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46
1
作者 王冰 段义萍 +4 位作者 张友常 王启明 黄兆民 樊振勇 卓尚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 :调查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特征。方法 :对 1 0 0 9位不同职业、年龄和性别者进行问卷表和X线照片调查。结果 :颈椎病患者中 ,干部、技术员、财会人员分别为 78.83% ,74 .2 1 %和 5 8.70 % ;工作紧张、长期伏案者占 5 9.75 % ;喜高... 目的 :调查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特征。方法 :对 1 0 0 9位不同职业、年龄和性别者进行问卷表和X线照片调查。结果 :颈椎病患者中 ,干部、技术员、财会人员分别为 78.83% ,74 .2 1 %和 5 8.70 % ;工作紧张、长期伏案者占 5 9.75 % ;喜高中枕者占 80 .0 3%。X线照片病变部位C5~ 640 .79% ,C4~ 52 6 .2 9% ,C6~ 71 8.2 0 % ;椎体前后缘骨刺 6 5 .75 % ,椎间隙变窄 36 .87% ,椎间孔变窄 2 9.1 9% ,生理曲度异常 31 .0 3%。结论 :通过对颈椎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可以提高对颈椎病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研究 X线照片 调查 预防和治疗 人群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83
2
作者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6-328,共3页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创技术只是传统脊柱手术积极和有意义的补充,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应避免工作中的盲动与冲动,扬长避短,以使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期特邀国内相关脊柱外科专家就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技术 盘切除术 术后卧床时 稳定性 管内 手术中 经皮穿刺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5
3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 前路减压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2
4
作者 格日勒 郭昭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7-270,273,共5页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可以直达靶点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PELD可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大、对脊柱损伤大、组织粘连等缺点,能替代解...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可以直达靶点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PELD可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大、对脊柱损伤大、组织粘连等缺点,能替代解决大部分传统手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术中出血极少,术后早期可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在与患者持续沟通下,可避免误伤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PELD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在手术创伤、住院时间、患者经济负担、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且明显的优势。本文就目前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概况、适应证、操作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治疗 ENDOSCOPIC 严重并发症 微创外科技术 LUMBAR 手术创伤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61
5
作者 楚磊 晏铮剑 +7 位作者 陈亮 秦晋 程昀 于晓飞 卢先洪 郭金伟 袁伟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6-167,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彻底减压,但对脊柱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并发症常见。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满意、出血少、视野清晰、恢复快,并且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彻底减压,但对脊柱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并发症常见。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满意、出血少、视野清晰、恢复快,并且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手术时.可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不同体位对该手术是否存在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笔者进行了不同体位下该手术效果的比较,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体位 脊柱稳定性 内窥镜手术 外科常见病 开放性手术
下载PDF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4
6
作者 陈仲强 党耕町 +2 位作者 周方 齐强 张光武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85-288,共4页
作者经治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其中突出于椎间孔者7例,突出于椎间孔外者3例,占同期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的4.1%。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它多累及同节段腰神经根。下肢疼痛剧烈而腰痛轻微,... 作者经治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其中突出于椎间孔者7例,突出于椎间孔外者3例,占同期2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的4.1%。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它多累及同节段腰神经根。下肢疼痛剧烈而腰痛轻微,大腿前方与小腿前内侧疼痛或麻木,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股四头肌肌力减退为突出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髓核游离或脱出为最常见病理类型。CT或MRI可清楚地显示位于椎间孔或孔外缘突出的椎间盘,对于诊断及指导手术有较大价值。10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8例经峡部外缘手术入路。术后8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显著改善,1例部分改善。作者认为椎间孔和椎间孔外椎间盘突出经峡部外缘手术具有显露方便,保留椎板峡部及关节突而不影响脊柱稳定性以及疗效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移位 盘突出
原文传递
正确认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被引量:56
7
作者 周跃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81-184,共4页
随着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现代PELD手术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优质的图像和清晰的脊柱解剖结构,并帮助医生分析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原因;通过诊断性和治疗性的P... 随着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现代PELD手术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优质的图像和清晰的脊柱解剖结构,并帮助医生分析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原因;通过诊断性和治疗性的PELD腰椎微创手术,使我们对椎间盘源性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经 盘切除术 外科医生 微创手术 盘源性 经皮内镜 解剖结构
原文传递
