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匈奴墓葬出土铜镜及毁镜习俗源流考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利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2,共7页
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 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的归汉与拓跋鲜卑的入主中原,毁镜习俗逐渐走向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源流
原文传递
匈奴与拓跋鲜卑毁镜习俗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利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5,共6页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拓跋鲜卑占据匈奴故地以后。随着南匈奴的附汉,毁镜习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样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随着汉化日深,这一习俗在鲜卑中也不见。通过毁镜习俗的研究,不仅可以一窥拓跋鲜卑的某些文化因素的渊源,其与匈奴、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抑或对于探索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区分以及是否同源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拓跋鲜卑
原文传递
西安尤家庄秦墓出土铜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利清 宋远茹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79,共8页
关于秦镜的研究,以往限于出土资料的贫乏,长期以来学界鲜有问津。此前仅见有高至喜先生《论湖南秦墓》一文中涉及到秦镜的探讨(1990),程林泉、韩国河二位在《长安汉镜》中辨识了部分秦镜,另有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 关于秦镜的研究,以往限于出土资料的贫乏,长期以来学界鲜有问津。此前仅见有高至喜先生《论湖南秦墓》一文中涉及到秦镜的探讨(1990),程林泉、韩国河二位在《长安汉镜》中辨识了部分秦镜,另有笔者曾对陕西关中、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发表的一批中小型秦墓出土的铜镜加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家庄 秦墓
下载PDF
出土秦镜与秦人毁镜习俗蠡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利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152,共7页
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 秦镜的特点是弦纹镜占绝对多数,陕西地区出土者是典型秦文化传统的镜式,标准化程度相当高。从战国晚期到秦代延至汉初,秦统一后流布全国各地。秦镜出土时残损比例超过80%以上。将秦镜的残损简单地归结于其质地薄脆已不足以解释如此高比例残损的原因,秦墓中对随葬铜镜的位置的讲究、对铜镜残片有意识的分别摆放,都显示出秦镜的残损很可能是在使用铜镜随葬时人为打碎的,故推断秦人在使用铜镜随葬时有毁器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毁镜习俗与地域和民族有关,在陕西、甘陇秦人腹地比较流行,其他地区则仅见于屈肢葬的秦人墓葬中。在时间上,毁镜习俗的流行也只限于秦文化崛起的过程中,随着秦亡汉兴,这种古老的习俗似乎也渐行式微。这种习俗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民族中也能见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蠡测
原文传递
关于早期拓跋鲜卑“毁镜”葬的文化思考
5
作者 马颖 《文物世界》 2020年第5期19-22,共4页
“毁镜”葬是早期拓跋鲜卑毁器葬中的一种。它是拓跋鲜卑民族自身的产物,还是来源于其他民族?这种葬俗在早期拓跋鲜卑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 ”葬 来源 文化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