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死刑台》的结构艺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楠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30-31,共2页
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死刑台》艺术结构精巧。其表层情节结构安排了人与狼的死亡 ,其深层结构揭示了人与狼死亡的根源。小说的艺术结构是其“星球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死刑 结构艺术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艾特玛托夫 小说 前苏联
下载PDF
传说、神话与现代文化启示——艾特玛托夫创作民族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季明举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1998年第1期44-48,共5页
传说、神话与现代文化启示——艾特玛托夫创作民族性分析季明举每一个民族都背负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神话和民间传说。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生活经验、所信守的道义和理念。许多历史文化悠久、书面文字发达的民族,其神话、... 传说、神话与现代文化启示——艾特玛托夫创作民族性分析季明举每一个民族都背负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神话和民间传说。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记忆、生活经验、所信守的道义和理念。许多历史文化悠久、书面文字发达的民族,其神话、传说大多被记载下来,而对于象吉尔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神话传说 文化启示 吉尔吉斯 作家 现代文化 现代启示 死刑 族性 启示意义
下载PDF
道德の国(道德之邦)
3
作者 おだみのる 苏讯江 《东北亚外语研究》 1994年第1期62-64,34,共4页
法律国.国一般论,历国家存在国治基盆道德.成文化国民持合.警察,不道德行为取缔.裁判,道德基汇,判决.
关键词 不道德行为 德基 子人 死刑 继续读 小言 丽上 强制劳动 土国 杀人案件
下载PDF
《死刑台》中的“恶人”形象与东正教神学中的罪恶观
4
作者 刘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对俄国作家而言,东正教神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包括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死刑台》被视为"当代圣经"。主人公俄巴底亚身上的宗教象征意义已... 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对俄国作家而言,东正教神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包括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死刑台》被视为"当代圣经"。主人公俄巴底亚身上的宗教象征意义已被较多地论及,而小说中的"恶人"形象——格里尚、彼得卢哈、科利亚、马哈奇、坎达洛夫以及巴扎尔拜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其实,这些恶人形象体现了东正教神学中的罪恶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艾特玛托夫对于罪恶的思考直接受到了东正教神学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死刑 恶人形象 东正教神学 罪恶观
下载PDF
艾特玛托夫作品中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以《死刑台》与《白轮船》为例
5
作者 俞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64-69,共6页
艾特玛托夫在《死刑台》与《白轮船》中对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不仅揭示了人类征服践踏自然万物的可怕场景和严峻后果,还探讨了造成这种生态灾难的原因。他用"恶战胜善"的生态悲剧以及道德悲剧,揭露并批判... 艾特玛托夫在《死刑台》与《白轮船》中对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不仅揭示了人类征服践踏自然万物的可怕场景和严峻后果,还探讨了造成这种生态灾难的原因。他用"恶战胜善"的生态悲剧以及道德悲剧,揭露并批判了人类身上一系列恶的种子。同时,他还从人性、道德、精神的角度思考生态问题,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融入自然并具有自然美的人物,并希望通过将"爱与善"的人道主义延伸到自然界来解决生态问题,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为人类指明一条融入自然、诗意栖居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死刑 《白轮船》 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
下载PDF
析艾特玛托夫中、近期创作的文学意识
6
作者 季明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7年第5期95-98,共4页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动物形象 神话传说 文学意识 人物形象 现代启示 《白轮船》 作家 死刑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从《死刑台》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走向
7
作者 韦建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52-55,61,共5页
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死刑台》(又译《断头台》)在前苏联《新世界》杂志1986年第六、八、九期上连载,如巨石投水,激起前苏联文学界的轩然大波.不同层次的读者见仁见智,对小说的主旨、圣经题材与神、悲剧式的主人公以及艺术构思和结构... 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死刑台》(又译《断头台》)在前苏联《新世界》杂志1986年第六、八、九期上连载,如巨石投水,激起前苏联文学界的轩然大波.不同层次的读者见仁见智,对小说的主旨、圣经题材与神、悲剧式的主人公以及艺术构思和结构,众说纷纭.前苏联《文学问题》杂志编辑部特意邀请各方人士举办了关于《死刑台》的讨论会,并将专家学者们的不同意见综合归纳,刊登在《文学问题》1987年第三期上.《死刑台》造成的冲击波还超越了前苏联国界.前苏联国内还未出版《死刑台》单行本之时,美国书市上就出现了英文单行本.我国几家出版社也抢着出版了中译本.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不仅在前苏联,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死刑台》的问世,又给艾特玛托夫现象增添了新的魅力,再次引起读者们的思考和遐想.本文拟就《死刑台》的深层意蕴以及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母型定式及其创作走向抒发管见,以飨读者,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死刑 主人公 悲剧小说 波士顿 《白轮船》 创作走向 前苏联文学 前苏联学者 列夫·托尔斯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