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姜/料酒脱腥过程中大鲵肝挥发性有机物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萍 陈小华 +4 位作者 刘俊霞 裴金金 金文刚 王景华 陈德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64-172,共9页
为明确脱腥前后大鲵肝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采用感官腥味值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经生姜/料酒处理不同时间(0、5、10、15、20 min)的大鲵肝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 为明确脱腥前后大鲵肝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采用感官腥味值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经生姜/料酒处理不同时间(0、5、10、15、20 min)的大鲵肝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未脱腥对照相比,生姜/料酒处理5 min后大鲵肝腥味值显著下降(P<0.05),继续延长处理时间至10 min之后差异不明显。不同脱腥时间大鲵肝GC-IMS图谱中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醇类10种、醛类8种、酯类5种、酮类5种、烯烃类3种和醚类1种。经不同脱腥时间处理后,大鲵肝中醇类、酮类和醛类相对含量下降,而酯类、烯烃类和醚类相对含量增加。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筛选出8种特征标志物(VIP>1),包括3种醇类(庚醇、糠醇和2-甲基-1-丁醇)、3种醛类[反-2-辛烯醛、(E)-2-庚烯醛和正己醛二聚体]和2种烯类(双戊烯单体和二聚体)。脱腥过程中,反-2-辛烯醛、(E)-2-庚烯醛、正己醛二聚体、糠醇、2-甲基-1-丁醇和双戊烯单体含量在脱腥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而庚醇和双戊烯二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可能是生姜/料酒对大鲵肝腥味成分脱除与掩盖综合作用引起。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可根据特征标志物相对含量变化对不同脱腥时间大鲵肝进行区分。该研究可为大鲵肝脱腥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肝脏 脱腥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研究酒苁蓉增效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林芳 李文涛 +1 位作者 王冬梅 任伟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471-3475,共5页
目的以肉苁蓉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经酒炙前后的物质基础差异,探讨酒制肉苁蓉增强温肾助阳功效,避免滑肠致泻副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了肉苁蓉酒炙前后成分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 目的以肉苁蓉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经酒炙前后的物质基础差异,探讨酒制肉苁蓉增强温肾助阳功效,避免滑肠致泻副作用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分析了肉苁蓉酒炙前后成分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酒炙前后肉苁蓉化学成分量的变化。结果研究首次揭示肉苁蓉酒炙增效的物质基础,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β-谷甾醇、胡萝卜苷、蔗糖、次黄嘌呤核苷的量升高,其中以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最显著;而8-表马钱酸、丁二酸、京尼平苷的量呈下降趋势。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8-表马钱酸、丁二酸可作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性成分。结论对阐明肉苁蓉酒炙的炮制原理阐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阐明酒炙肉苁蓉增效减毒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酒炙肉苁蓉 UPLC-Q-TOF MS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
原文传递
芩连润肺汤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含量测定及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闫凯莉 尹程程 +6 位作者 刘梦瑶 崔长升 汪莹 孙晓舟 孙丽平 齐滨 刘莉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956-1963,共8页
目的:建立芩连润肺汤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Plus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 目的:建立芩连润肺汤的指纹图谱,测定其中11种成分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PlusC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μL。以汉黄芩苷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0批芩连润肺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同法测定芩连润肺汤中11种成分的含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 14.0软件进行有监督模式的OPLS-DA分析,并筛选影响其质量的标志物。结果:10批芩连润肺汤共有21个共有峰,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8;共指认了11个共有峰,分别为芦丁、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B、鸢尾苷、野鸢尾苷、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次野鸢尾黄素、汉黄芩素。上述11种成分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9.9600-49.8000、1.9740-9.8700、0.6720-3.3600、0.9600-4.8000、0.5490-2.7450、5.0400-25.2000、1.3740-6.8700、0.6150-3.0750、0.7599-3.7950、0.1620-0.8100、0.0420-0.2100μg(r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48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1%-100.29%(RSD为0.43%-1.73%,n=6);含量分别为8.9244-12.8208、0.3522-0.8687、0.4356-0.7112、0.3898-1.3090、0.3358-0.5301、1.6805-4.5423、0.7018-1.5842、2.2402-5.4425、2.3510-5.5589、0.1060-0.1822、0.0768-0.1289 mg/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类间距为10时,10批样品可聚为两类,S1-S3聚为一类、S4-S10聚为一类;当类间距为5时,第2类又可聚为两类,S6、S7、S9聚为一类,S4、S5、S8、S10聚为一类。OPLS-DA分析结果显示,S6、S7、S9位于得分图的上方,S4、S5、S8、S10位于得分图的左下侧,S1-S3位于得分图的右下侧,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黄芩苷、鸢尾苷、连翘酯苷A、黄芩素、汉黄芩苷的变量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芩连润肺汤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聚类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百香果果啤风味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龚霄 陈廷慧 +3 位作者 胡小军 范威威 李亚军 赵新强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52,75,共8页
