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谢建文
-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
-
出处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5-97,共3页
-
文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历经百年沧桑 ,影响甚巨 ,也积毁三尺。只是与文学相联系时 ,它开掘俄狄浦斯情结、死欲和白日梦之类 ,以反传统的崭新视角和突入文本无意识层的深度 ,长久地惠及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等。
-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文学
俄狄浦斯情结
死欲
白日梦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文本无意识
-
Keywords
Freud
psychoanalysis
literature
-
分类号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B84-06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伍尔夫小说悲剧主题探究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马小丰
-
机构
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创作中的两大主题———孤独和死亡,再现了伍尔夫在描写现代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并分析了伍尔夫在其生理状况和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孤独及死亡感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
关键词
精神痛苦
死欲
心理机制
-
Keywords
spiritual agony
desire of death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论《八月之光》中的生与死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静
王慧娟
-
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市延吉初级中学
-
出处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219-220,共2页
-
文摘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在作家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从弗洛伊德提出的爱欲和死欲理论这两方面来解读《八月之光》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与死关系。并探讨福克纳对于人类的态度和生死观。
-
关键词
福克纳
爱欲
死欲
生与死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阿丽尔》中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叶金梅
-
机构
四川外语学院
-
出处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
文摘
西尔维娅·普拉斯,这个以"辉煌的痛苦和神圣的嚎叫"征服世界的自白派女诗人,这个以全部的生命和艺术诠释死亡的黑色艺术家,其矛盾交织的死亡意识里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内容,又滋生于怎样的缘由?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传记资料,借弗洛伊德生死本能论的视角,拟在探究普拉斯晚期代表诗作《阿丽尔》中的死亡主题以及背后的创作动因。
-
关键词
《阿丽尔》
死亡
生命
爱欲
死欲
-
Keywords
Ariel death life Eros Thanatos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金锁记》人性异化主题的心理学剖析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许慧端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青海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
文摘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点,从本能需求和社会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两个层面,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曹七巧人在“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冲撞下,在“爱欲”与“死欲”的争斗中,其人性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
关键词
异化
现实
原则
快乐
死欲
-
Keywords
alienation
realistic
principle happy
eros thanatos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超现实主义的现实观照——金光日油画三题
- 6
-
-
作者
王锦刚
翟风俭
-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研究生院
-
出处
《艺术生活》
2018年第4期13-15,共3页
-
文摘
超现实主义是当代中国新生代画家所追求的风格之一,也是他们乐于采用的绘画叙事语言之一。画家金光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近来创作的《使者》系列、《夏娃的微笑》系列、《蒙娜丽莎的微笑》系列等画作,充分体现了他的作品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画家以象征性的叙事语言,以简单的构图和巧妙的构思,把现代人生存面临的"死欲"焦虑、原罪救赎的烦恼和超越现实物欲而解脱的渴望表露无遗。超现实主义绘画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的深层表达。
-
关键词
金光日
油画
超现实主义
死欲
原罪
自由
-
分类号
J213
[艺术—美术]
-
-
题名马尔库塞对压抑性文化的批判
- 7
-
-
作者
鞠新泉
-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218-220,F0003,共4页
-
文摘
从《爱欲与文明》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形成了自己对压抑性文化批判的理论思路。前著借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辩证重构,阐述了压抑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后著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单向度文化的批判中,揭示了这种文化形态下压抑、异化的事实,并从艺术异化中探寻打破压抑性文化的可能性。
-
关键词
压抑性文化
爱欲与死欲
单向度文化
艺术异化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向死而生:论王小波小说的生死观
- 8
-
-
作者
张川平
-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12,共8页
-
基金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研究"(编号:201102033)的研究成果
-
文摘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
关键词
王小波
死亡叙事
向死而生
主体建构
爱欲与死欲
-
Keywords
Wang Xiaobo
death narrative
to death
the main part construction
the desire for loveand death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