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榕树及其传粉者研究综述 被引量:55
1
作者 马炜 梁陈勇 李宏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榕属植物(Ficus)统称榕树,是热带森林中的一类关键种植物。榕树及其传粉者为协同进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植物-昆虫相互作用的一个热点。本文对研究历史、植物、昆虫、传粉。
关键词 桑科 小蜂 传粉
下载PDF
薜荔和爱玉及其传粉昆虫繁殖特性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3,共6页
薜荔 (FicuspumilaL .var.pumila)隶属桑科榕属 ,爱玉 (F .pumilaL .var.awkeotsangCorner)为其变种 ,它们的花是单性的 ,雌雄异株。雌花序中着生雌花 ,雄花序中有瘿花和雄花 ,每个花序中花的数量极多 ,达 40 0 0~ 6 0 0 0朵。薜荔榕... 薜荔 (FicuspumilaL .var.pumila)隶属桑科榕属 ,爱玉 (F .pumilaL .var.awkeotsangCorner)为其变种 ,它们的花是单性的 ,雌雄异株。雌花序中着生雌花 ,雄花序中有瘿花和雄花 ,每个花序中花的数量极多 ,达 40 0 0~ 6 0 0 0朵。薜荔榕小蜂是唯一能进入薜荔和爱玉的隐头花序中产卵或传粉的共生昆虫 ,自然状态下雌花的结实率分别为82 %、83.5 2 %;瘿花的成虫瘿率分别为 5 8.71%、5 1.32 %,因此可形成大量的果实和虫瘿。物候观察表明薜荔和爱玉花期不遇 ,它们花序中的榕小蜂种群已经生殖隔离。人为的放蜂实验表明 ,生活于爱玉花序中的榕小蜂 ,已无法在薜荔花序中繁殖 ,生殖隔离进一步得到证实 ;实验同时表明爱玉的花粉亦不能使薜荔雌花结实 ,宿主两变种间生理上已不亲和。本文从共生双方协同进化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榕树 2变种间与传粉昆虫繁殖特性的差异 ,以及变种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爱玉 传粉昆虫 繁殖特性 小蜂 协同进化 桑科
下载PDF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构成,维持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科 小蜂 共生 生活史
下载PDF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大荣 李朝达 +1 位作者 韩灯保 姚瑞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热带雨林片断化使榕小蜂和榕树的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片断热带雨林面积的大小对二者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片断热带雨林 小蜂
下载PDF
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69-1574,共6页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雀榕的传粉者 ,尤以雀榕小蜂 (Blastophaga sp.)为雀榕的主要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冠缝榕小蜂 (B.coronata)则是次要的传粉者也是主要传粉者的竞争者。食榕小蜂 (Sycophila sp.)和刻腹小蜂 (Ormyrussp.)是上述 2种榕小蜂的寄生者 ,但是刻腹小蜂的雄蜂也能参与出飞孔开掘。首次报道了我国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和传粉昆虫在季节性环境胁迫下的共生关系 ,并探讨了共生体系维持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共生 传粉生态
下载PDF
薜荔榕小蜂出飞节律与光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勇 马炜梁 罗光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0-166,共7页
本文论述薜荔榕小蜂(Wiebesiapumilae)从薜荔(FicusPumila)的隐头花序中出飞的节律和光因子对此节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光线是小蜂建立昼夜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清晨漫射迸花序的第一束*光线是... 本文论述薜荔榕小蜂(Wiebesiapumilae)从薜荔(FicusPumila)的隐头花序中出飞的节律和光因子对此节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光线是小蜂建立昼夜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清晨漫射迸花序的第一束*光线是节律起始点,在实验条件下,小蜂的节律可以补颠倒,但是节律一旦启动则不再改变.每个隐头花序平均出飞1190只雌蜂,持续8d,以第3天为最多,一天中的出飞高峰9:00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小蜂 生态因子 出飞节律 光因子
下载PDF
薜荔(Ficus pumila L.)传粉的代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宏庆 陈勇 +1 位作者 鲁心安 马炜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6-69,共4页
种间关系中一方以自身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为对方所利用的现象便是一个物种为对方付出的代价。在中性的种间关系中,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无所谓代价;在偏性的种间关系中,受害者付出无谓的代价,受益者得到无偿的利益(如... 种间关系中一方以自身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为对方所利用的现象便是一个物种为对方付出的代价。在中性的种间关系中,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无所谓代价;在偏性的种间关系中,受害者付出无谓的代价,受益者得到无偿的利益(如寄主与寄生物、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传粉 雄瘿株 小蜂
下载PDF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大荣 徐磊 +2 位作者 彭艳琼 魏作东 段柱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互缺的互惠共生关系 ,二者缺一就面临着两类物种同时消亡和群落的灭绝。云南是中国榕树和榕小蜂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采集到的榕小蜂类群 ,隶属 12属 5 0种。云南的榕树和榕小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和海拔 16 0 0m以下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 ,两类物种数量随之减少 ,到了海拔 370 0m以上地区 ,除了人工种植外 ,已无自然分布的榕树种群。榕小蜂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是在滇南地区热带雨林内最高 ,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传粉昆虫 树隐头果 寄主 云南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其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成云 王瑞武 +1 位作者 赵桂仿 杨大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非传粉小蜂与榕树-传粉小蜂系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中,仅PlatyneuratestaceaMotschulsky和PlatyneuramayriRasplus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造瘿者;Apocryptasp.,ApocryptawestwoodiGrandi和PlatyneuraagraensisJoseph不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拟寄生者。