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实现社会和谐的法律途径——以“戒讼”、“息讼”为主线的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小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99,共4页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古代无数先贤意识深处挥之不去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他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其中在法律方面探索得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从立法上"戒讼"和司法上"息讼"。他们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不仅对...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古代无数先贤意识深处挥之不去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他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其中在法律方面探索得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从立法上"戒讼"和司法上"息讼"。他们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不仅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深刻的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和谐
下载PDF
中西传统诉讼文化之差异
2
作者 傅小青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06年第1期627-628,共2页
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是规避'诉讼'而偏好'调解',认为争诉是社会的一种不道德行为,理应越少越好。这种价值观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普通民众普遍养成了厌讼、息讼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劝讼、止讼。
关键词 方面 中国 文化
原文传递
两宋“词讼爆炸”背景下地方官的止讼之道
3
作者 王奥运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6-62,共7页
相比隋唐,两宋时期乡间大宗豪族几近消失,地方缺乏强有力的自治力量,衙门承担了主要社会治理重任,亲邻词讼涌向州县官府,这是两宋社会出现"好讼"现象的根本原因。乡间社群属于以血缘为基础的熟人交际圈,以往亲邻矛盾多通过熟... 相比隋唐,两宋时期乡间大宗豪族几近消失,地方缺乏强有力的自治力量,衙门承担了主要社会治理重任,亲邻词讼涌向州县官府,这是两宋社会出现"好讼"现象的根本原因。乡间社群属于以血缘为基础的熟人交际圈,以往亲邻矛盾多通过熟人尊长内部调和,两宋地方官循此思路,将大量亲邻词讼转为调解。另一方面,词讼受理后,依法裁断方式不足以切实矫正两造名分,不能实现案结事了,而伦常是乡间熟人社群的主要行为准则,只有重塑社群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真正止嚣讼,因此州县衙门多以道德劝谕方式结案。理清两宋地方官听讼止讼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反思和改进当前中国"诉讼爆炸"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静期 调解 案结事了
下载PDF
P.3690号残卷与日本《养老律》关系考证——与郑显文《唐开元二十五年〈律〉为日本〈养老律〉蓝本之新证》一文商榷
4
作者 岳纯之 《中西法律传统》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近年,郑显文先生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唐代法律的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都力图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显示出郑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所具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但就其材料运用、逻辑论证和最后结论来看,却并非总是妥帖恰当。
关键词 研究 论证 逻辑 蓝本 残卷 日本 运用
原文传递
论《周易》刑讼观所表达的周人政治理性
5
作者 李笑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7,共10页
《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 《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德慎罚 政治理性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农忙止讼制度的形成时间试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岳纯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71,共7页
农忙止讼是我国古代一项富有特色的重要制度,郑显文先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研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就郑先生的论证方法和史料运用来看,其观点则尚不能令人信服。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的《劝农诏》和日本《养老令》的成书... 农忙止讼是我国古代一项富有特色的重要制度,郑显文先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研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就郑先生的论证方法和史料运用来看,其观点则尚不能令人信服。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的《劝农诏》和日本《养老令》的成书时间来看,我国古代农忙止讼制度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开元六年(718年)甚至可能早于唐朝。今天学界复原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中有农忙止讼的规定,但不能因此就误认为农忙止讼制度首创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忙 开元六年 开元二十五年 《劝农诏》 《养老令》
原文传递
“结信止讼”——论我国古代契约的止讼功能
7
作者 乔洪武 李洪涛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79,共8页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自孔子提出后,成为了儒家所倡导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理想。而要实现"无讼"必须能够息讼或止讼。古代契约创制之始就是出于止讼的目的,预防讼争的发生和制止讼争的扩大。契约在中国古代被视...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自孔子提出后,成为了儒家所倡导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理想。而要实现"无讼"必须能够息讼或止讼。古代契约创制之始就是出于止讼的目的,预防讼争的发生和制止讼争的扩大。契约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预防性制度性安排,具有"立信"、"结信"和"征信"的机制特征,这些机制特征具有止讼的功能。从传世文献看,中国古代契约非常丰富。但古代契约始终处于私法地位,止讼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儒家倡导的"无讼"社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如果把契约的私法地位上升到国家法的层面,以国家法的强制力保障契约的效力,其止讼功能将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有所裨益,这正是我国古代契约的止讼功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古代契约 诚信 功能
原文传递
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及现代借鉴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磊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1-94,共4页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法律制度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地步,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主要有六个特点。清代民事诉讼制度对今天借鉴意义主要有三点:对调解的灵活运用;对习惯法的灵活运用;判决注重说理性。
关键词 户婚田土 农忙 堂断 官批民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