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位留日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创生期的主体问题 |
吴晓东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2
|
弗洛伊德主义与“五四”新文学 |
赵成孝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
2002 |
1
|
|
3
|
郭沫若《残春》的精神分析学细读——兼谈对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理解 |
管冠生
|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4
|
郭沫若《残春》与萩原朔太郎《冰岛》——近代日本都市轨道空间与空间中的身体 |
胡杨媛
|
《郭沫若学刊》
|
2023 |
0 |
|
5
|
残春梦与肥皂泡——《残春》《肥皂》殊途同归论 |
马文美
|
《郭沫若学刊》
|
2017 |
0 |
|
6
|
思与诗的对话(之一)——以杨新民管弦乐作品《残春》为例 |
马毅
|
《音乐时空》
|
2014 |
0 |
|
7
|
《一·二八战后作》作于何时 |
张自强
|
《上海鲁迅研究》
|
1986 |
0 |
|
8
|
陆游诗“残春杜陵雨”句异文考述 |
刘壮志
|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9
|
何处望春归 空林莺暮啼——陈子龙词忧患意识透视 |
姜吉林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8 |
0 |
|
10
|
作家张荣超:简单是一种美 |
|
《短小说》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