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思考 被引量:113
1
作者 龙文懋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31,共8页
现代法律制度预设的主体是理性主体。后现代哲学家宣称"主体死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主体的消亡,而应理解为理性主体哲学观念的破碎以及理性法律主体预设的修正。与理性主体预设相对,法律上还有一个欲望主体的预设,该预设的当... 现代法律制度预设的主体是理性主体。后现代哲学家宣称"主体死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主体的消亡,而应理解为理性主体哲学观念的破碎以及理性法律主体预设的修正。与理性主体预设相对,法律上还有一个欲望主体的预设,该预设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思考法律主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维度,从而为法学上关于法律主体的规划提供了新的依据。该文以拉康的欲望主体理论为视角,对人工智能是否应当获得法律主体地位的问题加以审视,提出人工智能是人类技术理性的延伸,似乎与理性法律主体的预设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适格的法律主体,由于人工智能不具备欲望的机制,它不具备主体性;而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法律主体,当前并无迫切的现实需要,也缺乏可行性,并且有导致人的价值贬抑和物化、异化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理性主体 欲望主体
原文传递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成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7-248,共2页
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但与文化领域的身体实践,如人体艺术、身体写作等层出迭见的状况相比,美学研究仍然显得滞后而沉寂。本期编发的这组笔谈,意在从美学角度揭示出现这些现象的现实和历史原因,澄清身体美学研究的基本问... 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但与文化领域的身体实践,如人体艺术、身体写作等层出迭见的状况相比,美学研究仍然显得滞后而沉寂。本期编发的这组笔谈,意在从美学角度揭示出现这些现象的现实和历史原因,澄清身体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理论线索,为身体美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案例 “人造美女” 当代审美文化 后工业时代 欲望主体 理性主体 大众文化 技术再造 美的规律 实践问题 精神性 身体性 相关 愉快 价值
下载PDF
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 被引量:19
3
作者 程文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1-75,共5页
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程文超1.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学习的脚步中开始了自己的现代性追寻。到本世纪末,西方人对西方文化危机的反思却使中国人突然醒悟:西方之路并不是人类的必然之路。他人之火失去... 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程文超1.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学习的脚步中开始了自己的现代性追寻。到本世纪末,西方人对西方文化危机的反思却使中国人突然醒悟:西方之路并不是人类的必然之路。他人之火失去了既有光焰,自己的肉却仍需要煮。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情守望 张欣 欲望主体 都市人 都市文学创作 话语权力 新走向 浪漫诗人 摩托车 第一人称叙述者
原文传递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德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7,共7页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他的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 ,也影响了他与他人的正常关系的建立。欲望主体徘徊在“想...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他的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 ,也影响了他与他人的正常关系的建立。欲望主体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主人公对父亲 /法律 宗教象征秩序的反抗与对缺失的母亲的追求融为一体。小说的叙事结构建立在俄狄普斯三角的基础上 ,整部小说可视为一个欲望主体形成、发展、成长直至寂灭的过程。本文还对主人公欲望的他者性、其杀人行为的深层动机、书名的象征意义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主人公 《红与黑》 小说 叙事结构 象征 反抗 他人 镜像阶段 拉康
原文传递
欲望主体的谱系——论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的思想主题
5
作者 张旭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是福柯晚年的“欲望主体的谱系学”研究计划的最后一本。在《肉欲的忏悔》中,福柯通过分析基督教在独身贞洁和婚姻的性道德中新型的“肉体的欲望”的经验,揭示了西方的“欲望主体”和“法律主体”是如何从中诞生... 福柯遗著《肉欲的忏悔》是福柯晚年的“欲望主体的谱系学”研究计划的最后一本。在《肉欲的忏悔》中,福柯通过分析基督教在独身贞洁和婚姻的性道德中新型的“肉体的欲望”的经验,揭示了西方的“欲望主体”和“法律主体”是如何从中诞生出来的。福柯还分析了基督教的忏悔实践的内涵,指出它是坦白自我的欲望的隐秘真相的道德义务和一种自我技术。由此,欲望主体、法律主体、说真话、自我技术、良心治理等思想主题就在基督教的“肉体的欲望”的复杂经验中交织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肉体 贞洁 法律主体 忏悔
下载PDF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 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小滨 《上海文化》 2009年第6期24-38,共15页
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余华的《兄弟》(2005年)书写了对文革的创伤性记忆。不过,尽管文革的迫害与暴力并没有被刻意规避,甚至获得了淋漓的展示,但《兄弟》首先冲击读者的不是政治迫害与暴力,而是不同程度(也必须以不同时代的... 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余华的《兄弟》(2005年)书写了对文革的创伤性记忆。不过,尽管文革的迫害与暴力并没有被刻意规避,甚至获得了淋漓的展示,但《兄弟》首先冲击读者的不是政治迫害与暴力,而是不同程度(也必须以不同时代的不同标准来判断的)荒诞不经的"性罪错"。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秩序 欲望主体 历史主体 中国现代性 成长小说 光头 齐泽克 创伤性 符号化 余华
原文传递
现代性中的消费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金 《社会》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现代性 消费主义 消费社会 社会生活 交换体系 文化价值观 消费领域 麦当劳化 生产体系 欲望主体
下载PDF
读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 被引量:2
8
作者 陆扬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4-138,共5页
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 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俄狄浦斯情结 欲望主体 女权主义 无意识欲望
原文传递
《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 被引量:3
9
