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正犯后正犯”与犯罪参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张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56,176-177,共14页
在实质正犯理论视域下,"正犯后正犯"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作为共动形态的"正犯后正犯",明确肯定了幕后参与者的犯罪支配及优越的犯罪支配,再次印证了共同犯罪仅系实现不法的方法类型,揭示了共动现象中各参与犯的不法...
在实质正犯理论视域下,"正犯后正犯"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作为共动形态的"正犯后正犯",明确肯定了幕后参与者的犯罪支配及优越的犯罪支配,再次印证了共同犯罪仅系实现不法的方法类型,揭示了共动现象中各参与犯的不法评价应个别且独立进行。"正犯后正犯"在间接正犯的延长线上极度拓展了正犯的外延,根本上重塑着正犯的形象与内涵,也实质性地影响着犯罪参与理论的重构。"正犯后正犯"虽衍生于正犯与共犯区分制立法,却与限制的正犯概念及二元犯罪参与体系完全相悖,实质上走向了单一正犯概念与单一正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犯罪支配
限制的
正犯
单一
正犯
原文传递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与中国问题
被引量:
14
2
作者
陈毅坚
《北方法学》
2010年第4期38-47,共10页
对于最终没有实行犯罪行为的参与共谋者,应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地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将"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
对于最终没有实行犯罪行为的参与共谋者,应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地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将"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的权力机构的"组织支配"解释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域的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的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型共谋
正犯
后
正犯
组织支配
犯行支配层级原则
间接
正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行为控制理论下“正犯后正犯”的边界归属
被引量:
7
3
作者
尹子文
徐久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127,共11页
作为间接正犯的一种,"正犯后正犯"存在于"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凭借认识错误的意志控制"以及"凭借国家机关的意志控制"之中。在"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中,幕前人的答责能力成为决定...
作为间接正犯的一种,"正犯后正犯"存在于"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凭借认识错误的意志控制"以及"凭借国家机关的意志控制"之中。在"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中,幕前人的答责能力成为决定幕后人"正犯后正犯"身份成立与否的标准;在"凭借认识错误的意志控制"中,幕前人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并不影响幕后人"正犯后正犯"的成立;在"凭借国家机关的意志控制"中,影响幕后人"正犯后正犯"身份的主要因素不是幕前人的答责能力,而是国家机器本身所具有的对命令执行的保障,以及在此之下的命令执行者身份的可替换性。"正犯后正犯"理论对于我国的共犯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
正犯
正犯
后
正犯
意志控制
答责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刑法语境中正犯后正犯理论之消解
被引量:
5
4
作者
曹波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9,共12页
正犯后正犯是幕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者构成正犯的前提下,通过将幕后者界定为间接正犯,追究幕后者刑事责任,以实现罪刑均衡和处罚名实相符的理论模型。正犯后正犯理论源自德国刑事司法对犯罪支配理论(特别是组织支配理论)的演绎与运用,其...
正犯后正犯是幕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者构成正犯的前提下,通过将幕后者界定为间接正犯,追究幕后者刑事责任,以实现罪刑均衡和处罚名实相符的理论模型。正犯后正犯理论源自德国刑事司法对犯罪支配理论(特别是组织支配理论)的演绎与运用,其法理基础在于犯罪支配理论推动形成的实质正犯概念,主要依托意思支配理论,以组织支配的形式呈现。然而在我国刑法特定语境中,正犯后正犯理论存在语境排异性,理应被否定、被消解:犯罪认定实质标准客观上涵盖了该理论的内在价值;犯罪参与之单一正犯体系缺乏容纳该理论的规范空间;刑法总则关于胁从犯以及犯罪集团的规定,难以证成该理论的解释论功能;刑法分则已将组织、领导特定犯罪集团行为"正犯化",无需再援用该理论追究犯罪集团组织者、领导者的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间接
正犯
犯罪支配
单一
正犯
体系
原文传递
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振
武立松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85-90,共6页
正犯后正犯是对传统间接正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张,它缘起于德国,并为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所继受与传承;正犯后正犯的理论核心与灵魂是犯罪支配理论,其目的是对传统间接正犯理论无法有效回应罪刑相当原则困境的突围;德国的司法实践...
