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xtant经皮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椎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志明 黄浩 +1 位作者 丁兵 李继平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65-468,共4页
为研究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椎间运动功能的影响,11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和研究组(行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每组5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影像资料、疗效和... 为研究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椎间运动功能的影响,11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和研究组(行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每组5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影像资料、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伤椎椎体高度、JOA评分显著增高,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Cobb’s角、VAS评分、不良事件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说明,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比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好,更有利于患者椎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xtant经皮微创 胸腰骨折 运动
下载PDF
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寇博文 张泽佩 +4 位作者 刘健超 徐瀚鹏 吴金成 兰杰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1-638,共8页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 :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 (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 (0.3,0.6)mm、2.6 (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坐位 在体运动
下载PDF
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椎间运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勇 黄晓琳 +2 位作者 张靖慧 郑光 柯小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并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9±4.7)岁;平均身高为(1.64±0.07)m;平均体重(54...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并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9±4.7)岁;平均身高为(1.64±0.07)m;平均体重(54.7±7.6)kg。12例受试者均接受单纯的后前向关节松动(单纯松动术)和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松动(牵引松动术),于每种治疗方法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行x线片采集,采用四张静态颈椎侧位片,收集前椎间隙、后椎间隙、后关节突关节间隙的轴向位移及椎体前后位移,每次治疗前、后的变化率,以及运动节段矢状面的旋转和移动变化率。结果治疗后,单纯松动术在C2~C7矢状面旋转角度变化之和均显著高于牵引松动术(P〈0.05);单纯松动术在C5节段前椎间隙以及C2~C7前椎间隙之和均显著高于牵引松动术(P〈0.05),而牵引松动术后椎间隙以及C2~C7后关节突间隙均显著高于单纯松动术(P〈0.05),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椎体的前、后位移,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松动术C2~C7椎体与基线相比产生向后位移,牵引松动术C2~C7椎体与基线相比产生向后位移,而C6产生向前位移。结论单纯松动术可明显增加C2~C7,脊柱的前凸,减小后椎间隙和后关节突间隙,而牵引松动术可改变其椎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松动术 牵引松动术 X线分析 运动
原文传递
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和生物力学分析
4
作者 陈勇 黄晓琳 +2 位作者 郑光 张靖慧 彭轩 《中国康复》 2013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均采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给予后前向颈椎关节松动,力量为10~30N;松动前后,采用静态颈椎侧位片,比较运动节段矢状面的角度旋转及前...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均采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给予后前向颈椎关节松动,力量为10~30N;松动前后,采用静态颈椎侧位片,比较运动节段矢状面的角度旋转及前后椎间隙变化。结果:松动后,C3~C6节段矢状面旋转角度均大于松动前(P<0.05);C3、C5节段前椎间隙均显著大于松动前(P<0.05),C5节段后椎间隙显著小于松动前(P<0.05)。结论:后前向松动明显增加C3~C7脊柱的前凸,在伸展同时椎体产生旋转,前椎间隙增宽,后椎间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前向松动 X线分析 运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