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内陆及北非的干旱化
被引量:
46
1
作者
刘晓东
李力
安芷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22,共9页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 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 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 100%,90%,80%,70%,…,10%,外加一个无地形试验M00,共完成了11个试验。结合与干旱 化有关的地质记录,探讨了高原隆起在欧亚内陆及北非干旱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仅 仅改变高原地区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结果与气候变化地质记录在趋势上有可比性,青藏高原 隆升是中亚及北非地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上述干旱区形成 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试验
隆升
欧亚
内陆
北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
2
作者
许序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35,160,共10页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欧贸易的中心及货物集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
内陆
交通路线
阿拉伯舆地文献
8—10世纪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苏宝煌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4,共10页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降水的向北扩展,另一方面导致欧亚大陆西风强度显著减弱,使得亚洲副热带气候纬向不对称性增加,同时欧亚中纬度干旱面积增加。其原因是,高原隆升导致近地层气温下降,进而大气含水量减小;同时,地形的阻挡效应导致纬向和经向的环流减弱,这两个因素综合导致内陆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是中亚干旱区范围增加的主要动力学机制。与以往大气模式试验一致,海气耦合试验支持了高原隆升是亚洲内陆水汽输送和降水减少,以及内陆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欧亚
内陆
干旱
海气耦合模式
原文传递
16—17世纪“布哈拉人”与欧亚内陆贸易网络的构建
被引量:
8
4
作者
褚宁
马建春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业城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其中,以"布哈拉人"为主体的商人群体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布哈拉人"作为一个泛化的商业群体,这一时期通过教缘与地缘关系,将中亚诸城镇、草原以及印度、波斯、俄国、中国连接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欧亚内陆贸易网络。正是由于"布哈拉人"长期把持对远东贸易的控制权,从而迫使俄国政府自16世纪下半叶始,积极开拓西伯利亚新商道,以摆脱"布哈拉人"主导下的远东贸易体系。由此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二百年间,中亚商队在欧亚内陆依然保持着自身的贸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拉人
商队贸易
西伯利亚新商道
欧亚
内陆
网络
原文传递
题名
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内陆及北非的干旱化
被引量:
46
1
作者
刘晓东
李力
安芷生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1998040800)
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批准号:KZCX1-Y-05)
文摘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 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 100%,90%,80%,70%,…,10%,外加一个无地形试验M00,共完成了11个试验。结合与干旱 化有关的地质记录,探讨了高原隆起在欧亚内陆及北非干旱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仅 仅改变高原地区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结果与气候变化地质记录在趋势上有可比性,青藏高原 隆升是中亚及北非地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上述干旱区形成 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干旱地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试验
隆升
欧亚
内陆
北非
Keywords
drying, Tibetan Plateau, the glob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GCM), digital experiment
分类号
P941.7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P54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
2
作者
许序雅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35,160,共10页
文摘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欧贸易的中心及货物集散地。
关键词
欧亚
内陆
交通路线
阿拉伯舆地文献
8—10世纪
Keywords
Eurasian
Land Traffic
Islam-Arabic Geography
AD. 8--10 centuries
分类号
K1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苏宝煌
姜大膀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4,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B030206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2159)共同资助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文摘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降水的向北扩展,另一方面导致欧亚大陆西风强度显著减弱,使得亚洲副热带气候纬向不对称性增加,同时欧亚中纬度干旱面积增加。其原因是,高原隆升导致近地层气温下降,进而大气含水量减小;同时,地形的阻挡效应导致纬向和经向的环流减弱,这两个因素综合导致内陆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是中亚干旱区范围增加的主要动力学机制。与以往大气模式试验一致,海气耦合试验支持了高原隆升是亚洲内陆水汽输送和降水减少,以及内陆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欧亚
内陆
干旱
海气耦合模式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aridification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
分类号
P941.74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P461
原文传递
题名
16—17世纪“布哈拉人”与欧亚内陆贸易网络的构建
被引量:
8
4
作者
褚宁
马建春
机构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出处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文摘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业城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其中,以"布哈拉人"为主体的商人群体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布哈拉人"作为一个泛化的商业群体,这一时期通过教缘与地缘关系,将中亚诸城镇、草原以及印度、波斯、俄国、中国连接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欧亚内陆贸易网络。正是由于"布哈拉人"长期把持对远东贸易的控制权,从而迫使俄国政府自16世纪下半叶始,积极开拓西伯利亚新商道,以摆脱"布哈拉人"主导下的远东贸易体系。由此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二百年间,中亚商队在欧亚内陆依然保持着自身的贸易地位。
关键词
布哈拉人
商队贸易
西伯利亚新商道
欧亚
内陆
网络
分类号
K1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F749 [历史地理—世界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内陆及北非的干旱化
刘晓东
李力
安芷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4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
许序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0
原文传递
3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研究
苏宝煌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9
原文传递
4
16—17世纪“布哈拉人”与欧亚内陆贸易网络的构建
褚宁
马建春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