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纳西族古典殉情文学中的灵界信仰
被引量:
6
1
作者
杨福泉
《民族艺术》
1997年第3期59-70,共12页
本文通过记载于东巴经的纳西族最早的古典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和民间殉情调《游悲》等纳西族殉情文学作品,对纳西族殉情者所向往的死后山中灵界“玉龙第三国”这一幻化世界的种种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这一灵界信仰与纳西人传统...
本文通过记载于东巴经的纳西族最早的古典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和民间殉情调《游悲》等纳西族殉情文学作品,对纳西族殉情者所向往的死后山中灵界“玉龙第三国”这一幻化世界的种种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这一灵界信仰与纳西人传统的死后灵界信仰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指出它那种与山林和飞禽走兽和睦相处,“青春在此永恒”等观念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深层意蕴以及它与纳西人“人与自然是兄弟”、“生命最终归身大自然”等传统观念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文学
灵界信仰
原文传递
东巴经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刍论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福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16,共7页
《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悲剧第一首悲歌,也是纳西族殉情文学中最为绚丽的篇章.它与另两篇记载于东巴经的作品《崇般突》(即《人类迁徙的来历》,又译为《创世经》)和《黑白战争》并誉为东巴经文学的三颗明珠.《鲁般鲁饶》的故事在民间...
《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悲剧第一首悲歌,也是纳西族殉情文学中最为绚丽的篇章.它与另两篇记载于东巴经的作品《崇般突》(即《人类迁徙的来历》,又译为《创世经》)和《黑白战争》并誉为东巴经文学的三颗明珠.《鲁般鲁饶》的故事在民间也有口头流传,但多为片断,不如东巴经所记载的那么完整.在不同的东巴经中,该作品的情节有一些出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东巴经
文学
自由性爱
爱情悲剧
作品
高山牧场
殉情
文学
青年们
女主人公
悲剧氛围
原文传递
悲苦心灵的不同移情方式——由屈原、郁达夫看殉情文学主题
3
作者
刘雁冰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45-50,共6页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之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离骚》
关键词
郁达夫
文学
主题
移情
屈原
殉情
文学
殉情
主义
无意识
超我
自我意识
自我形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殉情文学的叙事模式与寄寓性意象建构
4
作者
贠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殉情
文学
合冢
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神秘的“世界殉情之都”
5
作者
杨福泉
《民族艺术》
1998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关键词
纳西族
东巴经
殉情
文学
玉龙雪山
封建礼教
口弦
作品中的反映
纳西语
牦牛毛
神秘色彩
原文传递
题名
纳西族古典殉情文学中的灵界信仰
被引量:
6
1
作者
杨福泉
机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
1997年第3期59-70,共12页
文摘
本文通过记载于东巴经的纳西族最早的古典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和民间殉情调《游悲》等纳西族殉情文学作品,对纳西族殉情者所向往的死后山中灵界“玉龙第三国”这一幻化世界的种种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这一灵界信仰与纳西人传统的死后灵界信仰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指出它那种与山林和飞禽走兽和睦相处,“青春在此永恒”等观念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深层意蕴以及它与纳西人“人与自然是兄弟”、“生命最终归身大自然”等传统观念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文学
灵界信仰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东巴经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刍论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福泉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16,共7页
文摘
《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悲剧第一首悲歌,也是纳西族殉情文学中最为绚丽的篇章.它与另两篇记载于东巴经的作品《崇般突》(即《人类迁徙的来历》,又译为《创世经》)和《黑白战争》并誉为东巴经文学的三颗明珠.《鲁般鲁饶》的故事在民间也有口头流传,但多为片断,不如东巴经所记载的那么完整.在不同的东巴经中,该作品的情节有一些出入,
关键词
纳西族
东巴经
文学
自由性爱
爱情悲剧
作品
高山牧场
殉情
文学
青年们
女主人公
悲剧氛围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悲苦心灵的不同移情方式——由屈原、郁达夫看殉情文学主题
3
作者
刘雁冰
出处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45-50,共6页
文摘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之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离骚》
关键词
郁达夫
文学
主题
移情
屈原
殉情
文学
殉情
主义
无意识
超我
自我意识
自我形象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殉情文学的叙事模式与寄寓性意象建构
4
作者
贠娟
机构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哈萨克神话研究”(XJEDU080115C17)。
文摘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关键词
悲剧
殉情
文学
合冢
意象
Keywords
tragedy
dying for love literature
buried in one place
image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神秘的“世界殉情之都”
5
作者
杨福泉
机构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出处
《民族艺术》
1998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关键词
纳西族
东巴经
殉情
文学
玉龙雪山
封建礼教
口弦
作品中的反映
纳西语
牦牛毛
神秘色彩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纳西族古典殉情文学中的灵界信仰
杨福泉
《民族艺术》
1997
6
原文传递
2
东巴经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刍论
杨福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
原文传递
3
悲苦心灵的不同移情方式——由屈原、郁达夫看殉情文学主题
刘雁冰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殉情文学的叙事模式与寄寓性意象建构
贠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神秘的“世界殉情之都”
杨福泉
《民族艺术》
199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