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冕死了父亲”句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俞理明 吕建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2,95,共11页
语言在传承中不断变化,同样的意义,由于表达者的立足点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方式,形成同义关系,同义关系的语言成分之间互相影响,可能导致各种变化发生。同时,语言系统内部的联系是多向的,同义关系不仅存在于句子层面,还存在... 语言在传承中不断变化,同样的意义,由于表达者的立足点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方式,形成同义关系,同义关系的语言成分之间互相影响,可能导致各种变化发生。同时,语言系统内部的联系是多向的,同义关系不仅存在于句子层面,还存在于句中用词和其他方面。本文认为"王冕死了父亲"一句正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 同义句 历史演变
原文传递
“A死了”结构的语义语法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献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2-54,共3页
作动词使用的"死了"表示消失,失去生命;当它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能单独使用,仅表示程度。对这种作为程度副词的"死了"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对能够进入"A死了"结构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特点归纳和原因... 作动词使用的"死了"表示消失,失去生命;当它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能单独使用,仅表示程度。对这种作为程度副词的"死了"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对能够进入"A死了"结构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特点归纳和原因分析,得出了它们的语义特征,并分析了"A死了"结构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 语法意义 句法成分
下载PDF
“×死了”的语形特点和语义特征——兼与“×透了”比较
3
作者 余伟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死了"是一个双音节谓词性语模,多用于口语交际。"×"的语形特征主要从词性、音节结构、语法结构三方面分析。"死了"逐渐副词化,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凸显性状义,致使结果义,顶级程... "×死了"是一个双音节谓词性语模,多用于口语交际。"×"的语形特征主要从词性、音节结构、语法结构三方面分析。"死了"逐渐副词化,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凸显性状义,致使结果义,顶级程度义、主观量化义。"×死了"可以充当谓语和独立语,还可独立成句。具有主观评价和转移话题的语用功能。"×死了"和"×透了"在语义特征、语法形式、受事位置、评价色彩、时体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死"属于程度副词,"透"属于范围副词。"死"的语义程度强于"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语形特点 语义特征 ×透
下载PDF
“文学死了”:一个关系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的论调
4
作者 赵洪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06-109,共4页
"文学死了"的观点不是建立在对文学自身研究的基础上,而是在文学外围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它是一个关系判断而不是一个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有关"文学死了"的判断只局限在文学外围,局限在文学与其他媒介与艺术比较的层... "文学死了"的观点不是建立在对文学自身研究的基础上,而是在文学外围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它是一个关系判断而不是一个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有关"文学死了"的判断只局限在文学外围,局限在文学与其他媒介与艺术比较的层面,这种比较因为没有涉及到文学自身及文学内部的发展而无法判定文学是否没落,文学的价值没有在这种判断中体现出来。以此为个案反思当下学术,可以发现学术背后潜在的权力话语之争与功利主义的暗流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关系判断 价值判断
下载PDF
“后伦理时代”的来临 被引量:14
5
作者 樊浩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6,共12页
"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继出现的这两个口号,具有重要的精神史尤其是伦理精神史意义。它是一次"伦"之"殇",标示着"伦"或"人伦"传... "上帝死了"、"打倒孔家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继出现的这两个口号,具有重要的精神史尤其是伦理精神史意义。它是一次"伦"之"殇",标示着"伦"或"人伦"传统的终结;它是一次"理"之"祭",标示着"理性"对"精神"的僭越;从"人伦"到"人际"、从"精神"到"理性",它宣示:"后伦理时代"来到了。"后伦理时代"是"伦理"传统的断裂。"解放"与"破碎"的纠结,"伦"的世界的碎片化;"启蒙"与"祛魅"的纠结,"理"的世界的"苦恼意识";"自由"与"失依"的纠结,"伦—理"世界中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单一性与普遍性的纠结,"集合并列"的形式伦理,四个方面构成"后伦理时代"精神世界的整体镜像。"后伦理时代"具有必然性,但内含巨大而深刻的文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打倒孔家店” “后伦理时代”
原文传递
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春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49-52,共4页
作为一位作家,毛姆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检阅他的全部创作,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后半叶英法社会风尚给他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20世纪汹涌澎湃的新思潮又撞击他那焦灼不安的灵魂.他的作品几乎折射了20世纪所有的社会思潮,... 作为一位作家,毛姆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检阅他的全部创作,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后半叶英法社会风尚给他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20世纪汹涌澎湃的新思潮又撞击他那焦灼不安的灵魂.他的作品几乎折射了20世纪所有的社会思潮,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一代人的心态.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巡视毛姆的思想历程,寻找隐藏在毛姆创作中某些表象背后深层的精神探索和审美追求,找到走进毛姆人生境界、艺术境界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创作观 英国文学史 人生境界 思想历程 东方文明 文学传统 精神家园 远离尘嚣 “上帝
下载PDF
“王冕死了父亲”的概念语法隐喻视角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炳钧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6-104,共9页
