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抓住机遇 走向成功
1
作者 缪文 《成才与就业》 2007年第Z1期30-31,共2页
机遇是难能可贵的,把握住机遇,就把握住了通往成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王慧是欧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毕业生,现担任力通电子有限公司版图工程师。这个文静的女生脚踏实地抓住机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收获了喜悦。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机... 机遇是难能可贵的,把握住机遇,就把握住了通往成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王慧是欧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届毕业生,现担任力通电子有限公司版图工程师。这个文静的女生脚踏实地抓住机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收获了喜悦。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机遇是难能可贵的,把握住机遇,就把握住了通往成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慈 金钥匙 大门 欧华 集成电路版图 职业技术学院 集成电路专业 电子 轻子 女生
原文传递
上海欧华学院部分专业和毕业生推荐
2
《成才与就业》 2004年第7期27-29,共3页
职业“灰领”中的璀璨明珠仇霄云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自我评价:我有一双睿智的眼睛,选择了欧华学院开设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这是欧华牵头的首创专业。三年的学习,磨炼出我深入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独立个性。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I... 职业“灰领”中的璀璨明珠仇霄云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自我评价:我有一双睿智的眼睛,选择了欧华学院开设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这是欧华牵头的首创专业。三年的学习,磨炼出我深入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独立个性。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IC版图后端设计学习,获得了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四部委颁发的《上海市集成电路版图后端设计》岗位资格证书。欧华使我的职业技能胜人一筹。我参加了去年12月市举办的第一届职业“灰领”大奖赛,夺取了IC版图设计一等奖,并荣获了由市委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 毕业生 欧华 上海
原文传递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现状及其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慧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70-76,共7页
关键词 华侨华人社会 华侨华人社团 欧华社会 中国大陆 华人经济 欧洲 中餐业 餐饮业 同乡组织 中餐馆
下载PDF
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析谈半世纪来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淑侠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8-25,共18页
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自1960年代初台湾留美青年寄回台湾发表的"留学生文艺"开始,海外华文作家群不断成长,人众笔多,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洪流。今天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自1960年代初台湾留美青年寄回台湾发表的"留学生文艺"开始,海外华文作家群不断成长,人众笔多,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洪流。今天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越过国境,板块被冲散后的重新组合,而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文类。1991年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在巴黎成立,使有点冷清的欧华文坛逐渐兴盛起来,并与别洲的华文作家接轨,希望有华人处就有华文文学,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营造了一片园地,有效地提携后进、培植新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欧华作协 海外华文文学 留学生文学 新移民文学
下载PDF
跨文化对话的交织:论程玮“聊天”系列的文化叙事 被引量:2
5
作者 谈凤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4期65-71,共7页
程玮在移居德国多年后重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周末与爱丽丝聊天""周末与米兰聊天"这两个系列的文化小说。行走在东西方之间思考的程玮有其宏阔的视野、丰富的颖悟和优美的笔致,"聊天"系列的创作... 程玮在移居德国多年后重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周末与爱丽丝聊天""周末与米兰聊天"这两个系列的文化小说。行走在东西方之间思考的程玮有其宏阔的视野、丰富的颖悟和优美的笔致,"聊天"系列的创作宗旨是给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准备两个文化行囊,小说用对话和对照的方式呈现东西方文化的神韵和价值,叙事上采用散点透视并结合局部的焦点透视的方法,人物的现实经历和文化诠释两相交织,形成了散漫而恬淡的风格。程玮的文化小说讲究文化传递中的审美情趣,在表现儿童的生命成长中追求带有沉思意味的格调,形成独特的文化叙事个性和品格,给华文儿童文学增添了开阔的文化气象,也体现了作者骨子里所具有的东方文化气韵及其与西方文化气度的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玮 文化叙事 儿童文学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方丽娜小说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颜向红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欧华作家方丽娜的作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她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其作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 欧华作家方丽娜的作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她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其作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节奏、忧伤中蕴含着温情的气氛、写实与象征浑然天成的意象、立体复杂的人物性格、由描写文化冲突到对人性和深层潜意识的探寻等等,这一切造就其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移民作家 方丽娜 中篇小说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平和长远、散中见聚:欧华文学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万华 《华文文学》 2009年第6期62-68,共7页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 欧华文学分布于欧洲19个国家,有着一种文化中和的历史特质,既全身心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又较自然地沟通于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的姿态。对异质文化的互补观照,对中西"第三元"文化的自觉探寻,对"灵魂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的沟通,都使得欧华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历史和现状 文化中和 “第三元”
