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学”在日本出现的原因探析
1
作者 喻冰峰 《日本问题研究》 2003年第3期58-61,共4页
'兰学'是指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中后期,以荷兰语研究西洋学术、文化的一门学问.亨保(1716-1736)年间,幕府下令青木文藏译读荷兰书籍.以后又出现许多杉田玄白、前野良泽、大木规玄泽等医生为中心的兰学家.不久,研究领域逐渐... '兰学'是指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中后期,以荷兰语研究西洋学术、文化的一门学问.亨保(1716-1736)年间,幕府下令青木文藏译读荷兰书籍.以后又出现许多杉田玄白、前野良泽、大木规玄泽等医生为中心的兰学家.不久,研究领域逐渐从医学扩大到语言、天文、历学、地学、化学、兵书等领域.因此后来'兰学'一语,逐渐成为诸多洋学的代名词.'兰学'的兴起,表明日本人开始把学习对象从东方转向了西方,这对日本今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兰学” 荷兰语 学术研究 民族特性 民族危机感 西洋学术 研究领域
下载PDF
斗士、学者和良师——试析闻一多整理古文献的学术动力和现实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天保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闻一多将其短暂的一生用于治学,但他身居乱世不忘经世。他研究古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危机感是他治学的动力。他个人的学术研究史即是一部救国史。弘扬爱国主义是他治学的主题,追求科学、追求真理、... 闻一多将其短暂的一生用于治学,但他身居乱世不忘经世。他研究古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危机感是他治学的动力。他个人的学术研究史即是一部救国史。弘扬爱国主义是他治学的主题,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民主与民族独立是他一生的主旋律。他既是诗人、学者,同时又是民主斗士;他既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同时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锋。另外,闻一多垂教20余载,作为一代良师,他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问与人品并重,为培养下一代古典文献整理工作者而不遗余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文献学 学术动力 现实意义 古典文献整理工作 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感
下载PDF
进化论在近代中日两国传播问题初探
3
作者 张明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6-50,71,共6页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 :两国的历史传统、当时的民族危机感和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汤因比的“文化放射”理论未...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 :两国的历史传统、当时的民族危机感和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汤因比的“文化放射”理论未必完全适于说明进化论的传播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进化论 中国 日本 科学传播 民族危机感 主观意识
下载PDF
勉力献疑
4
作者 贺照田 《开放时代》 CSSCI 2008年第4期18-22,共5页
本文针对沟口雄三的"乡里空间"和"省力"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些疑问。"乡里空间"与国民党主导的建国运动和社会运动具有内在的契合,但这一运动在与中国共产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说明"乡里空间"... 本文针对沟口雄三的"乡里空间"和"省力"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些疑问。"乡里空间"与国民党主导的建国运动和社会运动具有内在的契合,但这一运动在与中国共产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说明"乡里空间"应该还蕴涵有其他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方面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并导致各方面产生不同的组合关系。辛亥革命尽管以各省独立为呈现面貌,但在接下来的四分五裂状态下,却也有很多跨越省的全国性的学会、商会、工会等的广泛存在,因此在"省力"之外,也有"国力"的因素。从思想史的角度,民族危机感也并不必然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中国共产党 民族危机感 沟口雄三 历史条件 组合关系 辛亥革命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用笔来歌唱——台湾原住民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展望
5
作者 孙大川 孙永刚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 当代文学 展望 民族危机感 台湾省 族群 书法 卑南族
原文传递
让乡村遗产回归百姓生活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德胤 《新建筑》 2016年第4期18-22,共5页
实现遗产保护大众化是实现大规模乡村遗产保护的前提。从西方经验来看,遗产保护能获得成功,除了保护理论和技术的成熟之外,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即民族危机感和尊重个体的意识的觉醒。文化遗产与国家民族认同感密切相关,事关一个国家... 实现遗产保护大众化是实现大规模乡村遗产保护的前提。从西方经验来看,遗产保护能获得成功,除了保护理论和技术的成熟之外,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即民族危机感和尊重个体的意识的觉醒。文化遗产与国家民族认同感密切相关,事关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与公民个体教育成长、平等自由紧密关联,事关民众生活品质和思维创造力。当文化遗产与国家、个体都产生密切关系,遗产保护就实现了大众化。大众化使得遗产保护成本由全社会均摊,大规模的保护因此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遗 民族危机感 个体尊重 文化认同 大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