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中“情”説之辨析——兼與郭店竹簡《性自命出》樂論之“情”説作比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美燕 《诸子学刊》 2009年第1期307-317,共11页
自春秋時代周公制禮作樂以維繫周王朝以來,樂教在禮樂相行的實踐中,開展出人文化成的意義,藉諸樂之教化使人心漸浸熏習,以趨向於美化和善化,作爲維繫天下人心平和之道。然自周道衰微、諸侯稱霸以後,原本維繫周王室政權的禮樂制度也隨之... 自春秋時代周公制禮作樂以維繫周王朝以來,樂教在禮樂相行的實踐中,開展出人文化成的意義,藉諸樂之教化使人心漸浸熏習,以趨向於美化和善化,作爲維繫天下人心平和之道。然自周道衰微、諸侯稱霸以後,原本維繫周王室政權的禮樂制度也隨之動摇,爾後,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本乎'仁'以'正樂',使周文的價值一脈相承,下迄《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 王室 禮記
下载PDF
清華簡《三壽》音説解析——與《荀子·樂論》的比較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均明 《出土文献》 2015年第1期201-206,共6页
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本文簡稱《三壽》。全文假托殷高宗與少壽、中壽、高壽三個年齡段老人,其中主要是與高壽彭祖的對話闡述修身治天下的經驗,涉及諸多思想理念,其中有專談'音'者,文曰:'惠民由壬(任),旬(徇)■(句)傑(... 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本文簡稱《三壽》。全文假托殷高宗與少壽、中壽、高壽三個年齡段老人,其中主要是與高壽彭祖的對話闡述修身治天下的經驗,涉及諸多思想理念,其中有專談'音'者,文曰:'惠民由壬(任),旬(徇)■(句)傑(遏)■(淫),■(宣)義(儀)和■(樂),非褱(壞)於椹(湛),四方■(勸)■(教),監(濫)■(媚)莫淦(感),寺(是)名曰音。'[1]'音',本義爲聲音,《說文·音部》:'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宫商角徽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商角徽 中壽 絲竹 年齡段 外謂 土革木
下载PDF
文中子《續六經》之《易贊》考論
3
作者 李小成 《诸子学刊》 2014年第1期339-351,共13页
文中子(王通)是魏晉六朝以來儒家子學的大家,在隋代有'王孔子'之稱,《易贊》是其《續六經》之一種。《續六經》是文中子在大業初年回鄉之後,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傾其畢生精力撰著的,它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論... 文中子(王通)是魏晉六朝以來儒家子學的大家,在隋代有'王孔子'之稱,《易贊》是其《續六經》之一種。《續六經》是文中子在大業初年回鄉之後,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傾其畢生精力撰著的,它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論》、《易贊》和《元經》六種,合稱《續六經》或《王氏續六經》。《續六經》中各經唯《元經》今存,其餘皆佚,但基本内容保留在《中説》中,朱子曾言'文中子之遺書雖不可見,然考之《中説》,而得其規模之大略,餘唯《元經》見存,義例具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唯 子學 大業 基本 規模
下载PDF
商周喜、樂二字演變考析——兼論儒家樂教的情感基礎
4
作者 張小雨 曾振宇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1年第1期444-459,共16页
在商周之際,喜、樂二字的字形、字義均發生重大變化。在甲骨文中,喜、樂二字語義差距極大,且均無情感或音樂之義。但在金文中,二字含義逐漸趨同並開始具備情感内涵。但喜字指代之情感,僅是一種由外物刺激而産生的自然情感,樂字在此之外... 在商周之際,喜、樂二字的字形、字義均發生重大變化。在甲骨文中,喜、樂二字語義差距極大,且均無情感或音樂之義。但在金文中,二字含義逐漸趨同並開始具備情感内涵。但喜字指代之情感,僅是一種由外物刺激而産生的自然情感,樂字在此之外,還具備更加複雜與崇高的道德情感、審美情感内涵,最終使得它成爲儒家樂教的情感基礎。對二者字形、字義的演變,需要有較爲深入的考究與闡發,特别要將其與今日不同之義做出闡述,才能對商周之際語言文化之流變、情感觀念之發展、音樂哲學之建構等重大問題,提供堅實的語言學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觀念史 儒家 儒家
下载PDF
從《聲無哀樂論》之“和聲”義看嵇康對莊子思想的傳承與轉化
5
作者 李美燕 《诸子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先秦兩漢以來,儒家視雅樂爲道德教化之用,唯雅樂才能對人心、社會與國家産生正面的教化作用;反之,凡是讓人們放縱情欲的音樂(如鄭衛之音)都應該被禁止。然而,在魏晉時期,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重新解構儒家以樂教教化人心的理論,他提出... 先秦兩漢以來,儒家視雅樂爲道德教化之用,唯雅樂才能對人心、社會與國家産生正面的教化作用;反之,凡是讓人們放縱情欲的音樂(如鄭衛之音)都應該被禁止。然而,在魏晉時期,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重新解構儒家以樂教教化人心的理論,他提出'和聲'作爲音樂本質,'和聲'對人只能産生躁静的反應,而與人之哀樂情感無涉,其目的乃在强調樂教之所以能'移風易俗'的關鍵乃是在於'人心',而不在於音樂。但嵇康所謂的'和聲'究竟是甚麽意義呢?'和聲'如何可能對人心産生影響呢?本論文試圖溯其本源,從嵇康所引述《莊子》的話語(以'天籟'與'至人'爲主)對'和聲'的意義提出解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聲無哀 和聲 莊子 道家
下载PDF
唐長安書寫文化的日本流佈——以王羲之書迹爲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田衛衛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96,共24页
近些年來,中日書籍之路的相關研究蒸蒸日上,唐時期的古代日本通過派遣遣唐使等交流方式從唐朝獲取了大量的書籍。當時印刷術尚未普及流行,書籍的傳播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抄寫。手寫筆抄既是一種學習方法、記憶方式,也是一種傳承途徑、流佈... 近些年來,中日書籍之路的相關研究蒸蒸日上,唐時期的古代日本通過派遣遣唐使等交流方式從唐朝獲取了大量的書籍。當時印刷術尚未普及流行,書籍的傳播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抄寫。手寫筆抄既是一種學習方法、記憶方式,也是一種傳承途徑、流佈媒介。書寫活動本身擁有實用性、技藝性、藝術性等多重性質,既産出了書迹名品等很多物質性文化遺産,也承載了書寫技藝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在當時的大唐都城長安,與書寫相關的文化活動廣泛存在,這些文化活動又作爲唐文化的一部分流佈到了東亞各國,影響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諸多地區的學習生活和精神文化面貌。本文通過分析王羲之書迹在日本奈良時期書寫和傳播的情況,討論唐代書寫文化在日本的流佈,探究日本社會在學習唐朝文化時所存在的階層性,以及從書本知識到實際踐行的系統性,揭示出日本古代知識分子在書寫活動中由低級到高級,從習文字到學知識,再進階到修身養性、提升教養等一系列行爲方面層層遞進、節節上升的學習過程和具體表現,從知識社會史的意義上闡明唐朝書寫活動流佈日本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倉院文書 王羲之書法 海上絲綢之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