本研究采用韩礼德的重要理论创新——语法隐喻——来研究汉语界争论了六十多年的一个疑难句:王冕死了父亲。依据语法隐喻理论,该句是由复句"有个七岁的孩子叫王冕,他的父亲死了"向下级转移而形成的小句,属于典型的概念语法隐... 本研究采用韩礼德的重要理论创新——语法隐喻——来研究汉语界争论了六十多年的一个疑难句:王冕死了父亲。依据语法隐喻理论,该句是由复句"有个七岁的孩子叫王冕,他的父亲死了"向下级转移而形成的小句,属于典型的概念语法隐喻。该句形成的动因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规律,是语言发展"紧缩化"现象的写照。相近的表达"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以及"王冕七岁死了父亲"则是语法隐喻"并发"现象的体现。语法隐喻不仅适用于该句的理解与解释,还可以用来解释大量相同性质的有争议的结构。可以说,语法隐喻理论是理解类似语言现象的一个独特而又富有建设性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冕父亲 概念语法隐喻 并发现象 系统功能语法
下载PDF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 被引量:5
8
作者 何仁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50,共5页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 价值重估 消极虚无主义 积极虚无主义 尼采 “上帝 重估一切价值 语境 最高价值 基督教
下载PDF
勋伯格还没死——论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后续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温德青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72,共16页
表面上看"勋伯格是否死了"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当今作曲教学以及音乐创作中一个崭新的重大命题。文章的目的试图在音乐史的大背景下,回顾勋伯格及其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序列音乐所制定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以一些当代中外作品为例... 表面上看"勋伯格是否死了"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当今作曲教学以及音乐创作中一个崭新的重大命题。文章的目的试图在音乐史的大背景下,回顾勋伯格及其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序列音乐所制定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以一些当代中外作品为例,纵横交叉地论证这些原理在后人的音乐创作里一直发挥后续影响的事实,提出与布列兹截然相反的意见:"勋伯格还没死!"寄希望于青年作曲家把十二音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基本功来训练,以便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游刃有余,创造出经得起音乐史推敲的伟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勋伯格 勋伯格还没 十二音序列音乐 后续影响 当代音乐基础
原文传递
建国以来“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8
10
作者 庄会彬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研究,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语法理论界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创新。这一句式的研究历史表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照搬西方理论到理论与汉语事实有机结合的过程。推动这一研究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理... "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研究,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语法理论界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创新。这一句式的研究历史表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照搬西方理论到理论与汉语事实有机结合的过程。推动这一研究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理论的革新与语料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冕父亲”句式 解释 理论革新 语料积累
下载PDF
“作者死了”“译者死了”与翻译批评乱象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瑞清 马会娟 《外文研究》 2015年第3期67-72,106-107,共8页
"作者死了"和"译者死了"这两个假设是西方非理性文艺批评理论的根基,却致使翻译批评脱缰和混乱。"作者死了",读者随意阐释,译者主体性过度张扬,翻译批评失去统一客观标准。"译者死了",把译作... "作者死了"和"译者死了"这两个假设是西方非理性文艺批评理论的根基,却致使翻译批评脱缰和混乱。"作者死了",读者随意阐释,译者主体性过度张扬,翻译批评失去统一客观标准。"译者死了",把译作等同作品,把译作评价当成翻译批评或文艺批评,批评冷落了作者、原文、译者,过分倚重读者。文章评析了5种与阐释学有关的翻译批评乱象。这些乱象不仅源于两个错误假设,也源于批评者没有把握有关理论的本质,没有注意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选择与自己批评身份相符的理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译者 阐释学 译作评价
下载PDF
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in the thermodynamics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光泽 华贲 +1 位作者 陈清林 尹清华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2年第1期70-75,共6页
Exergy is the ability of the maximum work done to the objective (relative) outside when the system changes from any state to its dead state. Exergy stems from the gaps of intensive properties between its present state... Exergy is the ability of the maximum work done to the objective (relative) outside when the system changes from any state to its dead state. Exergy stems from the gaps of intensive properties between its present state and its dead state. Generalize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exergy is advanced without any premise conditions, which is composed of generalized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additive) properties. Any form of exergy can be deduced out from this generalized expression, only if its characteristic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parameters are known. That the exergy of any closed system is never below zero has been 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d state objective outside EXERGY generalized expression of exergy