正犯后正犯是对传统间接正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张,它缘起于德国,并为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所继受与传承;正犯后正犯的理论核心与灵魂是犯罪支配理论,其目的是对传统间接正犯理论无法有效回应罪刑相当原则困境的突围;德国的司法实践已普遍认可这一理论,我们也应肯定该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
正犯
正犯
后
正犯
意思支配
罪刑相当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犯后正犯论:基本描述、新的分类与本土立场
6
作者
马荣春
马光远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正犯后正犯论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共犯论。正犯后正犯论是以“行为控制(支配)论”为核心论据,其体现的是关于正犯的实质客观说,且其价值实质可切入因果性理论予以阐明。正犯后正犯不仅以间接正犯论为理论归属,而且赋予间接正犯以更加“纯...
正犯后正犯论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共犯论。正犯后正犯论是以“行为控制(支配)论”为核心论据,其体现的是关于正犯的实质客观说,且其价值实质可切入因果性理论予以阐明。正犯后正犯不仅以间接正犯论为理论归属,而且赋予间接正犯以更加“纯正”的含义。除了国外学者已经作出的分类,即“通过强制达成的意思支配”“通过错误达成的意思支配”和“通过权力组织的支配”,正犯后正犯还从作用方式、主体数量、共犯关系形成时间、共犯关系结构、共犯关系性状和共犯关系重合度来作出新的分类。由于中国的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能够解决正犯后正犯论所欲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引入正犯后正犯论以徒增理论与实践的混乱。但正犯后正犯论的“实质化思考”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间接
正犯
行为控制
犯罪支配
单一
正犯
体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
被引量:
2
7
作者
陈毅坚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年第3期32-38,共7页
对于参与共谋者,最终没有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应该如何承担其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的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该将以"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q...
对于参与共谋者,最终没有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应该如何承担其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的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该将以"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的权力机构的"组织支配"解释其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域的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在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的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型共谋
正犯
后
正犯
组织支配
犯行支配层级原则
间接
正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犯后正犯”与犯罪参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张伟
机构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出处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56,176-177,共1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犯体系与共犯立法研究"(项目编号:14YJC820078)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典型正犯研究"(项目编号:15NDJC113YB)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实质正犯理论视域下,"正犯后正犯"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作为共动形态的"正犯后正犯",明确肯定了幕后参与者的犯罪支配及优越的犯罪支配,再次印证了共同犯罪仅系实现不法的方法类型,揭示了共动现象中各参与犯的不法评价应个别且独立进行。"正犯后正犯"在间接正犯的延长线上极度拓展了正犯的外延,根本上重塑着正犯的形象与内涵,也实质性地影响着犯罪参与理论的重构。"正犯后正犯"虽衍生于正犯与共犯区分制立法,却与限制的正犯概念及二元犯罪参与体系完全相悖,实质上走向了单一正犯概念与单一正犯体系。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犯罪支配
限制的
正犯
单一
正犯
Keywords
The Perpetrator Behind the Perpetrator
Action Domination
The Concept of Limitary Perpetrator
The Concept of Unitary Perpetrator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与中国问题
被引量:
14
2
作者
陈毅坚
机构
中山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北方法学》
2010年第4期38-47,共10页
基金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刑法上的产品责任研究"(项目编号09YJC820124)
2009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刑事法视域中的产品责任"(项目编号09G-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对于最终没有实行犯罪行为的参与共谋者,应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地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将"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的权力机构的"组织支配"解释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域的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的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关键词
支配型共谋
正犯
后
正犯
组织支配
犯行支配层级原则
间接
正犯
Keywords
dominative collusion
the perpetrator behind the perpetrator
organization dominion
principle of crime domination level
indirect perpetrator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为控制理论下“正犯后正犯”的边界归属
被引量:
7
3
作者
尹子文
徐久生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127,共11页
文摘