目的:充分开发利用百香果资源。方法:在传统淡色啤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添加百香果果汁酿造百香果果啤,采用GC-IMS技术对酿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百香果果啤中共鉴定出63种风味物质,包括酯26种、醇10种、醛9... 目的:充分开发利用百香果资源。方法:在传统淡色啤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添加百香果果汁酿造百香果果啤,采用GC-IMS技术对酿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百香果果啤中共鉴定出63种风味物质,包括酯26种、醇10种、醛9种、酮7种、烷烃6种、酸2种、呋喃2种和醚1种。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前两种主成分PC1和PC2累计差异贡献率为81.2%,说明百香果果啤酿造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VIP值>1的差异代谢物、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值≥1),初步确定对百香果果啤香气具有主要贡献作用的风味物质有乙酸己酯(苹果、樱桃味)、乙酸异戊酯(香蕉香味)、丁酸乙酯(香蕉、菠萝香味)、1-戊烯-3-酮、乙酸异丁酯(花香)、3-甲基丁醛(杏仁香味)、3-甲基丁酸乙酯(苹果香味)和二甲硫醚(海鲜风味)。结论:百香果果啤营养丰富、香气独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果啤 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臭氧处理对洞庭青鲫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伯华 王美焱 +1 位作者 王晨曦 雷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88-295,共8页
为探究臭氧处理对洞庭青鲫鱼肉的脱腥效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分析脱腥前后洞庭青鲫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变化,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 为探究臭氧处理对洞庭青鲫鱼肉的脱腥效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分析脱腥前后洞庭青鲫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变化,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确定腥味物质和脱腥效果。结果表明,洞庭青鲫鱼肉检测到的30种挥发性物质中,(E)-2-壬烯醛、正壬醛、(E)-2-癸烯醛、正己醛、(E,E)-2,4-癸二烯醛和1-辛醛对鱼腥味贡献较大;经臭氧脱腥处理后,挥发性成分减少,鱼腥味主要物质的含量和OAV均有所降低或脱除。OPLS-DA共筛选出6种特征标志物(VIP>1),分别为正庚醛、(E,E)-2,4-癸二烯醛、(E)-2-癸烯醛、(E,E)-2,4-庚二烯醛、(E)-2-壬烯醛和(E)-石竹烯。OPLS-DA和聚类分析表明,臭氧处理能有效减轻洞庭青鲫鱼肉腥味,可根据特征标志物含量有效区分不同脱腥程度的样品,最佳处理时间为5~10 min。该研究可为洞庭青鲫脱腥及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青鲫 臭氧 脱腥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快速鉴别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颜溶 贾豪 +4 位作者 田瀚举 李莹莹 雷敬卫 谢彩侠 龚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I0015,I0016,共10页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建立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利用OMNIC 9.2软件分析其平均红外光谱间的差异,采用Spectrum for Window 3.02软件标定共有峰,计算相对峰高;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个数;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判断红外光谱图结果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是否相互验证;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的相关系数为0.9347~0.9829,共标定16个共有峰,1500~1300 cm^(-1)波段处差异明显。正态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928、1649、995 cm^(-1)波段处可分别将醋煮品、醋炙品、醋蒸品与饮片区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显示25批样品共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指认出3号峰为5-HMF,7号峰为对香豆酸,8号峰为阿魏酸,14号峰为木犀草素,19号峰为香附烯酮,21号峰为α-香附酮;红外光谱图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均可聚为五类,即能够相互验证;5-HMF的含量经炮制后均有增加。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在饮片中含量最低,经炮制后均有增加。香附烯酮经醋炙、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有减少,在香附饮片中含量最高。α-香附酮经醋炙后含量略有增加,经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减少。结论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炮制 指纹图谱 含量 红外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基于生物脱腥的洞庭青鲫鱼汤挥发性成分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伯华 李清钦 +2 位作者 郭禹麟 雷颂 罗玉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6-103,共8页
为解析生物脱腥对洞庭青鲫鱼汤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明确其生物脱腥机制,结合臭氧预处理,分别用酵母菌和混菌(酵母菌+植物乳杆菌JYLP-002)对其进行生物脱腥。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解析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和正交偏... 为解析生物脱腥对洞庭青鲫鱼汤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明确其生物脱腥机制,结合臭氧预处理,分别用酵母菌和混菌(酵母菌+植物乳杆菌JYLP-002)对其进行生物脱腥。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解析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明确生物脱腥鱼汤的主体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显著降低了已醛、(E)-2-辛烯醛、10-十一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庚二烯醛等物质含量,减轻了腥味和油脂味。