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鹅膏毒肽中毒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慧洁 杨根梦 +2 位作者 王浩伟 曾晓锋 李桢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78-1084,共7页
蘑菇中毒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90%以上蘑菇中毒致人死亡事件是因误食含鹅膏毒肽的蘑菇。目前,关于鹅膏毒肽毒理机制、毒代动力及中毒治疗研究众多,但缺乏不同目的动物模型建立的综述。因此,本文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对动物选... 蘑菇中毒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90%以上蘑菇中毒致人死亡事件是因误食含鹅膏毒肽的蘑菇。目前,关于鹅膏毒肽毒理机制、毒代动力及中毒治疗研究众多,但缺乏不同目的动物模型建立的综述。因此,本文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对动物选用、毒药物类型、注射方式及剂量等多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建立鹅膏毒肽中毒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膏 动物模型 动力 治疗
下载PDF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2
作者 笪红远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中药产品 理学研究 中药副作用 中药理学 中药现 动力 药品属性 中药 判断标准 中药
下载PDF
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3
作者 吴小娟 马凤森 +3 位作者 郑高利 Liang Yi Chen Haibo Liu Dan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1-235,共5页
马钱子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但治疗窗窄,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严重限制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近年来有关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药理、药代动力学方面报道不断增多,以主要有效及毒性成分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为主,但有... 马钱子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但治疗窗窄,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严重限制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近年来有关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药理、药代动力学方面报道不断增多,以主要有效及毒性成分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为主,但有关生物碱毒理及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仍相对较欠缺。故本文查阅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生物碱化学成分,毒理作用,毒代动力学及临床安全性使用等几个方面对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进行了综述及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马钱子吲哚类生物碱的毒性方面提供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 吲哚类生物碱 理作用 动力
原文传递
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单次给药大鼠的毒代动力学及肝肾毒性初探 被引量:35
4
作者 赵子婧 巩政 +3 位作者 史少泽 杨津兰 马娜娜 王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1-2226,共6页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 研究补骨脂及补骨脂-甘草配伍水煎剂中对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探讨单次经口给予高剂量补骨脂及其与甘草配伍水煎剂的肝、肾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甘草组(20 g·kg-1)、肾毒性阳性对照组、补骨脂水煎液(40 g·kg-1)组(雄性、雌性)、补骨脂-甘草配伍合煎液(40+20 g·kg-1)组(雄性、雌性),每组5只,单次灌胃给药。含补骨脂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补骨脂酚含量,DAS2.0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各组大鼠给药24 h后血中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肾功能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人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雌、雄大鼠单次灌胃补骨脂单煎液,血浆中补骨脂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同,且补骨脂与甘草配伍后,补骨脂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均升高,其中雌性大鼠AUC显著升高;血浆清除率(CL)降低;半衰期(t1/2)缩短,达峰时间(Tmax)延长;雄性大鼠表观分布容积(V)显著降低。各组ALT,AST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补骨脂组及其与甘草配伍组NAG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补骨脂酚在雌、雄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性别差异。补骨脂与甘草配伍,甘草增加了大鼠对补骨脂酚的吸收和暴露量,延长了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使补骨脂酚消除减慢。提示甘草影响补骨脂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单次大剂量经口给予补骨脂,可引起大鼠肾损伤,未见明显肝毒性。但长期服用补骨脂或与甘草配伍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甘草 补骨脂酚 动力
原文传递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26
5
作者 叶祖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6期1-5,共5页
因为中药具有与西药不同的一些特点,故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使得两药或多药联合用药的试验研究成为中药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使得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颇具难度;应加大对矿物性中药... 因为中药具有与西药不同的一些特点,故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使得两药或多药联合用药的试验研究成为中药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使得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颇具难度;应加大对矿物性中药作用特点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从而使之在临床上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中药毒性作用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不良反应,还要包括在中药作用下机体所出现的“不良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理学 药物安全性 动力 临床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染发剂的致突变、致癌和毒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永贵 李真观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4,107,共6页
大部分氧化型染发剂、部分功效成分苯胺衍生物及其氧化物具有致突变性。经口致癌性试验证明,部分苯胺衍生物可诱发大鼠、小鼠膀胱癌、肝癌等,但经皮致癌性试验呈阴性。使用者和职业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 大部分氧化型染发剂、部分功效成分苯胺衍生物及其氧化物具有致突变性。经口致癌性试验证明,部分苯胺衍生物可诱发大鼠、小鼠膀胱癌、肝癌等,但经皮致癌性试验呈阴性。使用者和职业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和致癌性,至今证据仍不充分。但是,职业接触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估计相对危险,是中等强度。苯胺衍生物经皮吸收率<1%。一次染发体内接触剂量<10mg,80%以上从尿液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发剂 致突变 致癌 动力
下载PDF
中药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庆虹 山丽梅 任永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0-302,共3页
关键词 中药 抗癌 动力 综述
下载PDF
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树民 李玉洁 罗明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2期21-23,共3页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法进行。建议全国统一协作攻关项目,系统地对常用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安全性评价 动力 血清药理学
