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4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被引量:150
1
作者 王希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324,共12页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与民族结构的重合是民族隔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障碍。所谓"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从聚居到杂居再到散居是民族过程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也是民族实现交融的一种基本趋势。居住结构的互嵌应当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着重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因此应特别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交融 互嵌 社会结构
下载PDF
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被引量:127
2
作者 金炳镐 肖锐 毕跃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
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 民族发展规律
下载PDF
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论公共利益的合法性来源 被引量:36
3
作者 苏振华 郁建兴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3-69,共7页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ividual’s value criterion is emphasized, the absolute public interests will never 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proved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s w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procedures, if these choice procedures are under certain rules. Habermas emphasized that the validity of public opinon must come from the wide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And only the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through widespread discussions in the public domain would be the legitimate public interest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and Rousseau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origin of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what is different, Habermas emphasized necessity of procedure in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among citizen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theory and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e legitimac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Habermas’ theory emphasized the continu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realistic political process, when the public interests are implem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egitimate procedures, respect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mpensate the victimized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程序正当性 主体间共识 公共利益 政府管理 价值原则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建基 《西北民族研究》 2000年第1期41-56,共16页
民族间的社会交往条件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居住格局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人文生态环境。乌鲁木齐市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推动下,在共同的居住、工作、市场实践过程中,民族间的和平交流、交往已成为主流。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民族居住格局 民族关系 社会交往 民族融合 人文生态环境 汉族 回族
全文增补中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 被引量:42
5
作者 范文澜 《历史研究》 1980年第1期3-9,共7页
本文是作者范文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夏间交给《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原稿首页空白处有"附记"一则,全文如下: "附记:这是我在一些学校里曾经讲过的发言稿,因为预备得不够充分,难免言者以为无罪,听者却认为该受呵责。现在... 本文是作者范文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夏间交给《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原稿首页空白处有"附记"一则,全文如下: "附记:这是我在一些学校里曾经讲过的发言稿,因为预备得不够充分,难免言者以为无罪,听者却认为该受呵责。现在我把发言稿整理出来,予以发表。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史学界同仁可以展开争论。我愿意虚心接受好的意见,如果我的论点不正确,那就改正好了。" 话虽如此,但在当时情况下,作者顾虑仍所难免,所以没有发表。现在重读一过,觉其中精义,甚多启发。作者弃世,忽忽十年。公布遗文,感怀无限。附记提到一些学校,据编者所知,系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场者大概都还记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民族斗争 汉族 民族融合 历史研究 游牧民族 民族 华夏族 马克思恩格斯 史学工作者
原文传递
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 被引量:28
6
作者 彭英明 唐奇甜 《民族研究》 1981年第1期7-14,共8页
近年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解放。曾经被重重“禁区”禁锢着的我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开始从人为的牢笼之中冲决而出,许多问题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正在展开,研究空气十分活跃。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 近年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解放。曾经被重重“禁区”禁锢着的我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开始从人为的牢笼之中冲决而出,许多问题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正在展开,研究空气十分活跃。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学术争论 民族理论研究 少数民族 斯大林 民族融合 真理标准问题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社会改革
原文传递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30
7
作者 侯惠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上鉴别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它能够消除“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直面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具有实践的引领力;能够探路终结人类“史前史”,具有无比广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社会形态 文明形态 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 文明的悖谬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陆庆夫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5-34,共10页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自秦汉以来就是连结东西方的枢纽,“华戎所交一都会”。进入唐代,随着中央王朝国力强大,加之奉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与开明的民族政策,出现了四裔宾服、万国来朝的繁盛局面。敦煌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荟萃...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自秦汉以来就是连结东西方的枢纽,“华戎所交一都会”。进入唐代,随着中央王朝国力强大,加之奉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与开明的民族政策,出现了四裔宾服、万国来朝的繁盛局面。敦煌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多民族共处的商贸城镇。中亚粟特地区以经商为业的昭武九姓胡人多居于此。日本著名学者池田温曾对P·3559号《天宝十载差科簿》所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敦煌吐鲁番文书 昭武九姓 丝绸之路 敦煌文书 归义军时期 中西文化 袄教 民族融合 吐蕃
原文传递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靳薇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8-78,共11页