生物脱腥后,已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E)-2,4-壬二烯醛等物质经生物转化进一步显著减少,显示出脱腥效果。其中,混菌脱腥处理后产生了已酸乙烯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具有花香、果香的优良风味物质,脱腥增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青鲫 生物脱腥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辐照对中华鳖裙边和肌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伯华 王晨曦 +1 位作者 雷颂 李清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14-123,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辐照剂量对中华鳖裙边和肌肉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检测分析辐照处理后裙边和肌肉中挥发... 为探究不同辐照剂量对中华鳖裙边和肌肉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检测分析辐照处理后裙边和肌肉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确定关键风味物质和辐照异味产生情况。结果表明,裙边和肌肉中分别检测到38种、2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壬醛、癸醛、辛醛、苯乙醛、香叶基丙酮、β-环柠檬醛、十一醛和己醛对中华鳖风味贡献较大。经3 kGy及以下辐照剂量处理后,壬醛、辛醛、癸醛等腥味物质的OAV值降至较低,改善了整体风味,7 kGy及以上时,产生了具脂肪气味的(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E)-2-十二烯醛等异味物质。OPLS-DA在裙边中筛选到5种特征标志物[变量重要性(variable influence on projection,VIP)值大于1],分别为壬醛、苯甲醛、苯乙烯、苯乙醇和β-环柠檬醛,在肌肉中筛选到苯甲醛、(E)-2-十二烯醛、β-环柠檬醛、苯乙醇和壬醛5种标志物。OPLS-DA和聚类分析表明,可根据特征标志物含量有效区分不同辐照剂量样品,3 kGy时裙边和肌肉能较好保持原有风味,且有效减轻了腥味和油脂味,7 kGy和9 kGy时,辐照异味较明显。该研究可为中华鳖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辐照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正交最小判别
下载PDF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银霞 张曙光 +6 位作者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0,151-158,共2页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红茶 滋味 化学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下载PDF
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洪家丽 李秋艺 +9 位作者 潘雨阳 郭伟灵 黄梓芮 赵立娜 钱敏 白卫东 倪莉 饶平凡 刘斌 吕旭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挥发性风味组分 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杨霁虹 周汉琛 +3 位作者 刘亚芹 王辉 黄建琴 雷攀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35-241,共7页
为探究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的香气差异,选取在黄山地区广泛种植的9个茶树品种鲜叶,以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其中有性系茶树品种‘祁门槠叶种’为加工祁门红茶的当家品种,其余8个均为无性系良种,分别是‘翠绿1号’、‘凫早2... 为探究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的香气差异,选取在黄山地区广泛种植的9个茶树品种鲜叶,以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其中有性系茶树品种‘祁门槠叶种’为加工祁门红茶的当家品种,其余8个均为无性系良种,分别是‘翠绿1号’、‘凫早2号’、‘皖茶4号’、‘舒茶早’、‘皖茶91’、‘中茶108’、‘浙农117’和‘浙农139’。感官审评结果显示,9个品种红茶香气类型均为甜香型,其中‘祁门槠叶种’红茶具有典型的“祁门香”,花香明显;‘皖茶4号’红茶香气甜香为主,稍带花香,其余品种红茶甜香明显,而花香显著低于‘祁门槠叶种’和‘皖茶4号’红茶。气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6个高峰度化合物被鉴定,利用阈值共计算出21个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皖茶4号’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E)-β-紫罗酮、芳樟醇、β-月桂烯、香叶醇、己醛、壬醛和庚醛7个化合物在组间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可能是影响‘祁门槠叶种’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品种红茶香气差异化合物及“祁门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红茶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值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的枳实HPLC定量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戚华文 徐鑫 +5 位作者 温柔 高德嵩 王超然 刘艳芳 金红利 梁鑫淼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8,共7页
建立了枳实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Tnature-ACCHROM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联用技术对枳实指纹图谱... 建立了枳实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Tnature-ACCHROM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联用技术对枳实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鉴定;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22批枳实进行数据分析及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指纹图谱共标定12个共有峰,HPLC-QTOF-MS分析指认出11个成分;22批枳实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CA、PCA和OPLS-DA的分析结果一致,其中江西产地聚为一类,湖南和福建产地聚为一类,并筛选出橙皮苷、新橙皮苷和柚皮苷3个差异性质量标志物。所建立的枳实H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色谱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CA) 主成分分析(PCA)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OPLS-DA)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鉴别林下山参的生长年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常相伟 王博然 +5 位作者 王彤 李德坤 赵颖 张玉岭 周大铮 叶正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609-3614,共6页