下载PDF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天宇 俞腾飞 +1 位作者 李树民 李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72-1975,共4页
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然而毒性极强,其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同时也是有效成分,因此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满... 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然而毒性极强,其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同时也是有效成分,因此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药物的毒性,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其致毒机制及毒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以便对药物的安全性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评价已逐渐成为创新药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客观、规范的乌头类中药安全评估体系,正确评估和运用其毒性,是药物性能开发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近年来对乌头类药物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加强乌头类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评价体系,使民族瑰宝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动力 谢组学
原文传递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臭豆碱 被引量:20
10
作者 达林其木格 李培锋 孟根达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年第3期23-25,共3页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臭豆碱毒物浓度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研究臭豆碱的毒代动力学。在碱性条件下三氯甲烷萃取臭豆碱,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臭豆碱血浆浓度。结果表明,臭豆碱在60~20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臭豆碱毒物浓度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研究臭豆碱的毒代动力学。在碱性条件下三氯甲烷萃取臭豆碱,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臭豆碱血浆浓度。结果表明,臭豆碱在60~20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1.03%,臭豆碱最低检出限为5μg/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6.5%。该分离条件也适用于肝、肾、脑组织中的臭豆碱浓度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豆碱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 动力
下载PDF
积极推进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陆国才 袁伯俊 +2 位作者 黄矛 颜天华 姜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中药安全性评价是中药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现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专业化团队,需要建立中药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中药临床毒理试验基地,并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安全性评... 中药安全性评价是中药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现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专业化团队,需要建立中药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中药临床毒理试验基地,并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需要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避免评价工作中错误,同时加强有毒中药和常用中药有毒成分研究,积极开展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现 安全性评价 GLP 动力
下载PDF
临床前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郝琨 柳晓泉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毒代动力学是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它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和原理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随着创新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药物的毒性 ,更为迫切的需要了解其致毒机制及毒... 毒代动力学是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它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和原理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随着创新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药物的毒性 ,更为迫切的需要了解其致毒机制及毒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以便对药物的安全性作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评价 ,因此毒代动力学评价已逐渐成为创新药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毒代动力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着重介绍了临床前毒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评价的指标及需注意的问题 ,及其在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动力 理学 临床前
下载PDF
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药物毒代动力学问题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昌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7-159,共3页
关键词 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动力 临床药理学
下载PDF
二恶英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尹龙赞 娄振宁 +1 位作者 刘雁丽 李忠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介绍了近 2~ 3年来Dioxins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Dioxins可引起氯痤疮和暂时性肝毒效应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生殖和生育、致癌方面的报道说法不一。Olestra、小球藻和蔬菜可不同程度地促进二恶英物质的排... 介绍了近 2~ 3年来Dioxins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Dioxins可引起氯痤疮和暂时性肝毒效应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生殖和生育、致癌方面的报道说法不一。Olestra、小球藻和蔬菜可不同程度地促进二恶英物质的排泄。二恶英对P4 50 1B1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OD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恶英 人体效应 动力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国强 李国锋 李玉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3-476,共4页
急性百草枯中毒目前尚无解毒药物,救治仍处于探索中。清除进入体内的百草枯,改变百草枯的毒代动力学,可能是目前救治急性百革枯中毒患者的基础和可行途径之一。
关键词 急性百草枯中 力学研究 动力 药物 患者
原文传递
敌草快的人体毒代动力学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孟娜 孙艺青 +5 位作者 董艳玲 姚冬奇 高恒波 苑霖 吕宝谱 田英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03-1410,共8页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 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8,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结论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草快 动力 血液灌流
原文传递
