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意象美学的历史脉络——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民族化建构探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潘源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56-63,共8页
中华意象美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不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思维模式的体现,而且渗透于中国电影的艺术创造与理论阐释过程之中,形成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特色。因此,梳理中国电影意... 中华意象美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不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思维模式的体现,而且渗透于中国电影的艺术创造与理论阐释过程之中,形成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特色。因此,梳理中国电影意象美学历史脉络,推进中国民族电影理论研究,既是加强中国电影学派民族化建构的必要举措,也是夯实中国电影建设理论根基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意象美学 中国电影学派 民族化建构 影戏 意境
下载PDF
论闻一多新诗的民族化建构
2
作者 张文莉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4-215,85,共3页
本文论述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历史碰撞中,闻一多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构。阐述了闻一多以身体力行,在新诗格律美、神秘美、民族精神等三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民族化建构 格律美 神秘美 民族精神 抉择
原文传递
闻一多新诗中的民族化建构思想研究
3
作者 张文莉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3期124-126,共3页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 强调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这是闻一多的一贯主张。闻一多认为,只有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才能做出真正的中国的新诗,因此,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把新诗的民族性建构作为旨归并长期躬耕于此,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在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融 借鉴 继承 民族化建构 民族 民族历史 生存 命运
下载PDF
民族化的建构和全球化的表象
4
作者 张芮 李颖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2012年第1期46-50,共5页
本文主要就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对于“拆”和“建”的关系阐述建筑设计的本原,探索“静为载体,动为本原”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基于中国哲学体系的建筑设计理论的阐述,确定“智慧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立空间的民族化建构和表皮的全球化诉求... 本文主要就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对于“拆”和“建”的关系阐述建筑设计的本原,探索“静为载体,动为本原”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基于中国哲学体系的建筑设计理论的阐述,确定“智慧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立空间的民族化建构和表皮的全球化诉求的设计方法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本原 民族化建构 全球诉求 智慧演进
原文传递
中国叙事学创建述略——兼评杨义《中国叙事学》
5
作者 郑铁生 《英语研究》 2005年第2期26-33,共8页
扫视中国叙事学的创建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识的中国学者一方面借鉴和吸收西方叙事学的新思维,发现中国叙事学的文化密码;另一方面梳理古代叙事史料,概括和提升中国叙事形式的基本内涵,借用、重组和创新自己的话语方式。这一过程艰难选... 扫视中国叙事学的创建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识的中国学者一方面借鉴和吸收西方叙事学的新思维,发现中国叙事学的文化密码;另一方面梳理古代叙事史料,概括和提升中国叙事形式的基本内涵,借用、重组和创新自己的话语方式。这一过程艰难选择,最终以《中国叙事学》为标志完成了。其价值就在于召唤和影响一大批中国学人走自己民族化的理论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民族化建构 体系
下载PDF
张爱玲: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
6
作者 闫怡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26-28,共3页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能,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文学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本土 传统 现代 文学的民族化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