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明波 王刚 +1 位作者 彭艳琼 王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5-602,I0007-I0013,共15页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小蜂 传粉育幼共生体 果挥发物 系统发育相关性
下载PDF
笔管榕榕小蜂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友铃 陈晓倩 +2 位作者 吴文珊 王钊 卢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246-6253,共8页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小蜂 群落结构 性比 互利共生
下载PDF
高榕隐头果内寄生蜂种类及生态学特征初步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谷海燕 杨大荣 +2 位作者 张光明 彭艳琼 宋启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研究采用定期、定点、定树采样调查和观察研究的方法 ,获得寄生于高榕隐头果内小蜂 (Chalcidoidea)为 6个科 ,14个属 ,2 5种。根据小蜂行为把高榕小蜂划分为 2类 ,一类为传粉小蜂 ,另一类为非传粉小蜂 ,其中传粉小蜂有 2种 ,主要的传... 本研究采用定期、定点、定树采样调查和观察研究的方法 ,获得寄生于高榕隐头果内小蜂 (Chalcidoidea)为 6个科 ,14个属 ,2 5种。根据小蜂行为把高榕小蜂划分为 2类 ,一类为传粉小蜂 ,另一类为非传粉小蜂 ,其中传粉小蜂有 2种 ,主要的传粉小蜂只有Eupristinaaltissima一种 ,另一种仅在部分季节少量出现。高榕隐头果果态变化大 ,直径 2 5cm以上的大号果中仅寄生非传粉小蜂 ,这些小蜂对榕树 传粉者共生体系有着负面影响。本文初步研究了高榕隐头果中寄生的小蜂种类和生态特性 ,分析了部分寄生蜂对榕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生态学特征 隐头果 榕树小蜂共生体系
下载PDF
垂叶榕榕小蜂群落及种间互作网络季节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董乙乂 彭艳琼 王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6-503,共8页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榕小蜂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西双版纳的干季和雨季采集了榕小蜂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比较了两个季节榕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共存网络的参数(例如网路直径、连接数、嵌套性和群落矩阵温度)变化。结果显示:雨季榕果内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koningsbergeri所占比例高于干季,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高于干季,而在干季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类增加(干季15种小蜂,雨季14种)。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适合度来看,干季非传粉小蜂的增加对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适合度是不利的。在干季,共存网络物种间的连接数(干季0.95,雨季0.47)多于雨季,群落矩阵温度(干季23.24,雨季2.64)也显著高于雨季。表明干季榕小蜂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较雨季更为复杂而多样,高的矩阵温度暗示群落受到的干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小蜂 昆虫群落 生态网络 季节动态 种间互作
原文传递
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的线虫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李昌辉 曾永三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年第4期245-247,共3页
综述了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线虫的种类多样性研究现状,概述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在线虫中的应用。展望了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线虫的种类鉴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榕树小蜂共生体系 线虫 种类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