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端明 姜延洲 +5 位作者 杨传铎 吴奋起 张金芝 张韶峰 赵波 吴树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3-265,共3页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钢板结构、单纯植骨融合的脊柱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优于后两者。此种固定融合技术的特点是:椎体界面间固定,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出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如颈椎不稳定、腰椎不稳定、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腰神经根管狭窄、颈椎病、腰椎滑移、腰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疾病。认为TFC融合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椎间固定融合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C 脊柱疾病 体融合器 植骨融合 固定 退行性 推广 症状 特性
原文传递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明才 程英武 +4 位作者 詹红生 石印玉 王翔 黄仕荣 陈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 目的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本组病例提示颈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多,占94.1%(其中单纯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间孔狭窄者占42.0%;与其他3种原因相兼者占52.1%),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以C5-6和C6-7为多发节段。结论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通过45°斜位X线片可进行定性诊断,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 影像学 关节突关节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37
10
作者 金晓锋 白一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1-442,共2页
经皮椎间孔镜下应用TESSYS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对其他微创技术无法处理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也能处理。
关键词 游离型腰盘突出症 有效治疗 疗效分析 脱出 微创技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文 金钟 +5 位作者 杨福生 刘建英 雷光虎 康宁超 马俊萍 单素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9-224,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方法:自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7例(340个椎间盘)。采用患者腰隧痛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 目的:评价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方法:自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7例(340个椎间盘)。采用患者腰隧痛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术中硬脊膜撕裂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下肢表现一过性痛觉过敏,经对症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5min(30-70min),平均下床时间6h(3-12h),平均住院时间7d(5-15d),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6.8个月。下肢神经支配区域使用VAS评分,术前8.8-4-1.0分,术后5d为2.5士1.4分,末次随访时1.3士1.2分;术前、术后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11例,良54例,可12例,差0例,优良率95.8%。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该技术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巨大突出、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脊柱内窥镜 盘切除术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33
12
作者 吴坤懂 张慧森 +3 位作者 刘凯恒 郭姣姣 温石磊 田斌武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年第9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比较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做经皮椎板间... 目的比较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做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做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统计两组手术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腰椎功能及脊柱稳定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至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ODI、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腰椎曲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上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两者对患者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时间、C型臂透视次数显著短(少)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
下载PDF
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付建峰 倪家骧 +4 位作者 宋子贤 段红光 徐晨光 张乐民 丁兆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8-153,共6页
为克服经后正中穿刺硬膜外腔注药和经骶管硬膜外腔注药操作复杂、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缺点,作者研究了腰椎旁垂直穿刺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X光造影证实,造影剂不仅聚集在腰椎旁组织,还可通过椎间孔进入硬膜外腔... 为克服经后正中穿刺硬膜外腔注药和经骶管硬膜外腔注药操作复杂、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缺点,作者研究了腰椎旁垂直穿刺经椎间孔硬膜外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X光造影证实,造影剂不仅聚集在腰椎旁组织,还可通过椎间孔进入硬膜外腔。并与经后正中穿刺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30例经过临床检查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局麻药组(A组n=10),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局麻药组(B组n=10),经后正中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局麻药(C组n=10)。每周注药一次,共治疗六周,观察腰痛、腿痛、直腿抬高、患肢感觉障碍、患肢肌力、活动限制、睡眠评分改变。组内及组间评分值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经过六周治疗,除患肢感觉障碍外,三组其它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出现明显升高(P<0.05)。A组较C组在腰痛、腿痛减轻更为明显(P<0.05)。A组与B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三组均能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较C组治疗效果更明显。脉络宁替代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旁垂直穿刺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注射 盘突出症
下载PDF