附子总生物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陶长戈 李文军 彭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3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口服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口服给予大鼠附子总生物碱后,断尾取血,采用甲醇沉淀冷冻干燥法处理血浆样品。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检测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 目的:研究口服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口服给予大鼠附子总生物碱后,断尾取血,采用甲醇沉淀冷冻干燥法处理血浆样品。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检测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药时数据用中国药理学会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本实验建立的用于检测大鼠血浆的HPLC-MS/MS分析方法,其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稳定性好,能很好的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曲线经拟合均符合口服给药的二室模型。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3.32±1.56 min,T1/2β=886.61±242.14 min,AUC=86.558±9.462mg.L-1.min-1,Tpeak=6.989±1.546 min,Cmax=83.549±10.459 ng.mL-1。新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15.498 9±4.871 2 min,T1/2β=1 255.808±684.891 min,AUC=297.212±74.642 ng.mL-1.min,Tpeak=15.782±7.541 min,Cmax=202.983±30.781 ng.mL-1。次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125.482±51.654 min,T1/2β=1007.757±349.485 min,AUC=241.206±9.147 ng.mL-1.min,Tpeak=16.765±5.478 min,Cmax=164.302±20.891 ng.mL-1。结论:灌胃给予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口服二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附子总生物碱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HPLC-MS/MS 动力
下载PDF
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莎 杜贵友 +1 位作者 李丽 肖永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年第3期169-174,共6页
目的:从毒代动力学的角度探讨马兜铃酸-I(AA-I)的肾毒性机制。方法:将中药广防己提取物(含AA-I80.5%)以125、62.5、15.2mg/kg的剂量单次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按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胆汁、尿、粪便及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 目的:从毒代动力学的角度探讨马兜铃酸-I(AA-I)的肾毒性机制。方法:将中药广防己提取物(含AA-I80.5%)以125、62.5、15.2mg/kg的剂量单次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按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胆汁、尿、粪便及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法,测定样品中AA-I及其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1(AL-I)的浓度。同时监测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毒性剂量下的AA-I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大、中剂量组的主要代谢参数如下: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3和0.45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6.10和6.54h,清除率(CL)分别为3.02和1.41ml/(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10和35.22μg/(ml·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0.62和1.35h。AA-I及AL-I的组织分布范围较广,且蓄积程度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大鼠给药后血清Cr、BUN明显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包氏囊内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坏死、消失。结论:毒性剂量下的广防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AA-I及AL-I的组织分布较广泛,其蓄积具有特异性。大鼠肾损害的程度与肾脏中AL-I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内酰胺-1 动力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沉积物中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其繁殖毒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佳 彭巾英 +2 位作者 马陶武 周科 朱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7,共9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种全球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沉积物中高浓度的PBDEs是水生态系统的巨大风险源,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PBDEs同系物中,目前分布最广,生物毒性最强。为评价沉积物中BDE-47向底栖动物体内转移...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种全球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沉积物中高浓度的PBDEs是水生态系统的巨大风险源,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PBDEs同系物中,目前分布最广,生物毒性最强。为评价沉积物中BDE-47向底栖动物体内转移的潜力及其对底栖动物的潜在繁殖毒性,将实验室培养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BDE-47加标沉积物中,研究了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性及其对铜锈环棱螺潜在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对沉积物中BDE-47吸收较快,代谢速度相对较慢,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具有较强的生物积累性。生物积累达理论平衡时,铜锈环棱螺体内BDE-47浓度为1440.67ng·g-1(以样品干质量计)。BDE-47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生物积累和生物净化过程较好地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摄入速率常数、清除速率常数和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分别为0.10、0.038和2.75,生物半衰期为18d。铜锈环棱螺体内BDE-47达到90%稳定状态所需的理论时间约为60d。低浓度BDE-47(160ng·g-1)暴露对铜锈环棱螺的潜在繁殖力没有影响,但当浓度≥640ng·g-1时,铜锈环棱螺的繁殖力下降50%,这表明BDE-47对铜锈环棱螺具有繁殖毒性。铜锈环棱螺可作为指示沉积物中底栖生物长期暴露于BDE-47的良好检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 4 4'-四溴联苯醚(BDE-47) 沉积物 铜锈环棱螺 动力 生物积累 繁殖
下载PDF
大鼠口服雄黄后砷的药物动力学与毒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白冰 李秀芳 +3 位作者 杨堃 宋亚娟 孙艳 丁国华 《中国药师》 CAS 2010年第5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口服不同剂量雄黄后砷的药动学及毒代动力学规律。方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鼠单次灌胃3.5 g·kg^(-1)和7.0 g·kg^(-1)雄黄后不同时间的血及组织中砷含量,拟合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 目的:探讨大鼠口服不同剂量雄黄后砷的药动学及毒代动力学规律。方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鼠单次灌胃3.5 g·kg^(-1)和7.0 g·kg^(-1)雄黄后不同时间的血及组织中砷含量,拟合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口服雄黄后砷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3.5g·kg^(-1)和7.0 g·kg^(-1)两个剂量组主要药动学和毒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_(1/2):15.87h和16.87 h;C_(max):3.74×10~2μg·L^(-1)和6.89×10~2μg·L^(-1);AUC_(0-6):9.86×10~3μg·h·L^(-1)和1.69×10~4μg·h·L^(-1)。砷在各组织均有分布,以肝、肾中含量最高。结论:大鼠口服不同剂量雄黄后砷在大鼠血中的药动学过程基本一致,在体内可造成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药动学 动力 血液 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