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被引量:126
1
作者 麻国庆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7,共11页
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逐步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不同层次的记忆,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本文以记忆的多层性研究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重新认识我国民族研究中的... 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逐步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围绕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不同层次的记忆,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本文以记忆的多层性研究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重新认识我国民族研究中的民族走廊和环南中国海通道,延伸了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学说和全球社会理念,既关注不同区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记忆整合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又深入分析跨境、跨海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进而揭示多层性的共同记忆对于全球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走廊 环南中国海通道
原文传递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被引量:87
2
作者 李星星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4-130,共7页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二纵三横” 走廊”学说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畴界定 被引量:36
3
作者 徐学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3,共5页
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在此基础上,近年学界又提出"藏羌彝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分属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并在... 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在此基础上,近年学界又提出"藏羌彝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分属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并在有关著述、公文、媒体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避免在概念理解上产生分歧,促使人们准确使用"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文章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提出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羌彝走廊 民族走廊 民族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160,共8页
民族走廊从费孝通先生提出之后,经过后来研究者的充实扩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视角。西北走廊、藏彝走廊以及南岭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三条走廊,每一个走廊中都展现了族群分化、整合以及重组的族群互动模式。南岭走廊地区的苗... 民族走廊从费孝通先生提出之后,经过后来研究者的充实扩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视角。西北走廊、藏彝走廊以及南岭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三条走廊,每一个走廊中都展现了族群分化、整合以及重组的族群互动模式。南岭走廊地区的苗、瑶、畲、客家人的个案展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族群的分化历程;藏彝走廊中的白马藏族展现了独特的动态性族群认同与互动模式;而西北走廊地区的土族等几个较小族群则说明了族群互动的多元性与频繁性。以上三个民族走廊地区的互动案例分别说明了几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族群互动模式,而这能够成为解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族群互动 跨区域
下载PDF
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绍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共3页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 武陵地区以土家、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呈现多元文化特色。武陵民族区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而言是富矿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问题的研究颇富文化意蕴。因此,必须加强武陵民族区的综合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 武陵民族 民族走廊 族群互动 民族研究
下载PDF
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走廊研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大鸣 张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81,共9页
走廊与边界是一体两面的成对概念。将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看成是中国传统的边缘模式,民族走廊研究的意义将指向一个较为基础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以民族国家的确立为分界点,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研究致... 走廊与边界是一体两面的成对概念。将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看成是中国传统的边缘模式,民族走廊研究的意义将指向一个较为基础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以民族国家的确立为分界点,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研究致力于以走廊为思考起点来建构中国;第二阶段研究则是以走廊为出发点来理解中国。两者分别对应了民族走廊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并进而由此形成了一种走廊研究的学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西北走廊 南岭走廊 藏彝走廊 走廊范式
原文传递
村落·民族走廊·流域——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阡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0,共6页
用范式理论观察和评估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范式转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村落的社区研究到民族走廊研究再到流域研究的路线图。沿着费孝通从社区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的脉络,当代学者把人类学的流域研究朝着流域人类学的方向建设,这既是对... 用范式理论观察和评估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范式转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村落的社区研究到民族走廊研究再到流域研究的路线图。沿着费孝通从社区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的脉络,当代学者把人类学的流域研究朝着流域人类学的方向建设,这既是对费孝通先生"民族走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当代人类学者构建人类学"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区域研究 村落 民族走廊 流域
原文传递
再论民族走廊:兼谈“巫山-武陵走廊”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星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5,共10页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巫山-武陵走廊 武陵民族走廊
原文传递
再论西南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宏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39,246,共11页
民族走廊与藏彝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人类迁徙、商品交换、战争等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它可以延伸到喜马拉雅南麓的广大地区。有大量证据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个有数百个族群,使用着有亲缘关系语言的人群,他们是从远古时期由古羌集团长期分... 民族走廊与藏彝走廊是中国西南地区人类迁徙、商品交换、战争等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它可以延伸到喜马拉雅南麓的广大地区。有大量证据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个有数百个族群,使用着有亲缘关系语言的人群,他们是从远古时期由古羌集团长期分化演变而来,我们从他们现在仍然使用着的语言,可以清楚发现他们的共同来源。这一问题曾经引起费孝通、马耀、李绍明等已故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仍然有许多没有解开的谜团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进一步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解开这一地区许多尚未解开的大大小小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藏彝走廊 藏缅语族 亲缘关系
原文传递
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论纲 被引量:16
10
作者 崔向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共11页
民族走廊联系着中原与边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它们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在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族群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往来与贸易、国家认同与边疆控制、中华民族与文化多元一体... 民族走廊联系着中原与边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它们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在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族群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往来与贸易、国家认同与边疆控制、中华民族与文化多元一体化、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应以走廊与丝路为视角构建学术框架和体系,加强多学科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全面深入推进东北亚民族走廊和丝绸之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丝绸之路 民族迁徙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论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 被引量:14
11
