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析谈半世纪来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淑侠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8-25,共18页
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自1960年代初台湾留美青年寄回台湾发表的"留学生文艺"开始,海外华文作家群不断成长,人众笔多,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洪流。今天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自1960年代初台湾留美青年寄回台湾发表的"留学生文艺"开始,海外华文作家群不断成长,人众笔多,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洪流。今天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越过国境,板块被冲散后的重新组合,而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文类。1991年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在巴黎成立,使有点冷清的欧华文坛逐渐兴盛起来,并与别洲的华文作家接轨,希望有华人处就有华文文学,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营造了一片园地,有效地提携后进、培植新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欧华作协 海外华文文学 留学生文学 新移民文学
下载PDF
跨文化对话的交织:论程玮“聊天”系列的文化叙事 被引量:2
2
作者 谈凤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4期65-71,共7页
程玮在移居德国多年后重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周末与爱丽丝聊天""周末与米兰聊天"这两个系列的文化小说。行走在东西方之间思考的程玮有其宏阔的视野、丰富的颖悟和优美的笔致,"聊天"系列的创作... 程玮在移居德国多年后重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周末与爱丽丝聊天""周末与米兰聊天"这两个系列的文化小说。行走在东西方之间思考的程玮有其宏阔的视野、丰富的颖悟和优美的笔致,"聊天"系列的创作宗旨是给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准备两个文化行囊,小说用对话和对照的方式呈现东西方文化的神韵和价值,叙事上采用散点透视并结合局部的焦点透视的方法,人物的现实经历和文化诠释两相交织,形成了散漫而恬淡的风格。程玮的文化小说讲究文化传递中的审美情趣,在表现儿童的生命成长中追求带有沉思意味的格调,形成独特的文化叙事个性和品格,给华文儿童文学增添了开阔的文化气象,也体现了作者骨子里所具有的东方文化气韵及其与西方文化气度的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玮 文化叙事 儿童文学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方丽娜小说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颜向红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欧华作家方丽娜的作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她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其作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 欧华作家方丽娜的作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她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其作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节奏、忧伤中蕴含着温情的气氛、写实与象征浑然天成的意象、立体复杂的人物性格、由描写文化冲突到对人性和深层潜意识的探寻等等,这一切造就其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移民作家 方丽娜 中篇小说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平和长远、散中见聚:欧华文学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万华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62-68,共7页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的沟通,都使得欧华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历史和现状 文化中和 “第三元”
下载PDF
世界主义的双重姿态 被引量:2
5
作者 唐蔚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在世界不断变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呼唤推动了跨疆界、跨文化、跨学科的被歌德称作"世界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就世界文学中所共同表达的对以人为本的关注以及对跨越文化差异、散居他乡、世界化了的自我... 在世界不断变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呼唤推动了跨疆界、跨文化、跨学科的被歌德称作"世界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就世界文学中所共同表达的对以人为本的关注以及对跨越文化差异、散居他乡、世界化了的自我写照而言。这一世界化了的徙迁自我影响了写作者对"家"的向往,无论这个"家"是想象中的还是浪漫化了的,是充满了憎恨还是怀念之情的。通过对流散华人英国作家潘翎和虹影及其文学作品的解读,并通过对"世界化"和"地域化"之双重运作轴向的理论阐述,旨在揭示跨疆界、跨文化、迁移他乡的世界化了的自我同时也是文化地方化了的自我,展示了全球化与文化交叉从而构成了世界主义的多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翎 虹影 世界主义 双重姿态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归一:五四新文化的海外开启--盛成的旅欧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万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47,共9页
五四后,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旅居欧洲,在海外写作的语境中丰富、发展五四新文化,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也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作为中华新文化的五四文化。盛成作为第一位以双语写作而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 五四后,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旅居欧洲,在海外写作的语境中丰富、发展五四新文化,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也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作为中华新文化的五四文化。盛成作为第一位以双语写作而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有着古典与五四双重传统的影响,即在吸取中外传统的境遇中寻求五四开启的“人的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是一体,人道无二用”的“归一”中开启了五四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发展,接通了五四新文化与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联系,不仅让人在与中国国内五四传统的发生、发展的对照中更深刻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五四新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新的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欧华文学 盛成 归一
原文传递
欧华文学在地化的经典之作——关于小说《双桅船》的对话 被引量:1
7
作者 安静 谢凌洁 《华文文学》 2021年第5期118-123,共6页
