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辞”非文体论——与禇斌杰先生商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广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120,285,共9页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词、辤、辭(后二字今简作"辞")本义不同,但是三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本文考察了两汉至盛唐11种主要文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非文体名 辞》 辞赋 辞人 并用
下载PDF
“楚辞”“楚词”之释义及其关联与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子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62-65,76,共5页
不同历史时期,“楚辞”“楚词”称谓不分,长期混淆。分析“楚辞”“楚词”之释义与流变可知其产生的关联与差异:二者从内容上说,具有一致性,即同质异名;从形式上说,古人“辞”“词”通用,汉代文体之辩以及王逸《楚辞章句》的问世,皆为... 不同历史时期,“楚辞”“楚词”称谓不分,长期混淆。分析“楚辞”“楚词”之释义与流变可知其产生的关联与差异:二者从内容上说,具有一致性,即同质异名;从形式上说,古人“辞”“词”通用,汉代文体之辩以及王逸《楚辞章句》的问世,皆为二者命名各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下载PDF
屈赋楚简补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灵庚 《云梦学刊》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在充分运用近年出土的楚简、汉简等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楚辞》文献中某些疑难问题,如《离骚》“帝高阳”、“三后”、“謇謇”、《九歌》“成堂”、《悲回风》“居戚戚”等作了比较详尽的补证,以做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
关键词 二重证据
下载PDF
评李陈玉之《楚词笺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秉高 《职大学报》 2013年第1期1-8,27,共9页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qu...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确也过于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陈玉 笺注》 褒“笺” 贬“注”
下载PDF
清初屈骚传统的发扬:以《楚辞听直》《楚词笺注》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银川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2-15,21,共5页
清初经历易代鼎革,异族入主中原,与屈骚共情并为我所用,成为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词笺注》成书于顺治朝,得风气之先,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两书借由阐发楚辞弘义,重在抒发自我家国败亡、壮志难酬之悲情... 清初经历易代鼎革,异族入主中原,与屈骚共情并为我所用,成为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词笺注》成书于顺治朝,得风气之先,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两书借由阐发楚辞弘义,重在抒发自我家国败亡、壮志难酬之悲情,“自抒其无韵之《骚》”;通过篇目设计及各篇反复论辩,提高“忠”之首要地位,塑造、强化屈原忧国忧君、忠贞不贰的典型形象,以此实现与屈原精神的跨时空交流,期冀解脱现实困境。方法论层面,两书重视发挥论辩色彩,着重阐发大义,不重训诂。由此对清初文学创作尤其是辞赋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辞听直》 笺注》 遗民 微言大义
下载PDF
李陈玉的遗民情结与骚愁表达
6
作者 刘泽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8-54,共7页
文化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心脏,明代遗民的楚辞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明亡之后,作为一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李陈玉怀着对故国的留恋和思念,曾有过激烈的武力反抗,也有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还有过借人之酒... 文化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心脏,明代遗民的楚辞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明亡之后,作为一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李陈玉怀着对故国的留恋和思念,曾有过激烈的武力反抗,也有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还有过借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注《骚》经历,是一位典型的遗民《楚辞》学者。李氏的遗民身份,李氏的资质禀赋,以及他在前明王朝的政绩、理政观念和青云路断的仕履经历,尤其是甲申之变带给他山崩地裂的刺激,使得他先是选择了暴力反抗,又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终而选择了笺注《楚词》进行遗民的骚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陈玉 笺注》 遗民身份 遗民情结 骚愁表达
下载PDF
戴志钧楚辞研究述论
7
作者 周建忠 《泰安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63-67,共5页
戴志钧的楚辞研究开始于 1975年。在作家把握、作品探秘、史学开拓、艺术窥奥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到楚辞研究的所有主要领域 ,他的研究总是力图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关键词 戴志钧 研究 评价 屈原 《离骚》