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对传粉小蜂有负的影响,但在蚂蚁和造瘿者的拟寄生蜂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它们对榕树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对小蜂自然种群的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说明在自然情况下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小蜂 协同进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榕树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1 位作者 彭艳琼 魏作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小蜂和一些非传粉小蜂。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已分类鉴定29种榕树的30种传粉小蜂和170多种非传粉小蜂,其它榕树种类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种类还未获得活体标本而没有确切的分类定名。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以及各种非传粉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并影响着榕树与传粉小蜂形成的共生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榕树隐头果内复杂的小蜂群落。对榕树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都集中在传粉小蜂的研究上,非传粉小蜂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少,且对于各种小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榕树之间的关系,还需更深入、具体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非传粉小蜂 小蜂群落 互惠共生
下载PDF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晶 卜文俊 +1 位作者 肖金花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0-810,共11页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触角感受器 雌雄二型 雄性多型 性状演化 适应 进化
下载PDF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和协同进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6-453,共8页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全世界有750多种。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种类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长期以来被作为研究共生系统比较生物学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材料。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榕树—榕小蜂体系开展分子系统发育...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全世界有750多种。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种类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长期以来被作为研究共生系统比较生物学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材料。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榕树—榕小蜂体系开展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但由于这个体系的特殊性和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分子学手段来研究榕—蜂共生系统的一系列生物学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开展的系统发育及协同进化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中国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互惠共生 分子系统发育 协同物种形成
下载PDF
高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段柱标 彭艳琼 +1 位作者 杨大荣 徐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89-2594,共6页
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是我国目前所知榕小蜂群落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落.通过600个果内78063号小蜂标本的分类、统计,在高榕果内共有25种榕小蜂,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两种为传粉小蜂,23种为非传传粉小蜂.在榕小蜂群落中,传粉小蜂优势度... 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是我国目前所知榕小蜂群落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落.通过600个果内78063号小蜂标本的分类、统计,在高榕果内共有25种榕小蜂,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两种为传粉小蜂,23种为非传传粉小蜂.在榕小蜂群落中,传粉小蜂优势度较为明显,除1月份为18.42%外,其余月份均达51.62%以上,有时甚至达100%.在单个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变幅,有1~8种,普遍寄生2~4种;榕小蜂数量从1~561只/果不等,寄生100~200只/果较多.1年中不同小蜂出现的相对频度差异也较大,Eupristina sp.和Sycoscapter sp.2每月都出现,有的非传粉小蜂仅于特定月份出现,并且数量极少.榕小蜂的丰富度随着月份而变化,变幅3~19种,并于1月、4月和8月出现3个高峰.自然群落中,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与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非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都具较高的拟合优度.通过3个不同生境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比较,结果表明:在人为干扰较严重的样地内,3项指标都较低,除均匀度指标未达显著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达显著水平.但生境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影响却不相同,非传粉小蜂会随生境的恶化而迅速消亡,而传粉小蜂的种群则急速膨大,占领全部生境.反之,随着生境的改善,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将有所下降,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生境
下载PDF
福州大叶榕的传粉生物学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1 位作者 叶海燕 刘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81,共6页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特征 花序果 发育 小蜂
下载PDF
榕小蜂和无花果
15
作者 Samantha 《英语角》 2024年第3期20-21,共2页
生物世界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共生关系,展现了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年,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奇妙的设计,感受生命之间微妙的互动。
关键词 共生关系 小蜂 无花果 相互依存 生物 大自然
原文传递
