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福建佛教医院创建始末考略
1
作者 李周泰 《法音》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传统佛教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对此,太虚大师指出:“然中国的佛教实已到了溃灭或兴建的关头,设使不能适应中国现代之需要,而为契理契机的重新建设,则必趋衰亡之路!”[1]为了...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传统佛教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对此,太虚大师指出:“然中国的佛教实已到了溃灭或兴建的关头,设使不能适应中国现代之需要,而为契理契机的重新建设,则必趋衰亡之路!”[1]为了挽救危机中的佛教,教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顺应时代的改革措施,试图对内革除固有弊端,对外扭转社会偏见。佛教界自主将教产用于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福建佛教医院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创办的。通过梳理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福建佛教医院的创办与发展历程[2],以及民国佛教为近代医疗慈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大师 民国佛教 佛教 契理契机 福建佛教 公益慈善事业 社会偏见 清末民初
原文传递
加强文化建设 探索当代佛教中国化的有益尝试 评《栖心图书馆聚珍辑刊》(第二辑)
2
作者 白玉凯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89,共2页
晚清以来,为挽救当时佛教发展的颓势,佛教界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近代佛教复兴运动,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教建设理念。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自觉的过程,它推动了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史料,现存的大量民国... 晚清以来,为挽救当时佛教发展的颓势,佛教界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近代佛教复兴运动,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教建设理念。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自觉的过程,它推动了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史料,现存的大量民国佛教文献成为了解当时佛教发展状况的最好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人间佛教 民国佛教 佛教 现代佛教 建设理念 图书馆 有益尝试
原文传递
谛闲法师忏法中的理忏精神与天台圆教立场
3
作者 董思岐 《法音》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一、谛闲法师对民国佛教忏法的整饰与弘发谛闲法师(1858-1932),俗姓朱,号卓三,浙江黄岩人。二十九岁即由融祖授记付法,传天台宗第四十三祖。["]法师一生行迹分布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此时的中国佛教早已失去佛教的本来面目。末世佛教... 一、谛闲法师对民国佛教忏法的整饰与弘发谛闲法师(1858-1932),俗姓朱,号卓三,浙江黄岩人。二十九岁即由融祖授记付法,传天台宗第四十三祖。["]法师一生行迹分布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此时的中国佛教早已失去佛教的本来面目。末世佛教的兴衰与经忏联系往往更紧密,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扩大佛教在民间影响力的同时,重创了佛教的内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忏法 经忏 授记 浙江黄岩 天台圆教 天台宗 内在精神
原文传递
论民国时期作为中国佛教教育中心的汉藏教理院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孝容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重庆汉藏教理院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堪称当时中国佛教教育中心,其贡献不仅在汉藏文化交流上,也对民国佛教教育及整个佛教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福泽所及不仅川渝,也辐射到周边省份。本文依据原汉藏教理院期刊档案文献及民国佛教报刊... 重庆汉藏教理院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堪称当时中国佛教教育中心,其贡献不仅在汉藏文化交流上,也对民国佛教教育及整个佛教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福泽所及不仅川渝,也辐射到周边省份。本文依据原汉藏教理院期刊档案文献及民国佛教报刊相关资料,经由考察汉藏教理院的学制、招生及学生毕业情况、学生来源等,揭示其对川渝及相邻地区佛教乃至当代中国佛教特别是佛教教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教理院 民国佛教 佛教教育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太虚僧团在东南亚的“佛教外交”活动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5,共8页