生长年限是影响林下山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林下山参进行鉴别,该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PCA和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11~15年林下山参芦头的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 生长年限是影响林下山参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林下山参进行鉴别,该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PCA和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11~15年林下山参芦头的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林下山参芦头之间的代谢物组成有差异。为了提高鉴别效果,通过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筛选出对分类贡献大的差异代谢物,并以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建立11~15年林下山参的OPLS-DA判别模型,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均较高,可用于鉴别市场上常见的11~15年林下山参。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林下山参年限鉴别方法,同时也为其他中药材的年限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山参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植物代谢组学 年限鉴别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多变量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代谢轮廓分析在评估乙肝肝硬化病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杜振华 张磊 刘树业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79-1283,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作为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人和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获取代谢轮廓。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用各组病例的80%作为训练数据构建疾病...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作为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人和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获取代谢轮廓。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用各组病例的80%作为训练数据构建疾病的OPLS-DA区分模型,以剩余的20%作为检测数据,观察模型对处于肝硬化不同阶段病例的区分能力,探讨血清代谢轮廓分析在评估乙肝肝硬化病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方法。研究表明,由肝硬化A级组、B级组、C级组和健康对照组构建的OPLS-DA模型(R2Y=90.1%,Q2=66.7%)对检测数据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3.8%,具有很好的判别能力。排除肝癌因素的影响,利用发生肝癌和未发生肝癌的肝硬化A,B,C及对照组(共7组)构建的OPLS-DA模型(R2Y=96.6%,Q2=56.7%),对检测组数据的预测准确率甚至接近100%。研究表明:由血清代谢轮廓构建的OPLS-DA区分模型可以灵敏地区分肝硬化的临床分级,区分肝癌的发生与否。说明本方法在乙肝肝硬化的病程评估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轮廓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代谢组学 肝癌 乙肝肝硬化
下载PDF
不同道地来源大黄药材的多指标成分测定、指纹图谱研究及一致性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丹丹 裴文菡 +1 位作者 郭泰麟 张慧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4期641-647,共7页
目的建立大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来源及不同产地的大黄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4%甲酸水作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 目的建立大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来源及不同产地的大黄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4%甲酸水作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12种成分在测定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1%~101.9%。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20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673~0.950。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栽培掌叶大黄、野生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被明显区分开。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已定量的没食子酸、儿茶素、大黄酸-8-O-葡萄糖苷、番泻苷A、大黄酚-8-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对大黄的一致性差异影响较大。结论建立的大黄指纹图谱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能够通过全指标成分控制药材质量,同时可以实现大黄的一致性评价,区分3种不同来源以及野生与栽培大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下载PDF
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路 郭伟灵 +7 位作者 周文斌 林怡辰 洪家丽 刘绘鹏 刘斌 倪莉 饶平凡 吕旭聪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探究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不同酿造用曲酿造的酒样中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 目的:探究红曲和药白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不同酿造用曲酿造的酒样中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A酒(红曲+药白曲)与B酒(红曲)的显著性差异挥发性物质有10种,而A酒(红曲+药白曲)与C酒(药白曲)以及B酒(红曲)与C酒(药白曲)的显著性差异挥发性物质相同,各有8种。结论:红曲对红曲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贡献作用最为显著,而药白曲对其挥发性物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酒 红曲 药白曲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陈酿条件对浙江玫瑰醋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穆晓静 方冠宇 蒋予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62-270,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陈酿条件下的浙江玫瑰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陈酿条件下的浙江玫瑰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35~40℃)陈酿5个月的玫瑰醋和常温陈酿2.5 a的玫瑰醋中醇类、酸类、酯类等均显著低于低温(0~5℃)、常温(20~25℃)陈酿5个月的玫瑰醋,但酮类、醛类总含量普遍偏高,其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糠醛明显增多;PCA、OPLS-DA均可对不同条件下陈酿的浙江玫瑰醋进行有效区分,其中高温陈酿5个月的玫瑰醋和常温陈酿2.5 a的玫瑰醋可归为一类,低温陈酿5个月和常温陈酿5个月的玫瑰醋归为一类,说明高温陈酿可缩短陈酿周期;通过OPLS-DA S-plot图和OPLS-DA荷载图得出了可区分不同陈酿条件下的玫瑰醋中的重要香气成分和每种陈酿条件下的浙江玫瑰醋中特征性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玫瑰醋 陈酿条件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秋龙 杨沛文 +7 位作者 钱大玮 卞晓坤 王艺霏 朱振华 郭盛 王团结 严辉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5839-5847,共9页
