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越地谚语、俗语看地方民间文化心理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子慧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115,共3页
越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谚语、俗语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涵盖了劳动大众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生动体现了越地劳动大众的社会生活场景与民间文化心理。
关键词 越地 谚语 俗语 民间文化心理
下载PDF
从南阳传统婚嫁仪式试析民间文化心理 被引量:3
2
作者 夏乐 《知识经济》 2009年第8期170-171,共2页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作为一个特殊的过渡仪式,其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婚礼涉及中国人婚姻以及...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作为一个特殊的过渡仪式,其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婚礼涉及中国人婚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本文经实地调查及深入访谈,通过对南阳传统的婚嫁礼仪的描述分析蕴含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精神意义的民间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婚嫁仪式 民间文化心理 “和”文化
下载PDF
论清代小说中的妒悍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霍省瑞 谢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123,共5页
清代小说中妒悍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妇女妒悍已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既呈现出类型化与普遍化特征,也受到当时男权社会的谴责与规训,主要由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晚明以来的尚情观念及清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所促成;不仅细... 清代小说中妒悍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妇女妒悍已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既呈现出类型化与普遍化特征,也受到当时男权社会的谴责与规训,主要由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晚明以来的尚情观念及清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所促成;不仅细致而深刻地表现了男女两性向往与追求家庭和睦的民间文化心理,也充分暴露了妒悍与反妒悍非但难以解决一夫多妻制导致的家庭婚姻问题,反而使妒悍现象层出而不穷,经久而未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小说 妒悍现象 民间文化心理 家庭婚姻问题
下载PDF
历史文化心理美学的成功运用——试论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学术特色
4
作者 袁士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8-20,共3页
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是运用历史文化心理美学表现方法的成功之作,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从地域文化的心理分析入手,透视历史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长历程;对于人物心理细节的描写,注重不同历史阶段心理活动场景的描绘,而大量的民... 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是运用历史文化心理美学表现方法的成功之作,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从地域文化的心理分析入手,透视历史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长历程;对于人物心理细节的描写,注重不同历史阶段心理活动场景的描绘,而大量的民间文化心理的具体生动的表现,则构成了这部作品特有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长篇历史小说 历史文化心理美学 《袁世凯》 地域文化 民间文化心理 学术特色 文化品格
下载PDF
温岭俗语探析
5
作者 黄海秀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2期45-47,共3页
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温岭方言中的俗语往往指的是谚语。温岭方言俗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研究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鲜活语料。
关键词 词汇 温岭俗语 民间文化心理
下载PDF
《三侠五义》中赵虎侠义形象的喜剧意蕴探析
6
作者 冯利华 《西部学刊》 2021年第9期85-87,共3页
《三侠五义》中的赵虎,有积极的人生追求,他既是除暴安良、弘扬正义的侠义英雄,又是单纯直率,外形、言行上亦多呈谐趣意味,极富喜剧意蕴“愣爷”。这一审美形象实体,没有历史人物原型,是在小说世代累积的过程中逐渐虚构而成的。大众文... 《三侠五义》中的赵虎,有积极的人生追求,他既是除暴安良、弘扬正义的侠义英雄,又是单纯直率,外形、言行上亦多呈谐趣意味,极富喜剧意蕴“愣爷”。这一审美形象实体,没有历史人物原型,是在小说世代累积的过程中逐渐虚构而成的。大众文化精神影响通俗小说的审美趣味。赵虎是石玉昆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增饰民间流传累积的相关故事,迎合接受者的审美心理而塑造的,既契合民间普遍认同的英雄观念,又反映民众追求娱乐的感性文艺心理,符合平民阶层的精神情趣与审美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侠五义》 赵虎形象 喜剧色彩 民间文化心理
下载PDF
《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探析
7
作者 冯利华 《西部学刊》 2021年第8期152-154,共3页
中国古代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儒家忠义思想贯穿《三侠五义》全书。《三侠五义》是文人在史料记载的包拯原型基础上,博采民间包公故事、包公戏,加工、虚构而成。它属世代累积型小说,具平民文... 中国古代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儒家忠义思想贯穿《三侠五义》全书。《三侠五义》是文人在史料记载的包拯原型基础上,博采民间包公故事、包公戏,加工、虚构而成。它属世代累积型小说,具平民文学特质,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民间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高度契合的叙事话语。其忠义思想倾向在小说的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是儒家文化在民间文艺中沉淀的结果,折射出创作者对民间文化心理的迎合,积淀历时性的民间共识,凝聚民间普遍的道德认同。《三侠五义》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民间对儒家文化积极认同的审美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侠五义》 忠义 儒家文化 世代累积 民间文化心理
下载PDF
揭开当代中国人秘密的面纱——从“秘密”网站探寻社会心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朝旭 宋璐 姜璐璐 《心理研究》 2008年第6期36-44,共9页
本研究对885条秘密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其反映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进行了探讨。分析从秘密留言者的基本资料、焦虑状态和秘密的内容性质、内容主题、写作时间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现代人深受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 本研究对885条秘密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其反映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进行了探讨。分析从秘密留言者的基本资料、焦虑状态和秘密的内容性质、内容主题、写作时间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现代人深受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渴望心理援助,但实际求援很少;秘密留言者呈年轻化、女性化;不少秘密中含有社会禁忌内容;以爱情为主题的秘密占了多半;网站的设计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社会心理工作者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心理 秘密 内容分析 社会心态 传播心理