鸡嗉果榕榕小蜂产卵时序与种群数量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甄文全 黄大卫 +1 位作者 杨大荣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7-792,共6页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互惠共生体系被多种非传粉榕小蜂利用。在同一个榕果中 ,具有较高种群密度的传粉榕小蜂和多种非传粉榕小蜂生存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通过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的方法 ,对鸡嗉果榕内 5种榕小蜂 (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grav...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互惠共生体系被多种非传粉榕小蜂利用。在同一个榕果中 ,具有较高种群密度的传粉榕小蜂和多种非传粉榕小蜂生存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通过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的方法 ,对鸡嗉果榕内 5种榕小蜂 (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gravelyi;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asp .,Philotrypesisdunia ,Platyneuracunia和Sycoscaptertrifemmensis)的产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鸡嗉果榕内生活的各种榕小蜂通过比较严格的产卵时序在榕果内产卵以占领不同的生态位 ,这反映了这些榕小蜂各自的生物学特性。自然种群数量分析表明 ,单个非传粉榕小蜂物种的种群数量几乎不与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而所有非传粉榕小蜂物种的种群个体总量与传粉榕小蜂的种群个体数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产卵 产卵时序 物种共存
下载PDF
榕小蜂的产卵模式及其对子代性比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宝发 王瑞武 胡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9-564,共6页
于2007年4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干预控制榕小蜂产卵的方法研究了聚果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和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mayri及垂叶榕的非传粉小蜂Acophila sp.1和Wakerella benjamini等的产卵... 于2007年4月—200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干预控制榕小蜂产卵的方法研究了聚果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和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mayri及垂叶榕的非传粉小蜂Acophila sp.1和Wakerella benjamini等的产卵顺序。对传粉榕小蜂,在完成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向榕果内注入乙醚杀死小蜂;对非传粉榕小蜂,在放蜂后不同间隔时间将其从纱网袋内全部放出,从而控制了各种榕小蜂的产卵时间。到榕果成熟后,收集了榕果内的小蜂,并分析比较各种榕小蜂在不同产卵时间下的子代性比。结果表明:Ceratosolen fusciceps、P.mayri和Acophila sp.1在产卵的最初时间内倾向于产下更多的雄性后代,而随后的时间内则产下更多的雌性伴随少量的雄性后代,这样的产卵顺序导致子代性比随着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榕小蜂后代雌性比例显著高于雄性。同时,子代榕小蜂数量随母代产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头繁殖雌蜂的子代性比随子代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而Wakerella benjamini在产卵顺序上是随机的,在其开始产卵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子代性比都接近于50%。这一结果表明榕小蜂的产卵顺序与母代产卵时间的长短对子代性比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性比 产卵顺序 局域交配竞争 偏雌性比
下载PDF
高榕的3类雌花形态及其繁殖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媛 杨大荣 彭艳琼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3-1309,共7页
榕树(Ficusspp.)及其传粉榕小蜂(Agaonidae)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已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在雌雄同株的榕树中,同一个榕果内既繁殖种子,又繁殖榕小蜂,雌花资源在繁殖种子和榕小蜂之间是怎样分配的?该研究选择广泛分布于西... 榕树(Ficusspp.)及其传粉榕小蜂(Agaonidae)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已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在雌雄同株的榕树中,同一个榕果内既繁殖种子,又繁殖榕小蜂,雌花资源在繁殖种子和榕小蜂之间是怎样分配的?该研究选择广泛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高榕(F.altissima)及其传粉榕小蜂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榕果内的雌花柱头形态变异较大,有3种类型的柱头——球型、弯钩型和火炬型,它们分别占到雌花总量的54.00%、36.93%和9.07%。3种类型柱头的雌花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花柱,球型柱头雌花的平均花柱长度最短,火炬型柱头次之,弯钩型柱头雌花的平均花柱长度最长。在高榕果内,有传粉者Eupristina altissima和欺骗者Eupristina sp.两类小蜂进入榕果内繁殖,前者的产卵器长度比96.01%以上的雌花花柱长,后者的产卵器也要长于85.73%的雌花花柱,从产卵器长度和雌花花柱长度的匹配情况看,它们应该可以利用绝大多数雌花产卵繁殖后代。然而,繁殖榕小蜂的雌花主要是短花柱的雌花,其中60.64%是球型柱头的雌花;而繁殖种子的主要是花柱较长的弯钩型柱头和火炬型柱头的雌花。显然,繁殖榕小蜂和种子的雌花不仅花柱长度有差异,柱头也分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变异的柱头形状也是调节榕树-榕小蜂繁殖平衡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柱头形态 花柱长度 繁殖特征
原文传递
歪叶榕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章红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0-655,共6页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歪叶榕中除了具有唯一传粉榕小蜂Blastophagasp.以外,还具有3种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sp.、Philotrypesissp.和Sycoscaptersp.。在歪叶榕榕小蜂群落中,传粉榕小蜂占整个群落总数的92.21%,是群落的最主要组成者;主要的非传粉小蜂是Sycoscaptersp.,占5.78%;其次是Philotrypesissp.,占1.84%,而Platyneurasp.仅占群落总数的0.17%。歪叶榕中的非传粉小蜂通过各自产卵时间和食性分化的策略来利用榕果中的资源繁殖后代。非传粉小蜂寄生使传粉榕小蜂的总数和其雌蜂数量都显著地降低,但是对传粉小蜂雄蜂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传粉榕小蜂的雄性性比显著地增加。这说明非传粉小蜂在选择寄居宿主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更多地将卵产于含有雌性传粉小蜂的瘿花之中。因此,非传粉小蜂通过减少雌性传粉小蜂的数量而降低了榕树的雄性适合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榕蜂共生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叶 小蜂 非传粉小蜂 繁殖策略 -蜂共生系统 传粉
下载PDF
基于28S, 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分子遗传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3 位作者 孙伶俐 毛建萍 杨问新 王爱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49-6057,共9页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薜荔 爱玉子 小蜂 COI Cytb 28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