下载PDF
世界主义的双重姿态 被引量:2
8
作者 唐蔚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在世界不断变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呼唤推动了跨疆界、跨文化、跨学科的被歌德称作"世界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就世界文学中所共同表达的对以人为本的关注以及对跨越文化差异、散居他乡、世界化了的自我... 在世界不断变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呼唤推动了跨疆界、跨文化、跨学科的被歌德称作"世界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就世界文学中所共同表达的对以人为本的关注以及对跨越文化差异、散居他乡、世界化了的自我写照而言。这一世界化了的徙迁自我影响了写作者对"家"的向往,无论这个"家"是想象中的还是浪漫化了的,是充满了憎恨还是怀念之情的。通过对流散华人英国作家潘翎和虹影及其文学作品的解读,并通过对"世界化"和"地域化"之双重运作轴向的理论阐述,旨在揭示跨疆界、跨文化、迁移他乡的世界化了的自我同时也是文化地方化了的自我,展示了全球化与文化交叉从而构成了世界主义的多重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翎 虹影 世界主义 双重姿态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欧华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德语地区重要作家作品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车慧文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26-33,共8页
海外华人学者与知识分子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思想与创作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简单说是建立在儒家传统哲学架构上,融合了中西文化、并跨越时空的新人文群体。从七本欧华文学作品出版时间的纵线走向,可以瞥见从五四时期... 海外华人学者与知识分子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思想与创作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简单说是建立在儒家传统哲学架构上,融合了中西文化、并跨越时空的新人文群体。从七本欧华文学作品出版时间的纵线走向,可以瞥见从五四时期至今重要的欧华及德华作者书写的内容题材、追求的理想和价值与在主流社会引起的反响,看到一介小民特别是女性作者勇敢奋斗的成果,不但在人身自由、社会解放与男女平等方面成绩斐然,课题更扩展到保护生态、社会平等、包容并扶助弱势族群、关怀与融入客居地主流社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与生活调适 文化交流 欧华女作家 异国婚姻
下载PDF
《非常欧洲》序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淑侠 《华文文学》 2007年第6期49-50,共2页
<非常欧洲>是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以来的第三本会员文集.海外作家的现身说法,无异是供给国内读者的一个窗口,由此能够窥视台湾外面的世界.
关键词 欧洲华文 文集 欧华作协
下载PDF
归一:五四新文化的海外开启--盛成的旅欧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万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47,共9页
五四后,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旅居欧洲,在海外写作的语境中丰富、发展五四新文化,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也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作为中华新文化的五四文化。盛成作为第一位以双语写作而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 五四后,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旅居欧洲,在海外写作的语境中丰富、发展五四新文化,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也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作为中华新文化的五四文化。盛成作为第一位以双语写作而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有着古典与五四双重传统的影响,即在吸取中外传统的境遇中寻求五四开启的“人的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是一体,人道无二用”的“归一”中开启了五四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发展,接通了五四新文化与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联系,不仅让人在与中国国内五四传统的发生、发展的对照中更深刻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五四新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新的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欧华文学 盛成 归一
原文传递
欧华文学在地化的经典之作——关于小说《双桅船》的对话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静 谢凌洁 《华文文学》 2021年第5期118-123,共6页
两位旅居欧洲的文学在场者,从小说修辞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就比利时作家谢凌洁的长篇小说《双桅船》的双螺旋叙事架构、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互文关系、隐喻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百科全书式”的跨文化跨领域写作、叙述方法的实验性... 两位旅居欧洲的文学在场者,从小说修辞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就比利时作家谢凌洁的长篇小说《双桅船》的双螺旋叙事架构、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互文关系、隐喻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百科全书式”的跨文化跨领域写作、叙述方法的实验性与精神气质的古典性等展开讨论,并兼及以下一系列问题:现代小说的叙述策略,陌生化手法与陌生化阅读,专业作者与专业读者,文学创作的使命与作品的价值评判,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固化模式,移民作家的世界视角、身份辨识、知识储备、艺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移民创作的可能与利弊,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我与他者,海洋文化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移民作家 谢凌洁 《双桅船》
下载PDF
诗情哲理的熔铸——评老木(李永华)的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士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94-103,共10页