下载PDF
宗教疗愈实践的仪式过程与心理机制——以鲁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的信众为例
9
作者 张澳 张玉洁 +2 位作者 李朝旭 崔文倩 高庆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2期640-649,共10页
民间信仰中,宗教疗愈作为一种治疗性方式,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鲁西南香火会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部分信众参加香火会具有疗愈诉求或在疗愈效果显著后进一步参加。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鲁西南民间信仰信众生活情况及生命故事进... 民间信仰中,宗教疗愈作为一种治疗性方式,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鲁西南香火会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部分信众参加香火会具有疗愈诉求或在疗愈效果显著后进一步参加。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鲁西南民间信仰信众生活情况及生命故事进行挖掘,分析宗教疗愈被接受的原因、疗愈机制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10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信众进行研究,了解其信仰状况、发展历程和苦难疗愈史。研究发现,信众受到成长环境、个体的认知失调、精神治疗的性价比以及外部信息的说服等影响,从而寻求甚至接受宗教疗愈。疗愈机制通过群体性活动、巴纳姆效应和催眠暗示效果发挥作用,使信众产生特殊体验,从而更加坚定其信仰。宗教疗愈一方面具有心理慰藉效果,平衡心理状态,促进个体与集体的稳定和发展并且能构建价值观念与地方语言。但另一方面,其所呈现的迷信思想与方式,又具有消极阻碍意义。对宗教疗愈仍需要辩证看待,理解现实价值,更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心理 民间信仰 宗教疗愈 鲁西南
下载PDF
民族文化心史的剖视与构建——当代家族小说母题模式论之一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德利 《青海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71-76,共6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民间文化心理结构 家族原罪小说 《古船》 《白鹿原》 民族文化心史 当代 家族小说 母题模式
下载PDF
从民间网祭行为看京沪两地祖先崇拜的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朝旭 民间文化心理学研究组 《心理学进展》 2016年第6期738-746,共9页
本文对京沪两地民间网祭中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祖先崇拜进行了探讨。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了网同纪念网(www.netor.com)中属于北京、上海的各45个民间纪念馆,记录了这种新的祭奠方式的情感表达内容,祭奠人身份、祭奠方式等。比较了这两... 本文对京沪两地民间网祭中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祖先崇拜进行了探讨。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了网同纪念网(www.netor.com)中属于北京、上海的各45个民间纪念馆,记录了这种新的祭奠方式的情感表达内容,祭奠人身份、祭奠方式等。比较了这两地祖先崇拜的差异,总结了这两地祖先崇拜的共同特点和网祭的社会心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心理 祖先崇拜 网祭 大众传媒心理
下载PDF
论建国初期越剧电影《情探》的改编
12
作者 董文桃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7期102-105,共4页
越剧电影《情探》改编于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中。这部戏的改编既是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发展趋向的艺术创造,又与当时官方的政治期待相符,还满足了民间文化心理,即政治期待和民间心理满足统摄于改编后的艺术形象中,并由此实现了与现代社... 越剧电影《情探》改编于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中。这部戏的改编既是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发展趋向的艺术创造,又与当时官方的政治期待相符,还满足了民间文化心理,即政治期待和民间心理满足统摄于改编后的艺术形象中,并由此实现了与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观念和情感接受模式相通,《情探》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给当下传统戏的改编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改编 艺术创造 官方政治期待 民间文化心理满足
下载PDF
调判结合与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主轴
13
作者 吕世伦 何远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2,共4页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得理饶人"的民间儒家文化心理结构,则是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司法的群众路线,最终促进了中国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判结合 马锡五审判方式 民事司法 本土化模式 民间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民间美术教学的尝试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纪 《中国美术教育》 1996年第3期18-18,共1页
民间美术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是民间文化心理、文化面貌的体现和标志。它寄托着劳动人民自己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并造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陶冶着民族的情操,培养着乡思民情和精神素质。从美术教学... 民间美术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是民间文化心理、文化面貌的体现和标志。它寄托着劳动人民自己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并造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陶冶着民族的情操,培养着乡思民情和精神素质。从美术教学角度来看,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的学习以及研究开发,无疑是发展美育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优秀的民间美术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民间美术教育。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如何让民间美术发挥审美作用,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我国民间美术品类繁多,我们在教学中,从民间剪纸入手打好基础,用民间玩具培养提高兴趣,最后用香包形式做一归纳总结结束本课的。教学采取了“临摹、变化、创作”的三步骤。“临摹”时体会它的情感表达方式,了解它的工艺特点和造型特色;“变化”时加入自己的意愿或作“加法”或作“减法”,作品即保留着民间美术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异;“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美术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造型特色 情感表达 山东民间美术 民间剪纸 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文化心理 探索的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