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及其弟子法舫、白慧、达居等师徒两代人曾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从事佛教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抗战时期,主要目的是保障滇缅公路畅通,联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加入抗战事业;二是抗战胜利之后,主要任务更... 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及其弟子法舫、白慧、达居等师徒两代人曾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从事佛教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抗战时期,主要目的是保障滇缅公路畅通,联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加入抗战事业;二是抗战胜利之后,主要任务更多地偏向于研究南传佛教、印度梵文佛教及南亚、东南亚的宗教和哲学等,试图以“人间佛教”理念沟通大小二乘佛学、汉传和南传、印度佛学,这构成了太虚“世界佛学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个任务是贯穿始终的,只是不同时期策略有所偏重。太虚僧团的这些努力对当今展开“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南亚 民国佛教 太虚 佛教外交
下载PDF
汉藏教理院对地方佛教的影响——以重庆南川及金佛山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孝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8-65,共8页
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和中国佛教教育中心,汉藏教理院对地方佛教特别是重庆佛教影响深远。这不仅体现在该院为重庆培养了大量佛教人才,促使兴办佛教教育,还体现在因其地处重庆,给当地佛教道场、佛教社团、弘法模式带来的改变,包括... 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和中国佛教教育中心,汉藏教理院对地方佛教特别是重庆佛教影响深远。这不仅体现在该院为重庆培养了大量佛教人才,促使兴办佛教教育,还体现在因其地处重庆,给当地佛教道场、佛教社团、弘法模式带来的改变,包括直接介入其中,如对南川及金佛山佛教的影响便为一例。本文主要依据汉藏教理院档案报刊文献与其他相关民国报刊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根溯源,梳理该院与南川及金佛山佛教之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重庆佛教 汉藏教理院 南川佛教 金佛山
原文传递
民国佛教的临终关怀团体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明成满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91-95,共5页
民国佛教的临终关怀团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成员组成和服务对象较为广泛,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成员的分摊。这些团体的临终助念活动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为了保证临终关怀的效果,这些团体对其成员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并对临终病人... 民国佛教的临终关怀团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成员组成和服务对象较为广泛,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成员的分摊。这些团体的临终助念活动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为了保证临终关怀的效果,这些团体对其成员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并对临终病人的家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这些团体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了解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为当代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临终关怀 社团 助念活动
下载PDF
记重庆图书馆藏明《永乐北藏》和程德全将军 被引量:1
8
作者 龙达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6-81,共6页
重庆图书馆所藏《永乐北藏》是享誉国内外的传世珍稀古籍。通过多年的实地勘验,尤其是与故宫博物院藏本、普林斯顿大学藏本相比较,笔者认为,重庆图书馆所藏是该《永乐北藏》最后印本之一,相比其他收藏,它十分完整,价值不言自明。其印章... 重庆图书馆所藏《永乐北藏》是享誉国内外的传世珍稀古籍。通过多年的实地勘验,尤其是与故宫博物院藏本、普林斯顿大学藏本相比较,笔者认为,重庆图书馆所藏是该《永乐北藏》最后印本之一,相比其他收藏,它十分完整,价值不言自明。其印章、题记等,对研究明清王室与佛教的关系不无裨益。将此藏购回重庆的程德全,是满清末年和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他由将军而最终出家的经历,及其留下的著述,是研究民国佛教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北藏 大藏经 明清佛教 民国佛教 程德全 重庆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佛教的地缘性特征:以苏北僧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邵佳德 王月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地缘网络是法缘关系之外另一条连结僧人的线索,在协调僧团内部关系、塑造地域佛教特征等方面至关重要。近代大量苏北籍僧人出家后涌入苏南地区和上海等地参访、就学、受戒或应赴,他们因来自相同或相近地域而相互提携照应,在僧才教育、... 地缘网络是法缘关系之外另一条连结僧人的线索,在协调僧团内部关系、塑造地域佛教特征等方面至关重要。近代大量苏北籍僧人出家后涌入苏南地区和上海等地参访、就学、受戒或应赴,他们因来自相同或相近地域而相互提携照应,在僧才教育、寺院经营、僧团组织、社会参与、佛事弘演等方面给民国江浙佛教的生态和走向带来诸多影响,形成独特的地缘性特征。借由对近代僧人地缘网络的考察可以描绘佛教的地理图景和地域文化元素,呈现民国佛教实态和活态,进而重审僧团的内部结构、反思佛教的改革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网络 法缘关系 苏北 近代佛教改革 民国佛教
原文传递
太虚大师闭关期间的哲学思考——以太虚《致昱山》为中心
10
作者 徐新民 《法音》 2022年第9期12-18,共7页
