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詞體樂教觀的傳衍與晚清詞學的進境——以常州派爲言説中心
1
作者 昝聖騫 《词学》 2019年第2期181-204,共24页
在晚清詞壇後詞於樂的思潮中,針對律辭相争的現實問題,常州派詞學家依據儒家樂教理論,結合詞體特性,創造性地闡發了詞體樂教觀,强調詞出於樂,樂譜人情,情聲交映,觀政化人。詞體樂教觀爲常州派詞學補充了"聲"和"情"... 在晚清詞壇後詞於樂的思潮中,針對律辭相争的現實問題,常州派詞學家依據儒家樂教理論,結合詞體特性,創造性地闡發了詞體樂教觀,强調詞出於樂,樂譜人情,情聲交映,觀政化人。詞體樂教觀爲常州派詞學補充了"聲"和"情"的要素,前者爲"意"的感發和詮釋提供了高效、合理而廣闊的審美空間,后者圓融了詞中"志"的寄托,支持了詞體長於抒情的傳統。能够集詞藝之大成而出之以渾化,又代表了詞的"樂教時代"大晟時代的清真詞成爲常州派乃至整個晚清詞壇的最高典範。在日益動蕩的時代環境中,詞體樂教覲提倡詞通於樂,具有古近體詩所不能及的觀政化人、移風易俗的功能,將詞體推尊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且帶動了晚清詞學思想的大融合,增添了"聲學"的新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詞體 常州派 聲律 尊體 寄托
原文传递
儒家樂教思想中“和”的意涵之流變述論——以隋唐迄明清為考察對象
2
作者 李美燕 《诸子学刊》 2012年第1期15-24,共10页
儒家的樂教乃古代聖王藉雅樂對人心的教化熏習,使人之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作為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基礎,其中,'和'作為雅樂的基本特質,以'和'為美始終是儒家樂教的中心理念。本論文... 儒家的樂教乃古代聖王藉雅樂對人心的教化熏習,使人之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作為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基礎,其中,'和'作為雅樂的基本特質,以'和'為美始終是儒家樂教的中心理念。本論文即在探討儒家樂教思想中'和'的意涵之流變(自隋唐迄明清),從歷史發展的軌迹作縱向性的論析。本論文之目的乃在展現儒家樂教中'和'的意涵所蘊藏有關音樂與道德之間互動影響的真知灼見,以見儒家樂教透過“樂以道和,和以成德”的理想與實踐,非但開拓道德教育的視野。作為建構和諧的倫理、社會與政治的基礎,此獨特的思想形態亦可為今日西方學術界日漸重視的藝術與道德相關連的課題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倫理 意涵 目的 軌迹
下载PDF
商周喜、樂二字演變考析——兼論儒家樂教的情感基礎
3
作者 張小雨 曾振宇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1年第1期444-459,共16页
在商周之際,喜、樂二字的字形、字義均發生重大變化。在甲骨文中,喜、樂二字語義差距極大,且均無情感或音樂之義。但在金文中,二字含義逐漸趨同並開始具備情感内涵。但喜字指代之情感,僅是一種由外物刺激而産生的自然情感,樂字在此之外... 在商周之際,喜、樂二字的字形、字義均發生重大變化。在甲骨文中,喜、樂二字語義差距極大,且均無情感或音樂之義。但在金文中,二字含義逐漸趨同並開始具備情感内涵。但喜字指代之情感,僅是一種由外物刺激而産生的自然情感,樂字在此之外,還具備更加複雜與崇高的道德情感、審美情感内涵,最終使得它成爲儒家樂教的情感基礎。對二者字形、字義的演變,需要有較爲深入的考究與闡發,特别要將其與今日不同之義做出闡述,才能對商周之際語言文化之流變、情感觀念之發展、音樂哲學之建構等重大問題,提供堅實的語言學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觀念史 儒家 儒家
下载PDF
論先秦樂教“樂”與“性”之互動關係——從諸子學視角分析
4
作者 田君 《诸子学刊》 2021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樂”源於人性之真,“性”知其“樂”,天生而來,這是樂教得以實現的基礎。“樂”是心靈的感受,“性”是能力與欲求,是由“人性”到“樂”的發展道路;另有一種廣義道路,“性”是“天理”與“固然”,是由“物性”到“樂”的發展道路。跨... “樂”源於人性之真,“性”知其“樂”,天生而來,這是樂教得以實現的基礎。“樂”是心靈的感受,“性”是能力與欲求,是由“人性”到“樂”的發展道路;另有一種廣義道路,“性”是“天理”與“固然”,是由“物性”到“樂”的發展道路。跨越“樂”的音響外殼,直指“樂”的本質“和”,體驗“樂”的精神“仁”,整體就是趨“静”過程。以“樂”養“性”,就是以“和”修“静”,“樂”臻於“和”,則“性”歸於“静”。修養全備,這是“樂”的效用,達於和順,這是“樂”的本質,修養全備而達於和順,這正是從“樂”到“性”的教化道路。由“性”到“樂”的發展道路與從“樂”到“性”的教化道路,共同構成先秦樂教“樂”與“性”之間完整的互動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諸子 哲學 精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