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破读研究述评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光全
-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21-23,共3页
-
文摘
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表示它的意义或作用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传统叫做“破读”或“读破”。如“解衣衣我”,后一个“衣”读去声,意思是“给……穿”。再如“图穷匕首见”,“见”读xian,改变声母,表示“出现”义。因为字音的改变多是声调的改变,所以破读又有人称做“四声别义”。破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成果可观,但这个领域里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且某些问题学术界的分歧很大。本文罗列各家观点,以明确分歧之所在,在某些问题上亦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破读现象产生的年代 破读究竟产生于何时,这是破读研究有争议的主要问题之一。较早谈到这个问题的是北齐的颜之推,他认为破读始于晋代葛洪、徐邈。《颜氏家训·音辞篇》:“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上呼号反,下乌故反),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属意破读的唐代学者陆德明认为破读发生的时间难于断定,他在《经典释文·序》中写道“夫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上呼报反,下乌路反)……此等或近代始分,或古以为别,相承积习,有自来矣。余承师说,皆辨析之。”清儒顾炎武、钱大昕、段玉裁等多赞同颜说,认为汉以前没有破读。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观”字条:“古人训诂,寓于声音,字各有义。
-
关键词
破读
研究述评
四声别义
语法意义
同源词
《颜氏家训·音辞篇》
上古汉语
词汇意义
殷焕先先生
图穷匕首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