一、关于佚文《致昱山》释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是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致昱山》一文发表于《天荒》杂志1917年第1期(上海图书馆藏),系太虚大师普陀闭关两月后写给法兄昱山... 一、关于佚文《致昱山》释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是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致昱山》一文发表于《天荒》杂志1917年第1期(上海图书馆藏),系太虚大师普陀闭关两月后写给法兄昱山的信。此信未被收入印顺法师编《太虚大师全书》,黄夏年编《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民国佛教文献续编》《民国佛教文献补编》及其他太虚大师著作文集中,故可认定是太虚佚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大师 民国佛教 人间佛教 印顺法师 释太虚 闭关 上海图书馆 佚文
原文传递
西川生妙莲:民国佛教的巴蜀篇
11
作者 彭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2期171-172,共2页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曾经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兴盛一时。但是,自宋代理学兴起以后,佛教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呈现出衰败之象。鸦片战争以来,佛教的影响日益衰退。盛极而衰,衰必复振。晚清时期,佛教出现了振兴的气象、复兴的势头...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曾经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兴盛一时。但是,自宋代理学兴起以后,佛教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呈现出衰败之象。鸦片战争以来,佛教的影响日益衰退。盛极而衰,衰必复振。晚清时期,佛教出现了振兴的气象、复兴的势头。民国以来,佛教迎来了“兴盛之曙光”。和全国的情形一样,地处中国内陆的四川,也在清季民国时期出现了佛教复兴的势头,迎来了佛教兴盛的曙光,并且有些方面甚至比全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佛教复兴 佛教兴盛 宋代理学 魏晋南北朝 妙莲 晚清时期 盛极而衰
原文传递
太虚的文化救国思想
12
作者 陈兵 殷国涵 《宏德学刊》 2022年第2期3-16,共14页
清末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太虚将国难产生的外因归结为帝国主义入侵,又进一步归结为西方精神文化的痼疾;内因则归结为现代中国文化的缺位。基于这种认识,太虚提出他的救国方法,即建立一种既能够培养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又能够克服近代西... 清末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太虚将国难产生的外因归结为帝国主义入侵,又进一步归结为西方精神文化的痼疾;内因则归结为现代中国文化的缺位。基于这种认识,太虚提出他的救国方法,即建立一种既能够培养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又能够克服近代西方思想弊端的现代中国文化,再以之为基底去建设国际文化,最终影响并改变西方文化。为建立这种现代中国文化,太虚提出五条具体策略:承择中国固有历史文化、建设道德、改进政治、改进教育、改革佛教。太虚的文化救国思想,挖掘出了佛教思想中与现代思想具有兼容性的资源,彰显了佛教的现代价值。与此同时,佛教思想的本质特色也得到了完好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救国 爱国 现代中国文化 民国佛教
原文传递
太虚大师为支那堪布翻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邦志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1,共6页
公元8世纪末期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宗论,内涵深邃,殊难通达,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以来千余年,仍因之聚讼不已。民国时期,随着内地兴起藏传佛教热潮,佛教界对此事也颇为纠结。太虚大师根据自己的见地和法尊法师新译的资料,进行了理性的抉择。... 公元8世纪末期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宗论,内涵深邃,殊难通达,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以来千余年,仍因之聚讼不已。民国时期,随着内地兴起藏传佛教热潮,佛教界对此事也颇为纠结。太虚大师根据自己的见地和法尊法师新译的资料,进行了理性的抉择。他解答了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太虚大师对吐蕃宗论的抉择,高瞻远瞩,宗说兼通,深入浅出,契理契机,可视为结论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宗论 显密之争 民国佛教 太虚
原文传递
理念转换与机制革新:近代以来北京佛教变革中的社团建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华 宋泉桦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3,共6页
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明清佛教之积弊陋习,而且孕育了现代佛教的思想理念,开拓了佛教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从佛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在社会化之中充分发挥弘法利生的社会功能,减少与社会民众的隔阂,消除佛教在社... 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明清佛教之积弊陋习,而且孕育了现代佛教的思想理念,开拓了佛教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从佛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在社会化之中充分发挥弘法利生的社会功能,减少与社会民众的隔阂,消除佛教在社会中的负面形象,既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也促进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因此,本文立足于前贤研究之基础,从宗教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僧团的理念转换,以及佛教中的社团建设,最后集中讨论民国佛教变革的社会意义。文章认为:近代以来佛教的社团建设、社会化服务,并不必然导致佛教的世俗化。佛教随顺时代潮流而积极入世,更能体现佛教与社会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北京 社团建设 理念转换