通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收集安徽亳州的新鲜白芍药材,经不同加工方式(煮制、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干燥)及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 通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收集安徽亳州的新鲜白芍药材,经不同加工方式(煮制、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干燥)及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riple quadrupole with 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技术,对白芍中单萜苷类、多酚类、鞣质及苯甲酸等11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对不同加工干燥后样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阈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图评价差异成分贡献率。结果显示,煮制前后、去皮前后及不同干燥方式后的样品均能区分开,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及苯甲酸为煮制后的共有差异成分;苯甲酸为去皮后的共有差异成分;没食子酸为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共有差异成分;不同温度干燥后,样品不能区分开,没有共有差异成分。该研究可为白芍药材产地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加工干燥方 化学成分 最小判别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豪 黄园园 +9 位作者 汪辉 周玉 沈家成 张璨 丁锦锋 邹娟 马尚宇 郭文善 郑文寅 姚大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93-2207,共15页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等3个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选出重要品质性状指标,以及对面条等加工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品质区划等提供理论...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等3个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选出重要品质性状指标,以及对面条等加工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品质区划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各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对种植于3个省份6个试点13个小麦品种的25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和评价该地区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区分省份间品质性状的差异;对影响面条品质的因素作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所有品质性状在地点、品种、品种×地点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将所有品质性状分为淀粉糊化指数、面粉吸水指数、粉质仪指数、蛋白质指数、面粉色泽指数、麦谷蛋白指数、淀粉崩解值指数7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值达81.250%,涵盖绝大多数的品质性状;对总体的品质评价起第一主导作用的是淀粉糊化指数,其次是面粉吸水指数和粉质仪指数;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该麦区3个省份间品质性状差异表现在反弹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和峰值黏度等淀粉糊化特性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对面条感官评价的直接正向效应最大,而淀粉糊化的崩解值和面筋表现指数对面条感官评价的负向作用较大。【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和不同种植区间的品质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淀粉糊化特性指数等品质性状表现易受环境的影响,且是影响该区总体品质评价的第一主导因子;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等3个省份间小麦品种在反弹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和峰值黏度等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最大,在选育该区中弱筋小麦品种和评价其品质时,应加强对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峰值黏度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鉴别林下山参的不同部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常相伟 李德坤 +5 位作者 王彤 吴亚超 赵颖 周大铮 张涛 叶正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09-1615,共7页
为了对林下山参的不同部位进行鉴别,本研究采用基于UH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PCA和OPLS-DA分析方法对林下山参叶、主根、侧根、芦头等4个部位的代谢物进行研究。PCA得分图显示林下山参叶、主根、侧根和芦头被明显分为4类... 为了对林下山参的不同部位进行鉴别,本研究采用基于UHPLC-QTOF/MS的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PCA和OPLS-DA分析方法对林下山参叶、主根、侧根、芦头等4个部位的代谢物进行研究。PCA得分图显示林下山参叶、主根、侧根和芦头被明显分为4类,表明林下山参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差异显著。从林下山参4个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到81个主要代谢物,其中包括林下山参叶与根茎(主根、侧根、芦头)之间的差异标志物9个,林下山参主根与侧根、主根与芦头之间的差异标志物各7个,通过将这些代谢物的保留时间、精确分子量及碎片离子与对照品和相关人参属文献报道的化合物进行匹配,最终鉴定或初步推断出70个代谢物。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林下山参不同部位的鉴别方法,同时也为其他中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山参 UHPLC-QTOF/MS 植物代谢组学 正交最小判别分析 差异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