原文传递
“上帝死了”—— 一个信徒的宣言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丽燕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6-52,共7页
“上帝死了”——一个信徒的宣言杜丽燕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126节题为“疯子”中宣告:“Godisdead”(上帝死了)。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再次重申这一命题。这使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西方世界感到极为震惊。舆论惊呼... “上帝死了”——一个信徒的宣言杜丽燕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126节题为“疯子”中宣告:“Godisdead”(上帝死了)。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再次重申这一命题。这使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西方世界感到极为震惊。舆论惊呼,“这是无以复加的疯狂”。而德国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信仰 “上帝 尼采 基督徒 悲剧的诞生 海德格尔 制度化 西勒诺斯 早期基督教 生活态度
下载PDF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被引量:4
14
作者 普慧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9-16,共8页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上帝 “一切皆虚妄 一切皆允许” 肯定人的评价 击碎人的地位
下载PDF
现代诗人:主体性“失落”与破坏性“负面” 诗人人格新议
15
作者 陈仲义 《上海文化》 2023年第9期54-63,共10页
一主体分裂与病态性“诗人之死”正视诗人主体性的正面建构,也不能忽略那些潜伏在生理、心理深部的内在性——某些被忽略的负面,有时竟也成为诗文本重要的部分。一个世纪前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世纪之交,“诗歌死了”、“诗人死了... 一主体分裂与病态性“诗人之死”正视诗人主体性的正面建构,也不能忽略那些潜伏在生理、心理深部的内在性——某些被忽略的负面,有时竟也成为诗文本重要的部分。一个世纪前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世纪之交,“诗歌死了”、“诗人死了”的呼声也随之起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重议诗人之死,不完全是巴特尔和福柯意义上的“作者死了”——那是对作者彻底清场的宣示。取而代之的结果之一,是主体书写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变成自我指涉的书写嬉戏。故主体之“死”的实质是:“主体在民主化时代没入偶像的子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之 现代诗人 能指与所指 上帝 主体分裂 诗文本 病态性 自我指涉
原文传递
“上帝之死”与黑格尔的“苦恼意识” 被引量:5
16
作者 章忠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4,156,共7页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已经 苦恼意识 理性自我和解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构式“A死我了”和“把我A死了”——兼议变换分析之于句式和构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绪军 李雪利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64-73,共10页
文章主要基于构式语法的原理,在考察汉语构式"A死我了"和"把我A死了"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炼两种构式的构式义,分析它们和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文章还讨论了句式和构式的区分以及句式研究和构式研究对变换分析的不... 文章主要基于构式语法的原理,在考察汉语构式"A死我了"和"把我A死了"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炼两种构式的构式义,分析它们和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文章还讨论了句式和构式的区分以及句式研究和构式研究对变换分析的不同认识。文章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明确构式研究和句式研究在理念和方法的差异,遵循各自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原则,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把我A 构式 承继 句式 变换
下载PDF
光素描——西方早期摄影概念与“东西对流”的视觉现代性
18
作者 董丽慧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4-141,共8页
19世纪40年代,“摄影”这一新名词在西方普及之前,曾出现过以“日光版”“达盖尔版”“美之印”为代表的命名,承载着西方早期摄影观念的流变:从强调以非人工手绘干预的自动印刷术为自然本身的成像,到特别冠以艺术家之名为摄影作品确权,... 19世纪40年代,“摄影”这一新名词在西方普及之前,曾出现过以“日光版”“达盖尔版”“美之印”为代表的命名,承载着西方早期摄影观念的流变:从强调以非人工手绘干预的自动印刷术为自然本身的成像,到特别冠以艺术家之名为摄影作品确权,显示出摄影术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主流视幻艺术追求的“客观性”的攻克,再到以负片技术真正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使可量产的美景成为可能。以“光素描”为名的摄影术,不仅实现了西方主流视觉文化中的“客观性”的完成,更激发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主观性”。与之相对照的19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近代视觉文化转型,则呈现出从“主观性”到“客观性”的演进趋势,折射出宗白华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明确提出的“东西对流”的文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 客观性 绘画 视觉现代性 东西对流
原文传递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 被引量:3
19
作者 柳丹丹 《保山师专学报》 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 V/ A+得要 感受程度补语 结果补语 状态补语 感叹句
下载PDF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健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08-111,共4页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黄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在顾城的诗中,最能反映出诗人心境的莫过于他的这首曾经震动整个当代诗坛的《一代人》。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 一代人的心灵雕塑──论顾城的诗《一代人》黄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在顾城的诗中,最能反映出诗人心境的莫过于他的这首曾经震动整个当代诗坛的《一代人》。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主义 人的心灵 顾城 寻找光 终极关怀 心灵历程 诗歌创作 反抗绝望 雕塑 “上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