两位旅居欧洲的文学在场者,从小说修辞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就比利时作家谢凌洁的长篇小说《双桅船》的双螺旋叙事架构、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互文关系、隐喻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百科全书式”的跨文化跨领域写作、叙述方法的实验性... 两位旅居欧洲的文学在场者,从小说修辞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就比利时作家谢凌洁的长篇小说《双桅船》的双螺旋叙事架构、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互文关系、隐喻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百科全书式”的跨文化跨领域写作、叙述方法的实验性与精神气质的古典性等展开讨论,并兼及以下一系列问题:现代小说的叙述策略,陌生化手法与陌生化阅读,专业作者与专业读者,文学创作的使命与作品的价值评判,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固化模式,移民作家的世界视角、身份辨识、知识储备、艺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移民创作的可能与利弊,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我与他者,海洋文化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移民作家 谢凌洁 《双桅船》
下载PDF
诗情哲理的熔铸——评老木(李永华)的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士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94-103,共10页
捷克华文作家老木(李永平)在当今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哲学上,结合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共同本质,提出"信息能量场"作为既能联系具象事物又能抽象出一般理念的基本概念。诗集《露珠》,密切关注中国建设和发展,表现自然和生命规律... 捷克华文作家老木(李永平)在当今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哲学上,结合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共同本质,提出"信息能量场"作为既能联系具象事物又能抽象出一般理念的基本概念。诗集《露珠》,密切关注中国建设和发展,表现自然和生命规律,抒写对故乡、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命运、亲情、爱情的独特思考。长篇小说《新生》,塑造拥有中国智慧和新意识的新人,呈现中国传统价值文化的生命力、禅悟至理的人生境界和生命哲学层次的人性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木 信息能量场 《露珠》 《新生》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欧洲华文文学的困境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施文英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5,共7页
欧洲华文文学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欧洲没有真正的移民政策,华人移民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欧洲本土强势文化的压力下,华文作家人数稀少分散,大多是单打独斗。欧华作家秉持着写作的热情,多方向,多元化,努力拓展文学之道。
关键词 欧华文学 困境 发展
下载PDF
离散经验、中国叙事与世界想象——欧华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欣怡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2,共9页
作为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板块,百年欧华文学因中西文明的历史交汇而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多声部演绎中和而不同的独奏者。于当下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深沉细腻的生命直感、繁复现代的写作技巧以及中和包容的人文精神。但... 作为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板块,百年欧华文学因中西文明的历史交汇而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多声部演绎中和而不同的独奏者。于当下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深沉细腻的生命直感、繁复现代的写作技巧以及中和包容的人文精神。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寥落的作家间互动、同质化的题材趋向以及相对滞后的文学批评现状。对此,当下的欧华文学应从文化融合与媒介支持等方面积极寻求调整。总之,欧华文学互动互通、中和包容的开放场域,应为我们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文学生态给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生命体验 文化交融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欧华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1
作者 樊洛平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9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欧华文学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被关注,现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涉及四种面向:一是欧华文学史的撰写,体现出鲜明的学科建构意识。二是从宏观研究着眼,深入探讨了欧华文学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地域特点、... 欧华文学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被关注,现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涉及四种面向:一是欧华文学史的撰写,体现出鲜明的学科建构意识。二是从宏观研究着眼,深入探讨了欧华文学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地域特点、创作态势及现实症结。三是立足于欧华作家作品的文学解读,为学术史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作家访谈录、文学年鉴编纂,意在加强欧华文学的史料建设。欧华文学诸多亟待开发的学术议题,有待于学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文学史撰写 宏观研究 作家解读 史料建设
下载PDF
坚而力透 涩而情深——评介老木《端砚》
12
作者 郑明娳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端砚》是欧华文学作家老木书写亲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移民海外数年的域外体验,并没有淹没作家的中国式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端砚》写父亲,以砚为线索,以书法记人,重在凸显"悟善归道"一意指。该文把人和物结合写,与中国传... 《端砚》是欧华文学作家老木书写亲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移民海外数年的域外体验,并没有淹没作家的中国式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端砚》写父亲,以砚为线索,以书法记人,重在凸显"悟善归道"一意指。该文把人和物结合写,与中国传统写法同中有异又能异曲同工。当然,《端砚》在文学性表达方面还存在表意太白、太直接以及个别地方叙述重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砚》 悟善归道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天外》:一种实现灵魂超越的尝试
13
作者 杨恒达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的小说《天外》,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精神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本传统融汇一体并在一群欧华新移民的普通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整部作品贯穿着主人公郝忻与歌德笔下人物浮士德的精神对话,展示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同...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的小说《天外》,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精神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本传统融汇一体并在一群欧华新移民的普通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整部作品贯穿着主人公郝忻与歌德笔下人物浮士德的精神对话,展示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同时,作品的核心在于探讨人类的共同性人文追求。作品设定精神探索的目标,从灵魂对肉体、灵魂对主观情怀和倾向性、灵魂对女性主体三个方面的超越书写实现精神探索,尝试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湄 欧华文学 灵魂超越