作者 苏发祥 王亚涛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7,共11页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认为甘肃藏区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总趋势,但交往交流交...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认为甘肃藏区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总趋势,但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城镇和乡村之间也明显不同。通过分析研究,文章认为,进一步推动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打破乡村的传统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藏区 民族走廊 民族关系 汉藏交流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关于西北民族走廊的思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庆英 赵桐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44-48,共5页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民族迁徙 民族文化 宗教交流
下载PDF
跨境民族走廊新视野:口岸人类学初探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邓玉函 秦红增 陈子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27,共8页
作为地域行政单位,陆路边境口岸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各民族进行经济贸易、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因而可视为"跨境民族走廊"。其既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重要场域,又是国家政策施行的主要节点,具有多元文化表述功能。... 作为地域行政单位,陆路边境口岸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各民族进行经济贸易、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因而可视为"跨境民族走廊"。其既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重要场域,又是国家政策施行的主要节点,具有多元文化表述功能。文章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相关民族走廊、区域、流域等理论基础上,提出口岸人类学,秉持边民为本、文化优先、合作共享等原则,着力于民心相通,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以及边境、边疆地区的稳定繁荣,和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岸 跨境 民族走廊 口岸人类学
原文传递
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申旭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8,共7页
关键词 民族走廊 藏缅语族 纳西族 缅甸北部 西藏察隅 汉藏语系 亲缘关系 贡山独龙族 印度东北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论民族走廊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大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6-40,共5页
当下的民族走廊研究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问题也很明显。在概念界定上,民族走廊研究不仅存在过于强调或者弱化"走廊式"地理特征的不足,而且忽略了它的世界意义。由概念界定不准所引发民族走廊的研究定位以及对"民族&qu... 当下的民族走廊研究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问题也很明显。在概念界定上,民族走廊研究不仅存在过于强调或者弱化"走廊式"地理特征的不足,而且忽略了它的世界意义。由概念界定不准所引发民族走廊的研究定位以及对"民族"涵义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概念 民族走廊定位
下载PDF
费孝通民族走廊思路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邹立波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54,M0003,M0004,共12页
民族走廊思路是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首先提出、不断阐释的研究取向。从长时段的学术史视角来看,其学术渊源与费孝通早年学术思想形成、自我学术反思密切相关,也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族历史转向、民族调查研究经历。费孝通最初提出走... 民族走廊思路是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首先提出、不断阐释的研究取向。从长时段的学术史视角来看,其学术渊源与费孝通早年学术思想形成、自我学术反思密切相关,也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族历史转向、民族调查研究经历。费孝通最初提出走廊思路是基于解决民族识别余留问题的需要,主张从区域历史的民族关系中识别出单一民族。但是走廊地带多民族文化交融现象的启示,促使费孝通从单一民族研究的束缚中跳脱出来,转而将走廊研究提升到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探索层面。费孝通民族走廊思路形成的学术理路表明,民族走廊研究将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多民族交往关系的历史过程阐释与田野调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民族走廊 民族历史 田野调查
原文传递
西南民族走廊空间结构与民族文化产业布局整合 被引量:6
17
作者 邢启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总体上以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为资源基础,在总体结构形态上,从外部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我国先发展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是源自于前现代文化和返璞归真的文化消费心理双重推拉作用形成的。内部结构形态分类,大致与... 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总体上以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为资源基础,在总体结构形态上,从外部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我国先发展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是源自于前现代文化和返璞归真的文化消费心理双重推拉作用形成的。内部结构形态分类,大致与西南民族走廊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性,可以作为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分类基础,是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基本结构形态框架。不能以行政区划和民族/族群进行简单替代,而要考虑民族文化产业布局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禀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南岭走廊 苗疆走廊 藏彝走廊 武陵走廊 民族文化产业
下载PDF
民族走廊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大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8,共7页
本文针对1980年代以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重点以南岭走廊为例,在概述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研究的大体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聚焦于对如何从文化上理解民族走廊,以及阐释民族走廊研究的不同路径、分析民族... 本文针对1980年代以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重点以南岭走廊为例,在概述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研究的大体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聚焦于对如何从文化上理解民族走廊,以及阐释民族走廊研究的不同路径、分析民族走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研究路径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研究——基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7,共8页
在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交往密切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区内,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从民族联姻视角展示该民族走廊族际共生关系的重要视窗。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分析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特... 在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交往密切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区内,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从民族联姻视角展示该民族走廊族际共生关系的重要视窗。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分析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特点并剖析人口规模、人口流动、教育发展、文化互动、经济共生等因素对这一状况形成的影响及保障作用,以期继续发挥该民族走廊良好通婚关系对推进这一地区和谐共生民族关系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横断山区 民族走廊
下载PDF
不被“整合”的向心力——民族走廊“国家化”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小国 陈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4,共8页
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区组织与国家制度、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成为相互交织渗透的一体两面。然而,民族走廊的历史进程及空间结构显然并未沿着一种预期的整合模式,中原王朝推行的羁縻统治、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 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地区组织与国家制度、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成为相互交织渗透的一体两面。然而,民族走廊的历史进程及空间结构显然并未沿着一种预期的整合模式,中原王朝推行的羁縻统治、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重大制度和事件,在"内地化"或者"汉化"模式下展开,以期经历这些制度与事件,作为"异域"的民族走廊,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华夏的"中国"。此类想法显然过于简单,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民族走廊历史上存在多个有自己文字、礼仪与政治架构的王权及部落,中原王朝的户籍制度、礼仪规范等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方式对其影响较小,它们保持着不易改变的风习。然而,异质性较强的走廊文化并未影响到它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历史上,边远民族跨越万水千山阻隔表达慕义归化之情;在对外关系中,民族走廊的"国际"走廊属性是促成中华民族内部大认同的最根本的外部因素;此外,少数民族意识中民族间同源异流的观念,及其创世史诗中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意识,汇聚成一股强大动力,使得民族走廊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整合 国家化 向心力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