作者 崔凌云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白鲸》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复仇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恒久的主题——人与神的抗争,抗争的动力源于主人公体内勃发的非理性力量及其对上帝与世间一切的叛逆,这种勇往直前的叛逆与反抗使主体的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与显现。同时,... 《白鲸》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复仇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恒久的主题——人与神的抗争,抗争的动力源于主人公体内勃发的非理性力量及其对上帝与世间一切的叛逆,这种勇往直前的叛逆与反抗使主体的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与显现。同时,在与荒诞世界相对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行动也包含了生命的矛盾、痛苦、孤独与悲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欲望主体 复仇
下载PDF
女性的欲望之旅——论《无名的裘德》中女性角色苏认同的多重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丽娟 陶家俊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6,共7页
立足G.C.斯皮瓦克与朱迪思.巴特勒性别研究理论,分析英国男性作家托马斯.哈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苏.柏瑞这一女性人物的欲望之旅,凸现女性在欲望层面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反思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再现问题。苏的欲望世界既充... 立足G.C.斯皮瓦克与朱迪思.巴特勒性别研究理论,分析英国男性作家托马斯.哈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苏.柏瑞这一女性人物的欲望之旅,凸现女性在欲望层面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反思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再现问题。苏的欲望世界既充溢着浮士德式的现代进取精神,又滋生出社会死亡和心理死亡征兆的反浮士德冲力。因此在苏的现代性体验中,她的欲望主体经历了女性认同的三重变奏:1.寻梦者苏女性欲望的智识之旅;2.逐爱者苏女性欲望的情爱之旅;3.忧郁者苏女性欲望主体死亡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女性 欲望主体
下载PDF
游苔莎悲剧的后精神分析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龙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2-66,共5页
运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剖析,认为她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始终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无法与他人建立正... 运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剖析,认为她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始终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些都是导致她走向毁灭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理想自我 自恋情结 想像界 象征界
下载PDF
贪婪与恐惧: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新阐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明安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7,共9页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金融资本主义,它具有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的特征。齐泽克从精神分析的主体特征和“对象a”出发,分析了金融资本的运作、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克服危机的努力。在资本的金融投机活动中,主体既...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金融资本主义,它具有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的特征。齐泽克从精神分析的主体特征和“对象a”出发,分析了金融资本的运作、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克服危机的努力。在资本的金融投机活动中,主体既是欲望的主体,也是虚空的主体。主体欲望的形成关联于金融市场投机的能指逻辑游戏,它形成了主体贪婪的欲望;虚空主体在金融危机时显现为歇斯底里型的主体,具体表现为危机来临时的恐慌和恐惧,以及为摆脱金融危机而不择手段地填充虚空欲望的歇斯底里冲动。这种冲动进而转化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齐泽克认为,这种急于摆脱金融危机的“赤字性”扩张货币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的垂死命运。在数字化资本主义的今天,人们应该注意福利捐赠式的金融资本主义的新动向,它对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资本主义 欲望主体 虚空主体 福利捐赠 扩张性货币政策
原文传递
娱乐与大众的两副面孔 被引量:4
13
作者 南帆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0,共10页
如今繁荣的娱乐景象同样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分不开:大众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阶级主体向欲望主体的转换。娱乐意味着大规模的造笑运动。即使笑声无法感化历史,至少可以短暂地屏蔽历史的难堪。但是,历史遭到了屏蔽之后,过量的笑声带动的大部分... 如今繁荣的娱乐景象同样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分不开:大众不动声色地完成了阶级主体向欲望主体的转换。娱乐意味着大规模的造笑运动。即使笑声无法感化历史,至少可以短暂地屏蔽历史的难堪。但是,历史遭到了屏蔽之后,过量的笑声带动的大部分是生理快乐。娱乐之后的满足是解放能量的积蓄,还是在幻象的空转之中将力比多消耗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娱乐 大众 欲望主体 文化症候 两幅面孔
下载PDF
蒋孔阳学术近影 被引量:3
14
作者 陆扬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3-47,共5页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上海社联副主席蒋孔阳先生的美学吸取众家之长,卓然为一大家。 前年蒋先生的文集《美在创造中》出版后,近期《蒋孔阳文集》、《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卷》、《美的规律》、《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人是...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上海社联副主席蒋孔阳先生的美学吸取众家之长,卓然为一大家。 前年蒋先生的文集《美在创造中》出版后,近期《蒋孔阳文集》、《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卷》、《美的规律》、《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人是世界的美──蒋孔阳美学文选》五种著作也已经或将要陆续出版。这为全面研究蒋先生的美学思想提供了条件。 当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学习蒋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系统研究蒋先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多方面的贡献,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审美文化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德里达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伊格尔顿 学术 欲望主体 文艺理论