维吾尔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新疆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对。近年比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表明,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相互交往中,在语言上较为集中和明显地表现出文化的涵化和融合。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 维吾尔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新疆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对。近年比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表明,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相互交往中,在语言上较为集中和明显地表现出文化的涵化和融合。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方式,西部大开中、新疆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上的整合将会促使各民族人民自觉的地向中华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民族关系 维吾尔族 汉族 文化融合 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民族政策 社会学
原文传递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龙海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7,22,共5页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融合 民族同化 民族文化融合
原文传递
超越多元文化主义——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反思 被引量:30
11
作者 常士訚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共8页
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适应了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多元文化主义坚持以族裔集体权利为基础、强调不同族群"差异平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国家并未全盘照... 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适应了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多元文化主义坚持以族裔集体权利为基础、强调不同族群"差异平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国家并未全盘照搬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说明该政治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并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从形式上承认和保护少数族裔的集体权利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与民族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多元文化主义 族群权利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 被引量:24
12
作者 孙进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5,共6页
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 ,获得部分新特征 ,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 ,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 ,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 ;汉族融入少数民... 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 ,获得部分新特征 ,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 ,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 ,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 ;汉族融入少数民族 ;起源相近、经济、语言、文化相近的少数民族的结合 ;不同起源、不同经济、文化、语言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经过四次大融合 ,从春秋战国到秦是第一次 ,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第二次 ,从辽金元到明是第三次 ,从清到现在是第四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正统观的演变与中华民族融合之关系 被引量:24
13
作者 胡克森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59,共10页
关键词 正统观 民族 民族融合 民族统一 中国古代 少数民族政权 汉族政权 正统观念 民族共同体 民族心理
原文传递
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浦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65,共9页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视之为“蕃人”;而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非我族类的汉人.“汉人”自身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宋人对他们颇多猜忌和防范。金朝前期,“汉人”的民族地位和政治势力明显优于“南人”,海陵朝以后,“汉人”势力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中原汉人 辽金时代 契丹人 北方民族 辽朝 《三朝北盟会编》 燕云地区 枢密院 胡化
原文传递
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玉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7,共7页
"族群"与"民族"一样,很难进行准确定义。但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该如何认识、如何评价的重大问题。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本身就属于&qu... "族群"与"民族"一样,很难进行准确定义。但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该如何认识、如何评价的重大问题。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将民族问题"政治化"或"去政治化",都是一种国家支配的"政治"的行为,故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中做不到,也不能这样做。根据中国的的具体国情,搭建民族政策平台来解决民族问题是无法绕过的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提法值得反思,中国古代实际存在着的主要现象是"非强制同化"或"隐性的强制同化"。所谓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打断了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融合进程"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去政治化” 民族融合 非强制同化
原文传递
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 被引量:25
16
作者 梁钊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64-71,共8页
一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种族,也没有纯粹的民族。这是民族发展的基本事实。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说道:“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这是正确的论断。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发展 新石器时代文化 民族融合 百越 少数民族 部落联盟 东南沿海 华夏族 流传
下载PDF
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3年第2期9-16,69-99,共11页
女真族是我国的一支古老民族,曾长期劳动生息于“白水黑山”之域,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曾做出应有贡献,对民族融合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女真族 东北地区 海东青 民族融合 山林 契丹族 捺钵 金代 少数民族 女真民族
原文传递
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希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民族融合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需要上,民族融合都是一种正面的概念和积极的因素,应该正视和肯定。然而现阶段离消亡性的民族融合还很远,这时候强调它,用政策来推动它是不适宜的。多样性和民族融合是相反... 民族融合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需要上,民族融合都是一种正面的概念和积极的因素,应该正视和肯定。然而现阶段离消亡性的民族融合还很远,这时候强调它,用政策来推动它是不适宜的。多样性和民族融合是相反相成、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提倡文化多样性不是否认民族融合,反之亦然。所以,要融合,也要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融合 多样性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24
19
作者 罗彩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6,共5页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可从如下三方面推进:理论上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研究;时间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空间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融合 城市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西瓯族源初探 被引量:24
20
作者 梁钊韬 《学术研究》 1978年第1期129-135,共7页
西瓯族源,向无定论。我曾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就东西两字对举,怀疑它与东瓯有关,但千里迢迢,陆上山河阻隔,沿海大浪滔滔,若把两地勉强牵合,实难设想。一九七四年,华南师院张寿祺同志持一外文杂志示我,谓太平洋诸群岛民族使用双身独木舟的... 西瓯族源,向无定论。我曾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就东西两字对举,怀疑它与东瓯有关,但千里迢迢,陆上山河阻隔,沿海大浪滔滔,若把两地勉强牵合,实难设想。一九七四年,华南师院张寿祺同志持一外文杂志示我,谓太平洋诸群岛民族使用双身独木舟的航海技术受我国东南沿海的影响,因而使我联想到以前的疑问或有可能解决,但从何进入西江以抵郁林郡,仍无证可据。一九七七年春,我到南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东南沿海 族源 航海技术 文献资料 民族融合 独木舟 中原文化 铜鼓 我国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