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被引量:369
1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2-133,共12页
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 ,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 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 ,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的做法。 2 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 ,也应当借鉴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教训 ,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 ,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族群关系 “去政治化” 族群意识 民族-国民意识 政治化 文化化 民族主义运动
原文传递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被引量:265
2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13,159,共10页
本文回顾了作者60年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经历和思考。1949年前,作者曾在汉族和非汉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49年后,他又参与了大规模的民族普查。在普查中,他逐渐认识到,民族是在其成员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而这种生活又会... 本文回顾了作者60年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经历和思考。1949年前,作者曾在汉族和非汉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49年后,他又参与了大规模的民族普查。在普查中,他逐渐认识到,民族是在其成员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而这种生活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认识使作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注重社会历史因素。1979年后,作者重新开始进行少数民族研究;1989年,他总结多年的研究思考,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定义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将不同的民族文化、社会群体纳入一种高层次秩序的历史;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高层次的秩序从未排斥低层次的民族文化系统。在中华民族与自身所容纳的“其它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 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 被引量:139
3
作者 郝亚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28,共7页
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与限定性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提出是对多民族社会结构断裂的纠偏和修复。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它是一种新型、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其目的在于创造有机... 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与限定性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提出是对多民族社会结构断裂的纠偏和修复。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它是一种新型、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其目的在于创造有机的民族团结。社会融合具有消除社会结构分割、社会资源排斥、社会心理疏离的三重意涵,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内在目标高度契合。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合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融合 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 互嵌
原文传递
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120
4
作者 郝亚明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24,123,共12页
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 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致消极接触并对群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诸如群体文化差异和利益竞争等问题也无法在群际接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彻底解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与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预设基本一致,群际接触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促进族际交往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接触理论 族际交往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被引量:74
5
作者 石硕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7,共9页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历史文化价值 汉族 藏族 茶马贸易 民族关系
下载PDF
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郝亚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0,2,共7页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注重在宏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也要注重在微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型社区 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 社会结构 社区环境
下载PDF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被引量:68
7
《今日民族》 2014年第10期1-6,共6页
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 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干部 模范集体 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 生态保护区 知识分子工作 国内外敌对势力 政协主席
下载PDF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被引量:66
8
作者 杨鹍飞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8,共8页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对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民族互嵌型社区及其建设的涵义,文本辨析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基本属性——空间属性和精神属性,然后在社区建设含义的基础上界定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对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民族互嵌型社区及其建设的涵义,文本辨析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基本属性——空间属性和精神属性,然后在社区建设含义的基础上界定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在结合中央战略意图的基础上,对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型社区 空间关系 精神关系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 被引量:44
9
作者 朱伦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共18页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它是“后自治”民族政治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的命题。当代民族政治理论应当以共治为核心思想进行构建 ,并赋予自治新的含义 :“民族政治性组织合法”加上“民族政治人格平等” ,应当成为自治的新概念 ,对此可以“当家作主”来界定 ;由这种新自治观出发 ,共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二者的关系也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民族共治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批判各种片面的和非理性民族政治观念的武器 ,而实践价值则在于它是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实现民族关系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治理论 自治 共治 民族关系 民主制度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被引量:51
10
作者 李晓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20-27,共8页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状况是多民族区域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反映。本文通过对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数据的统计 ,对中国 5 6个民族族际婚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指出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中心 ,包括各民族的大通婚圈 ,...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状况是多民族区域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反映。本文通过对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数据的统计 ,对中国 5 6个民族族际婚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指出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中心 ,包括各民族的大通婚圈 ,同时还有东北、西北、南方三个次一级的地方民族通婚圈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婚姻 通婚圈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 被引量:43
11
作者 金炳镐 青觉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34,共6页
本文认为,与民族关系诸方面相关的理论构成了民族关系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容丰富、系统,架构严谨、完整。本文概述了民族关系理论体系的主要纲目。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理论体系 民族实体 民族交往 民族矛盾 中国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59
12
作者 姚大力 《中国学术》 2002年第4期187-206,共20页
关键词 中国 历史 民族关系 国家认同 遗民心态 民族国家 国家观 天下观 中国观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 被引量:57
13
作者 班班多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23,共16页
多民族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 多民族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指各民族对于自己族属及其重要文化特征稳定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的则是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它包括不同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在同一社会空间和平共处;各族人民具有多重的认同;有理性解决矛盾的机制等。文章还就青海形成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条件和青海经验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民族认同 文化涵化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希恩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8,共9页
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不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必然出路,多民族结构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面对的既定现实。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怎样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族关系的和谱稳定.学术界尚欠深入探讨。本文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不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必然出路,多民族结构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面对的既定现实。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怎样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族关系的和谱稳定.学术界尚欠深入探讨。本文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文章认为,平等的民族关系、共同的国家认同和一体性的社会联系是建立和谐稳定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形成可以是一个自然过程.更可以是通过国家机制的作用自觉实现的过程。这种国家机制应是先进的国家性质、民主合理的国家形式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多元文化主义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和谐稳定 国家认同 民族平等 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 基本要素
原文传递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李静 于晋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8,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的表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与互动的方式、内容及动态过程。由生活性交往、地缘性交往及结构性交往等构成的民族交往层面,由语言交流信息交流及资源交流等构成的民族交流层面,以及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的表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与互动的方式、内容及动态过程。由生活性交往、地缘性交往及结构性交往等构成的民族交往层面,由语言交流信息交流及资源交流等构成的民族交流层面,以及由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及心理交融等构成的民族交融层面共同生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层级。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交往交流交融是不同民族在文化接触、文化碰撞、文化选择、文化心理相融等心理过程中产生的同化、顺应和吸收等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重回路且循环往复运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心理机制
下载PDF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被引量:31
16
作者 金春子 《中国民族》 2002年第3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城市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城市民族工作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远新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4,共6页
关键词 裕固族 东部裕固语 西部裕固语 本族语 语言态度 语言使用 肃南县 转用汉语 民族关系 双语人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 被引量:45
18
作者 古永继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8,共10页
历史上云南的外地移民 ,为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 ,外省籍移民大量进入云南 ,对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时期中各朝代移民的方式、来源、民族构成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
关键词 云南 外地移民 民族关系 元朝 明朝 清朝
原文传递
“互嵌”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47
19
作者 严庆 《民族论坛》 2015年第11期10-13,共4页
互嵌是一种民族之间交接融汇的关系,它既可以自然生成也可以人为建构,因循内在规律与机理,稳妥引领、得体推动互嵌进程,有助于形成多民族和谐交融的局面。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为形成和发展各民族互嵌的态势提供了时代环境。
关键词 互嵌 民族关系 机理 路径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被引量:31
20
作者 王建基 《西北民族研究》 2000年第1期41-56,共16页
民族间的社会交往条件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居住格局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人文生态环境。乌鲁木齐市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推动下,在共同的居住、工作、市场实践过程中,民族间的和平交流、交往已成为主流。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民族居住格局 民族关系 社会交往 民族融合 人文生态环境 汉族 回族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