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的基本问题
- 1
-
-
作者
王晴锋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年第5期31-42,152,153,共1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17FGJ00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196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爆发农民起义,这场革命运动的火种一直保存至今。有关该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存在三种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其背后亦折射出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使用以"毛-"为词根的表述,认为毛派属于印度左翼激进主义的传统,倾向于将纳萨尔运动视为毛派运动的初始阶段;第二种观点不主张在"纳萨尔运动"和"毛派运动"之间作出区分,认为两者可以彼此替代、交互使用;第三种观点倾向于使用以"纳萨尔-"为词根的表述,虽然革命者和印度政府均使用此类称呼,但两者背后的意图可能截然不同。2004年,印共(毛)成立之后,有关"毛派"的称呼变得更加流行。事实上,纳萨尔运动即印度的毛派运动,纳萨尔主义是印度版的毛主义。半个世纪以来,纳萨尔运动大致可以分为爆发(1967~1975年)、沉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和复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个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印度主流社会对纳萨尔运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同情、支持、冷漠、无视到反对、批评。人们对纳萨尔问题有着不同的定性,诸如认为它是法律与秩序问题、社会经济问题或者政治问题,针对不同的定性,印度政府采取了不同的遏制手段。我们可以从四个视角来客观地研究纳萨尔运动,它们分别为经济发展与身份政治、意识形态、暴力以及小规模战争与冲突。
-
关键词
纳萨尔运动
毛派运动
歼灭路线
印共(毛)
庶民研究
-
Keywords
Naxal Movement
Maoist Movement
Annihilation Line
CPI(Maoist)
Subaltern Studies
-
分类号
D18.351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