下载PDF
李陈玉《楚词笺注》工作底本考
8
作者 刘泽 《荆楚学刊》 2022年第5期26-32,共7页
文章从明代人对《楚辞集注》的认知、《楚辞集注》的流布情况、《楚词笺注》的解题、笺注文字等若干方面,对李陈玉《楚词笺注》的工作底本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朱熹《楚辞集注》为其底本的结论。
关键词 笺注》 辞集注》 底本 解题 笺注文字 校勘
下载PDF
姜亮夫先生与中国楚辞学
9
作者 毛庆 《职大学报》 2012年第4期9-13,共5页
纵观中国两千年楚辞研究史,姜先生可以"三最"立之: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取得成就面最广。姜亮夫先生是国学领域"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他留给学界许多宝贵启示,总括起来,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治学精神,二是治学... 纵观中国两千年楚辞研究史,姜先生可以"三最"立之: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取得成就面最广。姜亮夫先生是国学领域"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他留给学界许多宝贵启示,总括起来,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治学精神,二是治学方法。其治学精神为:锲而不舍,敢说真话,勇于自我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姜亮夫 之最 治学精神 治学方法
下载PDF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摩”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荣娥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89,共6页
扬雄《方言》记载了表"收藏"义的楚地词"摩",在汉籍文献中未见此用法,实属标音字。我们认为楚地词"摩"极可能是扬雄记录的民族语词,这个词至今还保留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及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部分语言中。
关键词 《方言》 “摩” 藏缅语族 孟-高棉语族
原文传递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荣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革” 古越语 少数民族语言
下载PDF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赵”与南方民族桃木崇拜
12
作者 谢荣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50,共6页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床杠"义的语词"赵","赵"的语义系统均与床杠义无涉,应属标音字。"床杠"义在文献中用"■"表示,至《广雅》方有记载。"■"与"赵"中古读...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床杠"义的语词"赵","赵"的语义系统均与床杠义无涉,应属标音字。"床杠"义在文献中用"■"表示,至《广雅》方有记载。"■"与"赵"中古读音相同,由于楚地词"赵"只是一标音字,进入汉籍文献后,采用形声造字法产生表"床杠"义的"■"。考察现今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我们发现,在今客话、闽语,湖南江永、道县等地土话及壮侗语族水语中保留此词的用法。这与秦汉以来楚方言区域的变迁及楚方言区域内生活的少数民族情况相吻合。这绝不是巧合现象,而是扬雄时代楚地词在今天南方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遗存现象,它见证了楚方言与南方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影响,透露这些民族语言所在区域源远流长的"桃木崇拜"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方言》
原文传递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葇”
13
作者 谢荣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7-169,共3页
扬雄《方言》记载的楚地词"■葇"表示"苏之小者",前人考证为香葇,有失偏颇。"■葇"属"苏"的一种,亦属草类。通过考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现在侗语、苗语中表"小草"义的词保留着与&qu... 扬雄《方言》记载的楚地词"■葇"表示"苏之小者",前人考证为香葇,有失偏颇。"■葇"属"苏"的一种,亦属草类。通过考察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现在侗语、苗语中表"小草"义的词保留着与"■葇"古音相近的读音。结合民族史及移民史,推断"■葇"极可能是扬雄以汉字记录的楚地侗族、苗族先民语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苗语 侗语
下载PDF
论《楚四家词》及其词学价值
14
作者 朱湘铭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楚四家词》是清代中后期词坛的一部重要丛编,由遵义唐树义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刊刻。该词集收录了湖北籍词人刘淳的《云中集》、张其英的《角山集》、王柏心的《子寿集》,词作共计73首。本文以南京图书馆藏清道光乙未刻本为文本依... 《楚四家词》是清代中后期词坛的一部重要丛编,由遵义唐树义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刊刻。该词集收录了湖北籍词人刘淳的《云中集》、张其英的《角山集》、王柏心的《子寿集》,词作共计73首。本文以南京图书馆藏清道光乙未刻本为文本依据,通过对该丛编中所含词集词作的题材内容、词学观念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细致论述,以揭示该丛编在清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家 唐树义 王柏心 张其英 刘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