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过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物源识别、沉积、再悬浮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武辉 余克服 +2 位作者 王英辉 刘昕明 陈立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70,共11页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研究。海洋沉积物是许多物质的归宿,海洋沉积过程的研究常关注3个关联问题: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再悬浮过程。针对这3个问题,在南海9个珊瑚礁区、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珠江口、北冰洋、南大洋等多个...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研究。海洋沉积物是许多物质的归宿,海洋沉积过程的研究常关注3个关联问题: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再悬浮过程。针对这3个问题,在南海9个珊瑚礁区、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珠江口、北冰洋、南大洋等多个海区利用典型的铀系放射性核素(210Pb、226Ra、234Th、238U)示踪技术开展海洋沉积过程研究。物源识别方面,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显著低于其他海区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5~1.0),该独特性质可以应用于珊瑚礁区的沉积物/悬浮物来源示踪,是其他传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Al、Ti、稀土元素)的补充。沉积速率方面,基于210Pb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速率(Constant Flux Constant Sedimentation Model,CFCS)模式,定量计算了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区沉积柱样的沉积速率(3.7±0.6 mm/a),该结果低于中国多个近岸海域的沉积速率(5~96 mm/a)。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提出利用“残余234Th”(不同于过剩234Th)示踪海洋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并成功应用于北冰洋、南海、南大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沉积物 示踪 珊瑚礁 残余234t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