原文传递
太虚法师1928~1929年的德国之行
15
作者 李雪涛 《北大佛学》 2018年第1期3-19,共17页
太虚法师一生除了积极提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为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外,也特别关注中国佛教的国际化问题。1928~1929年的欧美之行,使他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国际化的践行者。对他的德国之行的一些... 太虚法师一生除了积极提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为推进中国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外,也特别关注中国佛教的国际化问题。1928~1929年的欧美之行,使他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国际化的践行者。对他的德国之行的一些事件,包括赴德之前的准备工作、太虚和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等的交往、《与德人谈话鳞爪》中的人和事进行了钩沉和考证,同时对太虚与德国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太虚法师的此次欧洲之行实际上属于19~20世纪全球信仰与知识互动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民国佛教 德国佛教 全球史
原文传递
太虚大师与民国“维持佛教同盟会”研究
16
作者 于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5,共4页
民国之初太虚大师成立"维持佛教同盟会",这个佛教组织仅存一年余。但它的成立却很好地反映出太虚的佛教改革思想,即整顿宿弊,加强僧伽教育,提高修养,倡导佛教慈悲博爱精神,担起社会责任。它的消亡也是当时教界沉疾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太虚 维持佛教同盟会 民国佛教
原文传递
内典精通 刚直不阿 护国精诚——民国汉文史料中的喜饶嘉措
17
作者 喜饶尼玛 杨陈冠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5,共10页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族危机之时,他不辞辛劳宣传抗战,致力于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民国相关资料充分表明喜饶嘉措的人生轨迹就是爱国爱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喜饶嘉措 西藏高僧 汉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法舫法师的唯识哲学观与民国佛教的理性调适
18
作者 沈庭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法舫法师是太虚法师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他力图会通唯识学与现代哲学,不仅对唯识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都有着系统而独特的阐发,而且围绕“可能性”等热门哲学问题,在唯识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存在物之存在如何可能、知识如何可能和社会... 法舫法师是太虚法师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他力图会通唯识学与现代哲学,不仅对唯识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都有着系统而独特的阐发,而且围绕“可能性”等热门哲学问题,在唯识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存在物之存在如何可能、知识如何可能和社会或文化如何可能等问题,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唯识哲学体系。与太虚法师的“应用佛学”相比,他的唯识学更具现代学术意识,折射出民国三四十年代,唯识学的理性化、学术化趋向以及此期流行的哲学思潮对佛教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舫 唯识学 民国佛教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再出发的三种力量
19
作者 迟帅 《佛学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81-91,共11页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力量支持,即文化革新、人才培养和政教关系的和谐。中国佛教在这三个方面分别汲取了民国佛教的复兴经验和建国初期佛教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为佛教提供了基本的人才和组织资源,以及佛教的现代...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力量支持,即文化革新、人才培养和政教关系的和谐。中国佛教在这三个方面分别汲取了民国佛教的复兴经验和建国初期佛教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为佛教提供了基本的人才和组织资源,以及佛教的现代化思想。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吸收和利用了前两个时期的发展经验,但是佛教复兴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复兴 人才培养 文化革新
下载PDF
《现代僧伽》与民国佛教革新运动
20
作者 李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8-73,84,共7页
《现代僧伽》是民国期间创办于闽南佛学院的一份佛教期刊,它对当时佛教界种种腐化现象予以揭示、批评,持论刚峻,言辞尖锐,在民国佛教期刊中独树一帜,其目的在于"革旧建新",强调佛教的世间性,并发掘佛教中与新时代新思潮契合... 《现代僧伽》是民国期间创办于闽南佛学院的一份佛教期刊,它对当时佛教界种种腐化现象予以揭示、批评,持论刚峻,言辞尖锐,在民国佛教期刊中独树一帜,其目的在于"革旧建新",强调佛教的世间性,并发掘佛教中与新时代新思潮契合的观念以促进佛教的近代化,推进民国佛教革新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僧伽 民国佛教 革新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