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前提与保障 被引量:6
1
作者 雷振扬 陈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39,共6页
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交往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必由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过程。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加快民族发展、增进国家(国族)认同和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民族交往交... 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交往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必由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过程。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加快民族发展、增进国家(国族)认同和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交融 民族平等 民族发展
原文传递
多民族共同书写的文成公主历史及其舞台叙事:以越剧《文成公主》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挺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5,213-214,共10页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视为多民族形成共同认同符号的过程。尽管不同的历史书写、民族记忆和舞台叙事表现出风格迥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他们对于文成公主和亲及其在吐蕃作出贡献的颂扬是一致的。与文成公主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戏曲叙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文章拟从多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出发,并结合越剧《文成公主》的舞台叙事,试图说明文成公主形象究竟是如何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框架中有序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成公主 历史书写 民族记忆 舞台叙事 民族交往交流
原文传递
民族体育活动的举办和传播对民族交往交流的作用——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晓军 《传播与版权》 2019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后举办了11届,在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中,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通过比赛项目直接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电视与新媒体以文本和图像为载体间接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活动的举办和传播能够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后举办了11届,在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中,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通过比赛项目直接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电视与新媒体以文本和图像为载体间接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活动的举办和传播能够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有益于各民族团结,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体育 民族交往交流 传统体育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26
4
作者 郝亚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3,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
原文传递
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23
5
作者 郝亚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2,共5页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间关系密切,通常前者被认为是后者的实践形式。但从逻辑和功能上来看,两者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间基础,...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间关系密切,通常前者被认为是后者的实践形式。但从逻辑和功能上来看,两者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间基础,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则催生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其在形成后又成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构基础。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中国的发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轨迹 被引量:56
6
作者 杨须爱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23,共13页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现象消亡的本质、类型、阶段、实现途径及原则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有继承,更有丰富、发展和创新,不同历史时期的...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现象消亡的本质、类型、阶段、实现途径及原则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有继承,更有丰富、发展和创新,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中央于2010年首次提出并于其后进一步完善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做出的新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把握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寸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族融合理论 新中国 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以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44
7
作者 孙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7,共5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了价值立场,也为高校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尝试从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接触的相关理论出发,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了价值立场,也为高校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尝试从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接触的相关理论出发,将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应用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路径之中,综合运用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和作用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的积极接触,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良好支撑和有效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接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笔谈一) 被引量:42
8
作者 麻国庆 关凯 +6 位作者 施爱东 严庆 冯建勇 郝亚明 李静 田钒平 巴战龙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5-17,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而现实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将主题置于更为系统宏阔的学术视野,避免单一学科的诸多局限。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学术进取提供强劲动力,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学科融合也是新文科理念的要义所在,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要而言之,加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打造学术共同体走起。为此,严庆教授创意策划,本刊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以期实现星光交彻,集聚智慧,凝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学科融合 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延中 章昌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7,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工作部署和理论创新。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工作部署和理论创新。以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经验总结为主要目的和梳理主线,围绕边疆民族宗教统战工作理论创新和治理经验制度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化均等化、基于'两个共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城市成为各民族'三交'的新平台、筑牢民族团结的人心防线和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等总结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局面、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工作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互嵌结构及其整合逻辑 被引量:36
10
作者 马忠才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29,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维度的整体性,只有不断增进各个维度的互嵌性和整合性,才能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融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密切交往、情...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重维度的整体性,只有不断增进各个维度的互嵌性和整合性,才能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融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密切交往、情感上相互亲近。在大开放、大流动、大交融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嵌入逐步向纵深方向迈进,不断夯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顺势而为,绵绵用力,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以此助推各民族多维互嵌结构的优化、协调与整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嵌入 互嵌式社会结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 被引量:34
11
作者 郝亚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关联起来正是其中之一。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学理辨识的角度而言,"族际冲突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方面的族际差异所造成"的流行观念遭...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关联起来正是其中之一。从族际关系中张力来源学理辨识的角度而言,"族际冲突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方面的族际差异所造成"的流行观念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使得其背后潜藏的以淡化族际差异来消解族际关系张力的政策理念失去了学理支撑。从同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价值选择角度而言,人为淡化族际差异在当今已丧失了其道德与价值上的合法性,而强化族际纽带恰好具备超越两种价值对垒的现实意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结构限定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内部结构的多元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以淡化族际差异为政策目标,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性质又要求强化族际纽带。从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话语竞争的角度而言,单一民族国家理念追求对多样性的消解,倡导淡化族际差异;多民族国家理念重视对多样性的沟通,主张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强化族际纽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旨在增强共同性而非同质性,坚持以强化族际纽带而非淡化族际差异作为实践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践取向 族际差异 族际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被引量:32
12
《中国民族》 2019年第11期12-13,共2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意见》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曹爱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抗击外辱、民主建国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套以民族... 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抗击外辱、民主建国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套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制度和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深度融合。现阶段,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造提供了理论指引。作为当代中国族际治理的核心议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国族认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马忠才 郝苏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30-40,共11页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高达82.3%,落户意愿为42.3%,可见他们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积极的期待。居留和落户两类决策的比例迥然不同,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在从初步融入逐步走向深度交融。收入、学历、社会心理认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居留意愿主要受到经济融合程度的影响,而落户意愿与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密切相关。顺应形势,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须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并及时动态了解其境遇和诉求,对接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地方性、民族性关系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落户意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社会结构
原文传递
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28
15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坚持脱贫攻坚、富民兴桂战略,文化上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上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等。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探寻新时代深化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经验 深化路径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24
16
作者 罗彩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6,共5页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可从如下三方面推进:理论上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研究;时间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空间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融合 城市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平地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24
17
作者 袁丽红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6-164,共9页
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不断有中原汉人和瑶人迁入,成为汉族与瑶族杂居地区。宋元时期即定居于此的瑶族,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招抚,他们走出深山,定居于丘陵谷地,成为耕田地、纳租税的"良徭""... 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不断有中原汉人和瑶人迁入,成为汉族与瑶族杂居地区。宋元时期即定居于此的瑶族,由于封建政府的镇压和招抚,他们走出深山,定居于丘陵谷地,成为耕田地、纳租税的"良徭""熟徭",即现在的平地瑶、民瑶。后来迁入的一些汉人,为了避徭役投入瑶籍,还有一些汉人因为长期与瑶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入瑶族当中,成为平地瑶、民瑶的一部分。平地瑶和汉族共同生活在南岭走廊地区,长期杂居在一起,两者既有社会交往,又有经济技术交流,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血统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地瑶 汉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 被引量:21
18
作者 袁同凯 冯朝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8,182,共9页
中小学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双重意涵,即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这使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尤为重... 中小学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双重意涵,即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这使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应通过完善德育工作、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互嵌式教育场域、运用创新教育思维等途径不断调整并改进中小学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小学教育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0
19
作者 孔亭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33-4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共识和力量。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民族分裂势力和地区分裂势力依然存在、民族问题掺杂政治因素使相关问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共识和力量。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民族分裂势力和地区分裂势力依然存在、民族问题掺杂政治因素使相关问题变得复杂、部分学者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国际因素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等。狭隘民族意识和民族分裂思想的滋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待深入、西方反华势力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是以上挑战产生的主要原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全面领导 民族团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下载PDF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被引量:21
20
作者 淦宇杰 张龙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21,共12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