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楚人牲、人殉试探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茂
-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4-97,共4页
-
文摘
自春秋中期始,楚人牲、人殉习俗迅速发展,春秋晚期达到鼎盛,战国之世开始衰落。楚人牲包括三种形式,即献俘祭社、祭河神和奠基牲。根据殉人身份不同,楚人殉分为三类,妻妾从死、嬖宠从死和奴隶从死。与秦文化区相比,楚人牲、人殉习俗较为少见,这与楚国进步人士反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以及俑葬的兴起等相关。
-
关键词
楚文化区
人牲
人殉
俑葬
-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of Chu
human sacrifice
human sati
burial figures
-
分类号
K892.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东周中原和楚文化区名学思想比较研究
- 2
-
-
作者
高策
丁宏
-
机构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
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92,共5页
-
基金
地方科学史研究--先秦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科学思想比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05JJD720011
-
文摘
东周时期的名学思想是先秦诸子关于名的界说、名实关系和正名思想的讨论。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东周时期中原和楚两大文化区先秦诸子的名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厘清这两大文化区域名学思想的异同。
-
关键词
东周
中原文化区
楚文化区
名学思想
-
Keywords
Dong-Zhou dynasty
cultural district of central plains
kingdom chu
thought of ming
-
分类号
N031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5
- 3
-
-
作者
黄尚明
-
机构
湖北武汉
-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3,121,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先秦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变迁”项目成果(07JA780002)
-
文摘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
关键词
楚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峡区类型
-
Keywords
Chu culture, Ba culture, Xiaqu type of Chu culture
-
分类号
K871.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