作为间接正犯的一种,"正犯后正犯"存在于"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凭借认识错误的意志控制"以及"凭借国家机关的意志控制"之中。在"凭借强制的意志控制"中,幕前人的答责能力成为决定幕后人"正犯后正犯"身份成立与否的标准;在"凭借认识错误的意志控制"中,幕前人认识错误的可避免性并不影响幕后人"正犯后正犯"的成立;在"凭借国家机关的意志控制"中,影响幕后人"正犯后正犯"身份的主要因素不是幕前人的答责能力,而是国家机器本身所具有的对命令执行的保障,以及在此之下的命令执行者身份的可替换性。"正犯后正犯"理论对于我国的共犯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间接
正犯
正犯
后
正犯
意志控制
答责原则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刑法语境中正犯后正犯理论之消解
被引量:
5
4
作者
曹波
机构
贵州大学法学院
出处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9,共12页
基金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7)009)资助
文摘
正犯后正犯是幕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者构成正犯的前提下,通过将幕后者界定为间接正犯,追究幕后者刑事责任,以实现罪刑均衡和处罚名实相符的理论模型。正犯后正犯理论源自德国刑事司法对犯罪支配理论(特别是组织支配理论)的演绎与运用,其法理基础在于犯罪支配理论推动形成的实质正犯概念,主要依托意思支配理论,以组织支配的形式呈现。然而在我国刑法特定语境中,正犯后正犯理论存在语境排异性,理应被否定、被消解:犯罪认定实质标准客观上涵盖了该理论的内在价值;犯罪参与之单一正犯体系缺乏容纳该理论的规范空间;刑法总则关于胁从犯以及犯罪集团的规定,难以证成该理论的解释论功能;刑法分则已将组织、领导特定犯罪集团行为"正犯化",无需再援用该理论追究犯罪集团组织者、领导者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间接
正犯
犯罪支配
单一
正犯
体系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
被引量:
4
5
作者
王振
武立松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学院
江苏仪征市人民检察院
出处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85-90,共6页
文摘
正犯后正犯是对传统间接正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张,它缘起于德国,并为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所继受与传承;正犯后正犯的理论核心与灵魂是犯罪支配理论,其目的是对传统间接正犯理论无法有效回应罪刑相当原则困境的突围;德国的司法实践已普遍认可这一理论,我们也应肯定该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间接
正犯
正犯
后
正犯
意思支配
罪刑相当原则
Keywords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utilizer of the principal
control of will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te punishment to crimes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犯后正犯论:基本描述、新的分类与本土立场
6
作者
马荣春
马光远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海南大学法学院
出处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法中财产损失的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CFX072)。
文摘
正犯后正犯论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共犯论。正犯后正犯论是以“行为控制(支配)论”为核心论据,其体现的是关于正犯的实质客观说,且其价值实质可切入因果性理论予以阐明。正犯后正犯不仅以间接正犯论为理论归属,而且赋予间接正犯以更加“纯正”的含义。除了国外学者已经作出的分类,即“通过强制达成的意思支配”“通过错误达成的意思支配”和“通过权力组织的支配”,正犯后正犯还从作用方式、主体数量、共犯关系形成时间、共犯关系结构、共犯关系性状和共犯关系重合度来作出新的分类。由于中国的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能够解决正犯后正犯论所欲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引入正犯后正犯论以徒增理论与实践的混乱。但正犯后正犯论的“实质化思考”值得借鉴。
关键词
正犯
后
正犯
间接
正犯
行为控制
犯罪支配
单一
正犯
体系
Keywords
principal offender behind principal offender
indirect perpetrator
behavior control
criminal domination
single principal offender system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
被引量:
2
7
作者
陈毅坚
机构
中山大学法学院
出处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年第3期32-38,共7页
文摘
对于参与共谋者,最终没有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应该如何承担其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的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该将以"共谋"的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的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的权力机构的"组织支配"解释其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域的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在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的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关键词
支配型共谋
正犯
后
正犯
组织支配
犯行支配层级原则
间接
正犯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正犯后正犯”与犯罪参与理论研究
张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6
原文传递
2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与中国问题
陈毅坚
《北方法学》
2010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行为控制理论下“正犯后正犯”的边界归属
尹子文
徐久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刑法语境中正犯后正犯理论之消解
曹波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5
原文传递
5
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
王振
武立松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正犯后正犯论:基本描述、新的分类与本土立场
马荣春
马光远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作为组织支配的正犯后正犯:支配型共谋的德国理解
陈毅坚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