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晓阳 吴松 +3 位作者 王美鑫 韩森汇 宋漳 陈全助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6-312,共7页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翻译延伸因子(EF-1α)、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2)和β-微管蛋白(BT)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进化树,最终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福建省不同地区内采集到的75份樟树溃疡样本,经过组织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得到43个病原菌株,根据观察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状态和孢子特征,并结合系统进化树的结果,得到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Lasiodiplodia iranensis 4种类型菌株。接种菌株后发病症状与野外发病症状相同,但致病程度不同,其中小新壳梭孢最强,可可毛色二孢次之,L.iranensis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溃疡病 病原鉴定 毛色 新壳梭 致病性 福建省
下载PDF
腔孢纲的几个新记录和新寄主 被引量:3
2
作者 曹以勤 鞠里红 陆家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9-43,共5页
本文记述了腔孢纲(Coelomycetes)的2个新记录、新寄主和另1个新寄主:月季叶片上的球果状双毛壳孢(Discosia strobilina Lib.)和栗生壳座月孢[Coniella castaneicola(Ellis et EV.)Sutton]新记录,月季为这两种菌的新寄主;鹅观草叶片上的... 本文记述了腔孢纲(Coelomycetes)的2个新记录、新寄主和另1个新寄主:月季叶片上的球果状双毛壳孢(Discosia strobilina Lib.)和栗生壳座月孢[Coniella castaneicola(Ellis et EV.)Sutton]新记录,月季为这两种菌的新寄主;鹅观草叶片上的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riff etMaubl.],鹅现草是此菌的新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毛壳 球果状双毛壳 壳座月 栗生壳座月 毛色 可可毛色 寄主
下载PDF
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3
作者 徐璐茜 高银洁 +3 位作者 叶倩倩 贺瑞 王萌 杨叶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101个蒂腐病菌菌株对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建立该种群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蒂腐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6±0.04)、(0.72±0.49)、(0.86±0.98)和(1.25±1.38)μg/mL。其中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将相应的平均EC_(50)值作为鳄梨蒂腐病菌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分别有4%和8%的菌株其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值大于5μg/mL;91%和100%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性很低,平均EC_(50)值分别高达(371.03±353.38)和(622.86±771.28)μg/mL,且为非正态分布。同时,针对上述可能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测序和表达量分析,qRT-PCR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靶标基因CYP51未发生任何点突变,但经药剂处理12 h后,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的过表达与病原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形成有关;然而,抗性菌株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靶标基因Cyt b却既没有发生点突变也没有呈现过表达,因此其抗药性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我国鳄梨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2种杀菌剂可考虑作为鳄梨蒂腐病防治的优先候选药剂,但该病原菌对另外2种供试杀菌剂的潜在抗性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梨蒂腐病 毛色 内吸性杀菌剂 敏感性 抗药性
下载PDF
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江 余知和 +5 位作者 李其利 唐利华 郭堂勋 黄穗萍 莫贱友 孙明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4-994,共11页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_(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_(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_(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_(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_(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菌 葡萄座腔菌 毛色 新壳梭 咪鲜胺 苯醚甲环唑 吡唑醚菌酯 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