原文传递
平和长远、散中见聚:欧华文学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14
作者 黄万华 《吉林地质》 2009年第4期-,共7页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的沟通,都使得欧华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历史和现状 文化中和 “第三元”
下载PDF
繁华世景,奈何人性——论林湄长篇小说《天外》的现实意义
15
作者 谢楚婧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4期60-64,共5页
小说《天外》通过叙事角度的巧妙转换,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奴性与西方人文精神里的傻性之差异,描述人类生存的无奈与焦虑。小说通过对普通人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的刻画,体现大环境对个体灵魂与肉体的影响与制约,反映中国自... 小说《天外》通过叙事角度的巧妙转换,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奴性与西方人文精神里的傻性之差异,描述人类生存的无奈与焦虑。小说通过对普通人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的刻画,体现大环境对个体灵魂与肉体的影响与制约,反映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生活指数好转但物质与精神没有协调发展与社会弊端逐步暴露加剧,揭露现代人在拜金主义社会中遭遇的情爱苦痛、家庭危机、死亡恐惧和信仰缺失等困境。林湄在批判人性扭曲和乱象的同时,反思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强调信仰是应对人性缺陷的基本方法与态度,展现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探讨共同人文追求的同时,表达了建立健全社会机制、普世价值与道德意识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林湄 《天外》 悲悯
原文传递
“子一代”的目光——以刘瑛《不一样的太阳》等为例
16
作者 梁燕丽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6,共6页
"子一代"的目光是研究欧华文学的一个视角。以刘瑛的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为例,探讨"子一代"目光的叙事视角,为创作敞开的新世界:不仅写出"子一代"的成长变化、有别于父母辈的人生观念与价值选择,而且&... "子一代"的目光是研究欧华文学的一个视角。以刘瑛的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为例,探讨"子一代"目光的叙事视角,为创作敞开的新世界:不仅写出"子一代"的成长变化、有别于父母辈的人生观念与价值选择,而且"子一代"已然具有主体性,此视角的引入,与成年世界对话效果亦可看作积极的反讽,使华人创作抵达别样的道路和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一代”的目光 刘瑛 欧华文学
下载PDF
方丽娜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以《蝴蝶飞过的村庄》《夜蝴蝶》小说集为例
17
作者 王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3-29,94,共8页
空间叙事的主要手段是隐喻,方丽娜创作的典型意象“蝴蝶”和“宋城”隐喻着她的创作心理历程,反映她个人的价值体系。因此,从空间叙事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方丽娜的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和《夜蝴蝶》,探讨四种空间叙事类型:记忆空... 空间叙事的主要手段是隐喻,方丽娜创作的典型意象“蝴蝶”和“宋城”隐喻着她的创作心理历程,反映她个人的价值体系。因此,从空间叙事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方丽娜的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和《夜蝴蝶》,探讨四种空间叙事类型:记忆空间的重塑与文化空间的浸染、地理空间的变迁与现实空间的落差、家庭空间的逼仄与私人空间的封闭、精神空间的审视与心灵空间的拯救。通过运用空间叙事学技巧,挖掘方丽娜作为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新特点,展现华人女性在海外的生存困境,对个体女性的心理和精神流动进行考察性书写,发现其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方丽娜 蝴蝶三部曲 空间叙事研究
下载PDF
凝固的历史文化场域:20世纪60年代西德的《出谷月报》
18
作者 封艳梅 《文化与传播》 2021年第5期50-53,共4页
20世纪60年代,西德华人在德国创办的《出谷月报》承接了40年代华人海外办报的历史,鲜活地保存了60年代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境遇、时代风貌与民族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出谷月报》身处西方文化语境,却用汉语构筑出独具中华... 20世纪60年代,西德华人在德国创办的《出谷月报》承接了40年代华人海外办报的历史,鲜活地保存了60年代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境遇、时代风貌与民族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出谷月报》身处西方文化语境,却用汉语构筑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场域,在海外华人族群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此外,该报刊载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生动地反映了海外华人的心灵世界。本文以《出谷月报》为研究个案,重点研究该报的内容特色及价值,以期拓宽华人海外办报的历史边界,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报 欧华文学 《出谷月报》
下载PDF
新世纪欧洲跨文化诗学的思性维度——以德国华文女作家刘瑛作品为例
19
作者 吴道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3期83-91,共9页
在德国华文女作家刘瑛的文学创作中,跨文化诗学建构是突出特征与写作主线。着力辨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中西方文化或中德文化融入的可能,思考人类共同的生存命运,构成了刘瑛跨文化诗学建构的几个重要支点,这也表现了新世纪欧洲跨文... 在德国华文女作家刘瑛的文学创作中,跨文化诗学建构是突出特征与写作主线。着力辨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中西方文化或中德文化融入的可能,思考人类共同的生存命运,构成了刘瑛跨文化诗学建构的几个重要支点,这也表现了新世纪欧洲跨文化诗学的思性维度与欧洲华文文学的文化张力及写作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跨文化诗学 刘瑛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开拓跨国贸易与哲思小说的新格局——论老木长篇小说《新生》
20
作者 凌逾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一带一路"新语境下,跨国贸易和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华文文学往纵深拓展,不再仅仅是忆乡愁、倒苦水,而是谋求建功立业,立足世界。德华文学作家老木最新长篇小说《新生》就是这类创作典范。改作开拓跨境新商业小... 在"一带一路"新语境下,跨国贸易和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华文文学往纵深拓展,不再仅仅是忆乡愁、倒苦水,而是谋求建功立业,立足世界。德华文学作家老木最新长篇小说《新生》就是这类创作典范。改作开拓跨境新商业小说类型,开辟跨国企业发展新话题,省思新商业文化精神,而且拓展了哲思小说、学者小说的新局面。比较地看,此类小说还有很多巨木增殖的新可能和深化拓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老木 《新生》 新商业小说 哲思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