原文传递
《名利场》:欲望主体的形成与幻灭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凌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9期45-48,共4页
《名利场》是一部展示人性真实与人类普遍欲望的著作,女主人公蓓基·夏泼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欲望主体逐渐形成,到塑造理想自我,从欲望的缺失到欲望对象的不断转换,最后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回归母体的圆形图式。在此过程中,她摒弃了世俗... 《名利场》是一部展示人性真实与人类普遍欲望的著作,女主人公蓓基·夏泼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欲望主体逐渐形成,到塑造理想自我,从欲望的缺失到欲望对象的不断转换,最后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回归母体的圆形图式。在此过程中,她摒弃了世俗框架中贤妻良母式的天使形象,力图以情人型女性的定位颠覆传统道德,在追逐名利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整个名利场的嘲讽与叛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利场 欲望主体 理想自我 缺失
下载PDF
论《拉维尔斯坦》的主体性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斌 陈红娟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2,共8页
本文拟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小说中犹太裔主人公艾贝·拉维尔斯坦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格魅力。他生活奢侈,放荡不羁,且一味推崇希腊文化多于希伯来文化,俨然成为一个异化主体。行为上虽多有违背... 本文拟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小说中犹太裔主人公艾贝·拉维尔斯坦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格魅力。他生活奢侈,放荡不羁,且一味推崇希腊文化多于希伯来文化,俨然成为一个异化主体。行为上虽多有违背,但他的说话主体通过言语表达了对生命、犹太精神等的敬畏。并且,他扮演父亲角色的习惯以及对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追求是其欲望主体的体现。通过对艾贝各主体的分析,本文认为贝娄小说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作者也借艾贝之口倡导了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维尔斯坦》 异化主体 说话主体 欲望主体 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大众文学、欲望与历史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南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7,175,共13页
大众文学的形成与近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密切相关。晚清至21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学出现两次相对集中的大潮。"文化研究"开始对大众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大众文学的时候,必须区分作为阶级主体的大众与作为欲望主... 大众文学的形成与近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密切相关。晚清至21世纪,中国的大众文学出现两次相对集中的大潮。"文化研究"开始对大众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大众文学的时候,必须区分作为阶级主体的大众与作为欲望主体的大众。一些批评家在心理主义的意义上肯定了大众文学的反抗功能,另一些批评家认为大众文学背后仅有白日梦的欲望结构而没有历史结构。经典文学与大众文学的重要区别是,深刻地吸收了历史结构作为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学 娱乐 欲望主体 阶级主体 历史结构
下载PDF
当代美感消费的逻辑——“双十一狂欢夜”的审美经济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权 肖辛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8-35,共8页
伴随互联网购物平台的发展,中国本土消费社会的特征日趋显著,“双十一狂欢夜”以晚会直播的形式,凭借电视、互联网电子媒介的传播效力,借由明星代言商品的植入性广告,实现了审美的经济价值,促成商品的交换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与审美价值... 伴随互联网购物平台的发展,中国本土消费社会的特征日趋显著,“双十一狂欢夜”以晚会直播的形式,凭借电视、互联网电子媒介的传播效力,借由明星代言商品的植入性广告,实现了审美的经济价值,促成商品的交换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与审美价值。与传统的“意义型节日”相比,“双十一狂欢夜”为节日庆典开辟出新类型的“消费型节日”,这是对当代消费社会的场景化呼应、媒介化呈现,也为传统节庆增添了新的意义向度,开辟了大众传播时代技术乌托邦景观中欲望主体的空间,更拓展了当代全球消费共同体意识,为商品的自由流通与价值实现召询到消费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十一狂欢夜 美感消费 审美经济 消费社会 欲望主体
下载PDF
一个欲望主体的悲剧命运——对小说《土生子》的拉康式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冬凉 《外国语言文学》 2008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有关欲望主体的理论,主要从《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症状的显现,分析其对"白"的无意识欲望。在种族主义制度下,别格被永远剥夺了获得菲勒斯"白"的权利,成为被"阉割"的主体,这... 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有关欲望主体的理论,主要从《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症状的显现,分析其对"白"的无意识欲望。在种族主义制度下,别格被永远剥夺了获得菲勒斯"白"的权利,成为被"阉割"的主体,这使他对"白"充满了无尽的欲望。对于别格来说,最关键的是"悼念"菲勒斯的离去,并通过创造新的欲望客体,使自己成为重新欲望着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悲剧命运
原文传递
七面纱下欲望主体的觉醒与重建——论莎乐美的反叛与超越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庆华 黄运亭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0-94,共5页
借助拉康关于语言与人的主体建构的理论对独幕诗剧《莎乐美》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莎乐美自我身体欲望的书写,以一种反常规、反理性的诗意表达方式,颠覆了"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男性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 借助拉康关于语言与人的主体建构的理论对独幕诗剧《莎乐美》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莎乐美自我身体欲望的书写,以一种反常规、反理性的诗意表达方式,颠覆了"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男性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男性主体建立新的主体间关系,莎乐美超越了即时的两性冲突,摆脱了文学和历史对女性言说的限制,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无意识,并在这个完全敞开的建构过程中体验一种自我表达的极度愉悦,或曰"狂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欲望主体 自我 反叛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