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参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及与JOA、VAS评分相关性 被引量:54
1
作者 冯国洋 郭龙军 +2 位作者 王娟 李昌 鹿梦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2,共6页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60例,分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患者均行MRI检查,比较3组的MRI参数,包括髓核(NP)区、纤维环(AF)区T2值。检测比较发现,3组LDH患者NP区、AF区T2值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与腰椎功能评分(JOA)呈正...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60例,分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患者均行MRI检查,比较3组的MRI参数,包括髓核(NP)区、纤维环(AF)区T2值。检测比较发现,3组LDH患者NP区、AF区T2值间存在明显差异,且与腰椎功能评分(JOA)呈正相关,与腰部疼痛评分(VAS)呈负相关(P<0.05)。NP区、AF区T2值联合鉴别轻中度、中重度椎间盘退变程度的AUC大于各指标单一鉴别,具有较高评估效能。因此,MRI参数评估LDH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方面具有良好价值,可为临床明确患者病情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退程度 腰椎功能 腰部疼痛 相关性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腰椎间盘突出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意义
2
作者 杜鑫 宋超 +2 位作者 杜冰 王学昌 段莲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805-1809,共5页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腰椎间盘突出(LDH)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我院高海拔地区200例初治LDH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同年龄段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腰椎间盘突出(LDH)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我院高海拔地区200例初治LDH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同年龄段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血清25-OH-D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25-OH-D水平,分析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组经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分析初治LDH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分析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25-OH-D水平与病情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了-0.527、-0.58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病情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治疗前血清25-OH-D水平与初治LDH患者疗效存在关联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治疗前血清25-OH-D水平是初治LDH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疗效良好患者治疗1~3个月后血清25-OH-D水平较疗效不良患者高(P<0.05),25-OH-D与疗效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8、0.491、0.523,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LDH人群25-OH-D水平降低,与病情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椎间盘突出 25羟维生素D 椎间盘退程度 病情程度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3
作者 胡一峰 沈俊枫 陈文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8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内镜下椎间盘切除的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症状程度JOA评分将退变的不同程...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内镜下椎间盘切除的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症状程度JOA评分将退变的不同程度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22例(JOA评分>20分),中度退变组48例(JOA评分10~20分),重度退变组32例(JOA评分<10分),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均行CT检查,比较受试者CT参数及影像学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硬膜囊前后径均高于对照组,硬膜囊矢状径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硬膜囊前后径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硬膜囊矢状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不同退变程度患者组的髓核密度、髓核突出类型、髓核和神经根关系、硬膜囊的受压程度等CT影像学特征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评估退变程度的AUC分别为0.710、0.950、0.734,矢状面屈曲角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最高。结论 CT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能有效测量终板屈曲深度及矢状面屈曲角,评估椎旁肌肉密度,为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椎间盘退程度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肌肉密度
下载PDF
神经根鞘囊肿在颈胸段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特征分析
4
作者 计朝飞 齐大鹏 王英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2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鞘囊肿在连续颈椎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二院南区2021~2022年1237例行颈椎MRI检查者中被诊断为神经根鞘囊肿(NRSC)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NRSC的总发病率及男女发病率差异;计算单发与多发... 目的探讨神经根鞘囊肿在连续颈椎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二院南区2021~2022年1237例行颈椎MRI检查者中被诊断为神经根鞘囊肿(NRSC)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NRSC的总发病率及男女发病率差异;计算单发与多发患者构成比、多发患者中病灶对称与不对称分布的构成比;计算病灶在左右侧、颈胸段椎间隙中的分布构成比及其差异;对NRSC患者的C3/4~T2/3椎间盘退变程度按改良Pfirrmann分级进行评分,分析患者病灶数量与年龄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院区颈椎MRI检查者中,NRSC发病率为4.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中,单发与多发构成比之间差异不显著(P=0.327);多发病例中,对称发生的病灶构成比(66.7%)与不对称者(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左右侧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在C6/7(28.8%)、C7/T1(31.4%)、T1/2(26.3%)椎间隙的构成比高于其它椎间隙。患者的病灶数量与年龄、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无相关性(r=0.184、-0.002,P均>0.05)。结论NRSC在安徽省二院南区连续颈椎MRI检查中发病率为4.1%,女性多见;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多呈对称性),好发于C6/7、C7/T1、T1/2椎间隙;患者年龄大小或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影响患者的病灶发生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神经根鞘囊肿 椎间盘退程度 发病特点
下载PDF
三维体积法评价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龙 张春霖 +4 位作者 邵成龙 严旭 王永魁 刘小康 李东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5832-5837,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的类型和位置有关,突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是否会影响其发生自然吸收现象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的类型和位置有关,突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是否会影响其发生自然吸收现象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及可能的机制,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分组;应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采用吸收率、吸收比评估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54.81±9.76)岁,病程(10.54±8.48)个月,随访时间10 d至76个月;(2)共观察到159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87.42%(139/159)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3)因Ⅰ,Ⅴ级退变组数量较少,不纳入统计学分析;Ⅱ、Ⅲ、Ⅳ级退变组的吸收率和吸收比分别为(40.60±25.72)%、(36.12±18.30)%、(37.49±27.95)%及85.42%(41/48)、89.23%(58/65)、87.50%(35/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39个发生自然吸收的突出颈椎间盘中有77.70%(108/139)无退变等级变化,另有22.30%(31/139)发生退变等级增加,其中Ⅱ级变Ⅲ级22个,Ⅲ级变Ⅳ级9个;(5)54例患者疗效优者20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87%;(6)结果表明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无关,提示该术式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均可较早发生长期、稳定的自然吸收现象,有利于提高远期治疗效果,这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内镜 微创 颈椎管成形术 突出椎间盘吸收 椎间盘退程度 Miyazaki分级标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