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日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别裁 被引量:8
1
作者 彭鹏 李焰 《中外建筑》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日本传统建筑虽然师承我大唐,但长期在当地文化的同化中,已自成体系。如今,日本的现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建筑和传统精神,尤其是一些非逻辑因素。在此方面,我们还存在距离。现通过两国传统建筑檐... 日本传统建筑虽然师承我大唐,但长期在当地文化的同化中,已自成体系。如今,日本的现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建筑和传统精神,尤其是一些非逻辑因素。在此方面,我们还存在距离。现通过两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这个局部,从建筑、审美意识,文化意义三个方面管窥异同,以期对我国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檐下空间 建筑 审美意识 文化意义 非逻辑因素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檐下空间设计浅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曲敬铭 许松林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4期185-186,共2页
文章着眼于“檐下空间”,从成型脉络的角度出发,梳理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内的形式载体,举例探讨相关空间精神的组合表达运用,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设计思路如何赋予生存类空间以生活气息。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建筑 檐下空间 形式载体
下载PDF
鄂渝交界区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表征及其成因研究——以檐下空间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倩雯 陈斯亮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2期132-138,共7页
在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同为土家族聚居区的鄂西南与渝东南交界区的传统民居呈现出整体相似但局部不同的特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比较分析渝鄂交界区传统民居,并聚焦建筑檐下空间,发现该空间在功能、尺度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 在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同为土家族聚居区的鄂西南与渝东南交界区的传统民居呈现出整体相似但局部不同的特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比较分析渝鄂交界区传统民居,并聚焦建筑檐下空间,发现该空间在功能、尺度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进而尝试通过对气候、地理等要素的探讨,揭示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表征认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 渝东南 土家族 传统民居 檐下空间
下载PDF
“檐”下之义 被引量:1
4
作者 余翰武 陆琦 《华中建筑》 2014年第6期161-163,共3页
该文对我国南方传统集镇中一类看似简单却是最具活力的空间——"檐下空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文章从交通、商业、生活、生产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在空间功能上的多样性,从营业与非营业时间描述其在时间上的多义性;并从空间的非对... 该文对我国南方传统集镇中一类看似简单却是最具活力的空间——"檐下空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文章从交通、商业、生活、生产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在空间功能上的多样性,从营业与非营业时间描述其在时间上的多义性;并从空间的非对称性与界面的模糊性的角度探讨了檐下物质空间的"非物质化",指出檐下空间的"灰"色特征引起了街道空间与商铺空间"非对称"流动,同时也营造了传统集镇多义的生活场景和承载着传统集镇丰富多样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檐下空间 多义性 模糊性
下载PDF
檐下空间在历史街区商业化中的作用
5
作者 马蓉 《建筑与环境》 2007年第6期135-138,共4页
檐下空间在把街道空间与室内空间联系起来的同时,也将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当联系者的角色。这个角色越活跃,越能将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拉结在一起,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完成历史街区功能置换,最终成为商... 檐下空间在把街道空间与室内空间联系起来的同时,也将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当联系者的角色。这个角色越活跃,越能将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拉结在一起,从而促进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完成历史街区功能置换,最终成为商业街和综合商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檐下空间 历史街区 商业化
下载PDF
80后日本建筑师的“小时代” 福田宅设计者米澤隆建筑师访谈
6
作者 唐芃 《时代建筑》 2015年第6期112-119,共8页
福田宅是日本建筑师米泽隆近期的代表作。大屋顶与白色方盒子的直接穿插,表现了建筑师希望用两种空间形式,解决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作息需求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形式上的碰撞,引发了新的空间体验。文章还通过对米... 福田宅是日本建筑师米泽隆近期的代表作。大屋顶与白色方盒子的直接穿插,表现了建筑师希望用两种空间形式,解决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作息需求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形式上的碰撞,引发了新的空间体验。文章还通过对米泽隆的访谈,展现了日本80后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个性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田宅 米澤隆 合掌造屋顶 檐下空间 80后
下载PDF
传统巴渝场镇檐下空间的商业化场所营造研究——以龙兴古镇为例
7
作者 陈蔚 公雅妮 《华中建筑》 2022年第12期79-83,共5页
在新一轮城镇建设中,以龙兴古镇为代表的传统巴渝场镇正面临着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新生代”建设。场所感正急速消亡,保护已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结合问卷分析和田野调查,首先明确商业化场所营造的理论框架,其次梳理古镇商业化的发... 在新一轮城镇建设中,以龙兴古镇为代表的传统巴渝场镇正面临着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新生代”建设。场所感正急速消亡,保护已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结合问卷分析和田野调查,首先明确商业化场所营造的理论框架,其次梳理古镇商业化的发展脉络并确定三种不同类型:传统型、发展型和新型;然后进一步从两方面探讨现状问题,首先是社会性:按照三类商业化场所营造分析在一天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数量与时间的变化折线;其次是物质性:分析比较空间尺度和保存现状。由此对应提出场所营造的提升策略不仅应在社会层面实现部门、企业、专业团队以及公众的多方协同产业活化,还应在物质层面针对不同的场所营造从基础、墙身和屋面三部分各有侧重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场镇 檐下空间 商业化 场所营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