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峰值力纳米力学模量成像技术的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尺寸与性能的原位表征 被引量:3
1
作者 牛一凡 杨赢 孟积兴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1-507,共7页
为准确测定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尺寸与性能,提出一种原位峰值力纳米力学模量成像(PF-QNM)技术,对其测试原理、校准方法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采用PF-QNM技术对碳纤维/聚醚醚酮(T300/PEEK)、碳纤维/聚醚砜(T300/PES)和碳纤维/环氧树脂(T700/... 为准确测定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尺寸与性能,提出一种原位峰值力纳米力学模量成像(PF-QNM)技术,对其测试原理、校准方法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采用PF-QNM技术对碳纤维/聚醚醚酮(T300/PEEK)、碳纤维/聚醚砜(T300/PES)和碳纤维/环氧树脂(T700/TR1219B)三种复合材料的界面尺寸和各组分原位模量进行测试。结果标明:该方法的横向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尺度,测得树脂、界面、纤维区域的弹性模量数值呈梯度上升趋势,区分度明显,T300/PEEK、T300/PES和T700/TR1219B复合材料界面厚度分别为(69.3±7.9)nm、(101.3±10.2)nm和(48.4±5.4)nm。实验范围内,热固性复合材料界面厚度小于热塑性复合材料。对模量成像图统计分析可得,T300/PEEK、T300/PES和T700/TR1219B复合材料的树脂区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4.36 GPa、4.96 GPa和3.59GPa,与其宏观弹性模量数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 界面 原子力显微镜 模量成像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模量成像的硬化水泥浆体微观物相的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翔 魏亚 黄卫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1-328,共8页
使用动态力学分析的模量成像技术对硬化水泥净浆进行微观层次上的物相识别,根据不同物相弹性性质的差异得到了目标区域的储能模量图,辅以形貌观测、成分分析和原位静态压痕手段,准确识别了未水化颗粒及其周边的高密度(High density,HD)... 使用动态力学分析的模量成像技术对硬化水泥净浆进行微观层次上的物相识别,根据不同物相弹性性质的差异得到了目标区域的储能模量图,辅以形貌观测、成分分析和原位静态压痕手段,准确识别了未水化颗粒及其周边的高密度(High density,HD)和低密度(Low density,LD)CSH凝胶。结果表明,HD CSH凝胶和LD CSH凝胶的化学成分一致,其各自的典型动态模量分别为36GPa和24GPa,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且该值与同样表征物相弹性性质的压痕模量数值近似,动态模量成像图可给出清晰的物相边界。用该方法分析硬化水泥浆体微观性能,可避免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各物相而引起盲目性和重复工作,有助于有的放矢地研究目标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硬化水泥浆体 动态力学分析 模量成像 物相识别 CSH凝胶 储能模量
原文传递
用动态模量成像与纳米压痕技术对硬化水泥浆体中水化产物的识别和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亚 高翔 梁思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3-1052,共10页
采用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动态模量成像技术和原位纳米压痕技术,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净浆和掺矿渣水泥净浆进行测试,识别硬化水泥浆体中的不同水化产物,并在无损情况下表征其微观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能。借助于模量成像高精度的优势,定量表征... 采用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动态模量成像技术和原位纳米压痕技术,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净浆和掺矿渣水泥净浆进行测试,识别硬化水泥浆体中的不同水化产物,并在无损情况下表征其微观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能。借助于模量成像高精度的优势,定量表征了内部水化产物层的厚度。结果表明:同类型水化产物的模量不受掺入矿渣与否的影响;对于单一物相而言,同样反应弹性力学性质的储能模量和压痕模量基本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量成像 原位纳米压痕 储能模量 压痕模量 水化产物层厚度 硬化水泥浆体
原文传递
基于纳米力学的T300/PEEK复合材料各组分原位力学性能测试
4
作者 严炎 牛一凡 姚佳伟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6-70,75,共6页
采用纳米压痕和峰值力纳米力学模量成像技术(PF-QNM)对碳纤维/聚醚醚酮(T300/PEEK)复合材料各组分原位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性能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基体、界面、碳纤维区域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呈梯度上升趋势,... 采用纳米压痕和峰值力纳米力学模量成像技术(PF-QNM)对碳纤维/聚醚醚酮(T300/PEEK)复合材料各组分原位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性能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基体、界面、碳纤维区域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呈梯度上升趋势,且纤维和树脂复合后的原位弹性模量与其非在位性能相比,分别下降和上升,说明高模量的纤维对周围树脂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两种方法测得树脂基体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5.4、4.1 GPa,测试结果分散度较小,与其宏观模量数值较为接近;研究显示,PF-QNM技术具有纳米级横向分辨率,测得T300/PEEK的界面厚度为(73.5±3.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界面 原位力学性能 纳米压痕 模量成像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形貌与尺寸的表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易楠 顾轶卓 +1 位作者 李敏 张佐光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40,共5页
为了准确测定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形貌和尺寸,本文中介绍了一种原位纳米力学动态模量成像技术,并采用该方法对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测试,对该技术在界面结构测试上的参数设置、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适用性... 为了准确测定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形貌和尺寸,本文中介绍了一种原位纳米力学动态模量成像技术,并采用该方法对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测试,对该技术在界面结构测试上的参数设置、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的横向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尺度,适于测量界面尺寸在纳米级别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形貌与尺寸。对于碳纤维/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双马树脂体系,界面区的储能模量呈梯度变化,根据储能模量成像图的统计分析可得到界面的形貌和厚度。所得界面平均厚度在100 nm左右,横截面上界面形貌呈不均匀的"河流状",并与碳纤维表面形貌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 界面 纳米力学测试 动态模量成像
原文传递
刘寿山整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6
作者 张超 李嘉玮 +7 位作者 马增斌 覃昌龙 白春晓 翟俊修 张帆 李忠泽 许萌 陈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9-25,共7页
目的:观察刘寿山整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刘寿山整颈法治疗,对照组接受牵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弹性模量、疼痛程... 目的:观察刘寿山整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刘寿山整颈法治疗,对照组接受牵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弹性模量、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剪切波弹性模量(SWE)值均下降,观察组患者左侧胸锁乳突肌(L-SCM)、双侧头夹肌(SPCAP)及双侧上斜方肌(Trapezius)的剪切波弹性模量值显著低于牵引组(P<0.001),两组患者右侧胸锁乳突肌(R-S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VAS评分差异绝对值与上斜方肌、头夹肌剪切波弹性模量差异显著负相关(-1.0<r<-0.5,P<0.001),与左胸锁乳突肌负相关(P=0.0021),与右胸锁乳突肌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891)。结论:刘寿山整颈法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上斜方肌、头夹肌的僵硬度,较好地缓解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且在短期内保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刘寿山 正骨疗法 剪切波弹性模量成像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