腰椎间孔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勇 余克强 +5 位作者 李义凯 汪进良 肖建国 冷鹏 付宇 梁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及特点,以探讨其在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体腰椎防腐标本,解剖椎间孔区,对椎间孔韧带的起止点、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等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含有椎间孔韧带,80%椎间孔存在韧带组织,...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及特点,以探讨其在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体腰椎防腐标本,解剖椎间孔区,对椎间孔韧带的起止点、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等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含有椎间孔韧带,80%椎间孔存在韧带组织,韧带以上腰椎多见,左右椎间孔韧带分布无对称性。椎间孔韧带平均厚度(0.36 ± 0.44)mm,以带状韧带为主。椎间孔垂直径、神经根孔垂直径和神经根直径分别为(17.09±2.92)mm、(11.19±3.06)mm、(4.37±1.08)mm。横孔韧带多分布在上位椎间孔,体横韧带多见于L5S1椎间孔处。结论:①腰椎间孔韧带形态变异较大,分布广泛而有一定的规律,应为正常的组织结构;②当椎间孔周围组织出现退变时,椎间孔韧带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血管和神经根遭遇受挤压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体横韧带 韧带 腰腿痛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9
15
作者 赵采花 汤逊 +1 位作者 史志江 祝国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3,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病,随着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开展及应用,通过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日趋成熟,并以其微创优势和良好的疗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盘突出症 板开窗术 疗效 治疗 镜下盘摘除术 微创技术 常见疾病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郭麒玉 智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0期1515-1517,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生机制为椎间盘变性、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突出椎管内或椎间盘后外侧,对神经根、马尾神经造成刺激压迫,极易引发腰腿痛,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负重、受凉等,腰部僵硬疼痛是其主要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生机制为椎间盘变性、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突出椎管内或椎间盘后外侧,对神经根、马尾神经造成刺激压迫,极易引发腰腿痛,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负重、受凉等,腰部僵硬疼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青壮年是高发人群[1,2].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远期疗效改善效果不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临床上对其治疗效果尚未统一意见[3].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了其最佳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生活质量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 开窗髓核摘除术 功能评分 患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改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建华 王盛海 +3 位作者 杨波 李维 张亚林 旦明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3期248-249,共2页
目的研究改良T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56例采用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18个月,改良TLIF临床优良... 目的研究改良T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56例采用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并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18个月,改良TLIF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4.6%,高于传统PLIF(后路椎间融合术)与TLIF术式。结论改良TLIF简化操作环节,相对扩大适应证,该入路安全、可行,减压彻底并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滑脱 管狭窄症 改良 融合术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汤锋武 陈旭义 +3 位作者 蒋显锋 韩广 赵长宇 苗翠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63例)及椎板间入路(26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63例)及椎板间入路(26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析比较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时间、卧床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跟踪分析各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下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85 min及66 min,平均卧床时间为8.6 h及8.5 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及3.9 d。椎间孔入路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8.9±1.8)分,术后3 w为(1.4±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5±0.1)分;椎板间入路组术前VAS评分为(8.7±2.4)分,术后3 w为(1.1±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7±0.2)分。术后6个月,椎间孔入路组优良率89.6%,椎板间入路组92.0%。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均能获得满意疗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类型和部位,选择正确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盘突出症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椎间盘椎间孔和椎管间生物力学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韩德韬 张发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下腰椎椎间孔形态与椎间盘高度丢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钱宇 范顺武 +2 位作者 方向前 胡月正 顾传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6-540,共5页
目的描述下腰椎椎间孔的形态及椎间盘高度丢失时椎间孔形态的变化。方法取正常的成年新鲜尸体下腰椎标本8具(L3~S1),观察标本在不同状态(椎间盘完整和椎间盘破坏)及不同加载条件(0、300、500N)下L4,5 和L5S1椎间孔的形态及其和神经根... 目的描述下腰椎椎间孔的形态及椎间盘高度丢失时椎间孔形态的变化。方法取正常的成年新鲜尸体下腰椎标本8具(L3~S1),观察标本在不同状态(椎间盘完整和椎间盘破坏)及不同加载条件(0、300、500N)下L4,5 和L5S1椎间孔的形态及其和神经根的解剖关系,测量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最小宽度,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结果在未加载的自然状态下,椎间孔上大下小,呈倒置的泪滴形,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部。在椎间盘完整的状态下,加载500N时,椎间孔形态及其与神经根关系的变化不明显。摘除髓核,随着加载量逐渐增大,椎间孔逐渐缩小、变形,神经根被推挤向同位椎弓根的下缘;椎间孔高度、最大宽度和椎间盘前高、后高逐渐减小,与未加载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孔高度与椎间盘后高、前高呈线性相关。结论椎间盘高度丢失与椎间孔形态改变关系密切,椎间孔形态改变增加了神经根卡压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 下腰 形态 改变 相关性研究 高度 载量 摘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