捷克华文作家老木(李永平)在当今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哲学上,结合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共同本质,提出"信息能量场"作为既能联系具象事物又能抽象出一般理念的基本概念。诗集《露珠》,密切关注中国建设和发展,表现自然和生命规律... 捷克华文作家老木(李永平)在当今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哲学上,结合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共同本质,提出"信息能量场"作为既能联系具象事物又能抽象出一般理念的基本概念。诗集《露珠》,密切关注中国建设和发展,表现自然和生命规律,抒写对故乡、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命运、亲情、爱情的独特思考。长篇小说《新生》,塑造拥有中国智慧和新意识的新人,呈现中国传统价值文化的生命力、禅悟至理的人生境界和生命哲学层次的人性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木 信息能量场 《露珠》 《新生》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欧洲华文文学的困境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文英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5,共7页
欧洲华文文学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欧洲没有真正的移民政策,华人移民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欧洲本土强势文化的压力下,华文作家人数稀少分散,大多是单打独斗。欧华作家秉持着写作的热情,多方向,多元化,努力拓展文学之道。
关键词 欧华文学 困境 发展
下载PDF
离散经验、中国叙事与世界想象——欧华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欣怡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2,共9页
作为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板块,百年欧华文学因中西文明的历史交汇而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多声部演绎中和而不同的独奏者。于当下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深沉细腻的生命直感、繁复现代的写作技巧以及中和包容的人文精神。但... 作为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板块,百年欧华文学因中西文明的历史交汇而成为世界华文文学多声部演绎中和而不同的独奏者。于当下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深沉细腻的生命直感、繁复现代的写作技巧以及中和包容的人文精神。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寥落的作家间互动、同质化的题材趋向以及相对滞后的文学批评现状。对此,当下的欧华文学应从文化融合与媒介支持等方面积极寻求调整。总之,欧华文学互动互通、中和包容的开放场域,应为我们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文学生态给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文学 生命体验 文化交融 人文精神
下载PDF
高科技时代的“文学之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湄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49,共5页
这是在第二届欧华文学会上的发言。旅居荷兰的欧华作家林湄讲述对当下的文学忧思。
关键词 科技时代 文学思考 欧华文学会
下载PDF
法国及欧华社会中文教兴旺发展的原因
17
《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2002年第4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法国 欧华社会 华文教育 中文教育
原文传递
坚而力透 涩而情深——评介老木《端砚》
18
作者 郑明娳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端砚》是欧华文学作家老木书写亲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移民海外数年的域外体验,并没有淹没作家的中国式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端砚》写父亲,以砚为线索,以书法记人,重在凸显"悟善归道"一意指。该文把人和物结合写,与中国传... 《端砚》是欧华文学作家老木书写亲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移民海外数年的域外体验,并没有淹没作家的中国式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端砚》写父亲,以砚为线索,以书法记人,重在凸显"悟善归道"一意指。该文把人和物结合写,与中国传统写法同中有异又能异曲同工。当然,《端砚》在文学性表达方面还存在表意太白、太直接以及个别地方叙述重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砚》 悟善归道 欧华文学
原文传递
《天外》:一种实现灵魂超越的尝试
19
作者 杨恒达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的小说《天外》,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精神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本传统融汇一体并在一群欧华新移民的普通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整部作品贯穿着主人公郝忻与歌德笔下人物浮士德的精神对话,展示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同...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的小说《天外》,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精神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本传统融汇一体并在一群欧华新移民的普通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整部作品贯穿着主人公郝忻与歌德笔下人物浮士德的精神对话,展示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同时,作品的核心在于探讨人类的共同性人文追求。作品设定精神探索的目标,从灵魂对肉体、灵魂对主观情怀和倾向性、灵魂对女性主体三个方面的超越书写实现精神探索,尝试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湄 欧华文学 灵魂超越
原文传递
新世纪欧华文学中的“二战”记忆书写
20
作者 樊洛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8-166,共9页
作为"二战"策源地的欧洲,表现"二战"与大屠杀题材、反思战争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21世纪以来,欧华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二战"记忆书写,透过长篇小说的宏观视野表现欧洲乃至人类史上的战争灾难、生... 作为"二战"策源地的欧洲,表现"二战"与大屠杀题材、反思战争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21世纪以来,欧华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二战"记忆书写,透过长篇小说的宏观视野表现欧洲乃至人类史上的战争灾难、生命创伤和灵魂救赎主题。作品或强调以个人记忆抵抗集体遗忘的写作,或在特定历史场景中打捞战争往事,或彰显人类面对大屠杀悲剧时的爱心拯救,或呈现"活在纳粹之后"各色人等的生命图景,发掘美好的人性、爱情及和平愿景之于战争的超越力量。这些"二战"记忆书写,成为欧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超越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华作家 “二战”记忆书写 战争创伤 救赎 长篇创作拓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