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人牲、人殉试探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茂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4-97,共4页
自春秋中期始,楚人牲、人殉习俗迅速发展,春秋晚期达到鼎盛,战国之世开始衰落。楚人牲包括三种形式,即献俘祭社、祭河神和奠基牲。根据殉人身份不同,楚人殉分为三类,妻妾从死、嬖宠从死和奴隶从死。与秦文化区相比,楚人牲、人殉习俗较... 自春秋中期始,楚人牲、人殉习俗迅速发展,春秋晚期达到鼎盛,战国之世开始衰落。楚人牲包括三种形式,即献俘祭社、祭河神和奠基牲。根据殉人身份不同,楚人殉分为三类,妻妾从死、嬖宠从死和奴隶从死。与秦文化区相比,楚人牲、人殉习俗较为少见,这与楚国进步人士反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及俑葬的兴起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人牲 人殉 俑葬
下载PDF
东周中原和楚文化区名学思想比较研究
2
作者 高策 丁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92,共5页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清这两大文化区域名学思想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中原文化 楚文化 名学思想
原文传递
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尚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3,121,共7页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文化 楚文化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