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1
作者 洪汝建 陈爽 冯晓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 % ,特异性为10 0 % ,准确性为84 .4 %。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6层CT血管造影 术后评价 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瘤夹闭 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动脉瘤 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 DSA检查 CTA检查 指导价值 参考标准 术前术后 结果评价 手术结果 三维显示 动脉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疗效分析
2
作者 薛晓鹏 孙明江 +2 位作者 钟海龙 佟鑫 刘爱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0-364,368,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n=61,64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n=74,81个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动脉瘤基线信息、手术信息及治疗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动脉瘤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直径,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所采用PED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不同形态比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PED治疗IVAs的随访期间,良好预后结局发生率为95.7%(134/140),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为4.3%(6/140);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低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结局方面,总体IVAs中动脉瘤完全闭塞发生率为84.3%(102/121),不完全闭塞发生率为15.7%(19/121),术后影像并发症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1.5%(26/121);两组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动脉瘤是PED治疗IVAs术后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PED治疗IVAs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夹层动脉瘤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载瘤动脉闭塞治疗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佑祥 吴中学 +1 位作者 杨新健 姜除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 介绍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10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年龄 12~ 52岁,平均 41岁。以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均在清醒、系统抗凝状态下接受手术。可脱乳胶球囊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近端,... 目的 介绍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10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年龄 12~ 52岁,平均 41岁。以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均在清醒、系统抗凝状态下接受手术。可脱乳胶球囊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近端,闭塞患侧椎动脉后行双侧颈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造影,证实后交通动脉及对侧椎动脉代偿情况,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 30 min,证实患者能耐受椎动脉闭塞后解脱球囊。术后给予增容及扩血管药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闭塞椎动脉,无术后立即并发症发生。随访 3个月到 5年,无再出血发生,原有占位症状均消除。 7例患者于术后 3~ 6月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复查,证实动脉瘤体积及动脉瘤腔缩小,其中 1例术后 1年出现患侧小脑局灶性梗塞; 1例于术后 3个月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小部分动脉瘤腔仍通过对侧椎动脉充盈,但患者无任何症状。结论 对于开颅手术夹闭及微弹簧圈闭塞瘤腔困难的后循环动脉瘤,在试验行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成功后,永久闭塞一侧椎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动脉闭塞
下载PDF
闭塞椎动脉治疗大型椎动脉动脉瘤六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孟祥靖 郭建 +1 位作者 徐夕升 王梅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8期846-847,共2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动脉瘤两端椎动脉闭塞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大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6例,术前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左侧椎动脉4例,右侧2例。夹层动脉瘤2例,索形动脉瘤4例。动脉瘤位于小脑... 目的探讨椎动脉动脉瘤两端椎动脉闭塞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大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6例,术前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左侧椎动脉4例,右侧2例。夹层动脉瘤2例,索形动脉瘤4例。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以远4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2例。动脉瘤直径1.5—3.1cm。6例患者均给予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远近端椎动脉治疗。结果1例术后出现呛咳、顽固性呃逆、复视和眼球震颤,3周后完全消失。4例出现头痛、巍晕并伴有眩晕、恶心,1周后症状消失。另1例术后无任何症状。随访6—24个月,无一例死亡,6例患者均恢复劳动能力,无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结论动脉瘤两端椎动脉闭塞行动脉瘤孤立术对大部分大型椎动脉动脉瘤安全可靠,但要掌握好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椎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孤立术 椎动脉闭塞试验
原文传递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下载PDF
LVIS及Enterprise两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璐瑶 冯欣 +5 位作者 张宝瑞 马宁 郭二康 彭飞 佟鑫 刘爱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5-689,共5页
目的 观察及评价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6例.其中采用LVIS支... 目的 观察及评价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6例.其中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LVIS组)28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Enterprise组)68例.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分析对比两组间的即刻栓塞率、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LVIS支架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17个(60.7%),近全栓塞10个(35.7%),部分栓塞1个.Enterprise支架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7个(39.7%),近全栓塞34个(50.0%),部分栓塞7个.LVIS支架组有3例(10.7%)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Enterprise支架组3例.术后6~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10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出现了复发.其中LVIS组2个(11.1%),Enterprise支架组有8个(15.1%).临床随访3.1~74.9个月,末次临床随访中:mRS评分:0分55例,1分13例,2分1例,3分1例,6分1例.其中,LVIS支架组中,所有随访患者预后均良好(100%);Enterprise支架组中预后良好50例(94.4%).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完全和近全栓塞率较高,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LVIS支架组相对Enterprise支架组栓塞率较高,复发率低,预后较好,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曲怀谦 缪中荣 +5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宋庆斌 秦晓红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98-302,共5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 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发病机制 诊断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8
作者 穆士卿 李佑祥 +1 位作者 杨新健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 目的 探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43例(共43个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1.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大部分栓塞22例,疏松栓塞6例.术中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或稳定.随访结果显示,3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或保持稳定,12例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其中6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结论 采用多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该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栓塞动脉瘤瘤体,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9
作者 杨根欢 廖鹏志 +3 位作者 刘新农 汪岩 贾玉龙 沈晨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4-559,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10例颅外段弓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瘤5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10例颅外段弓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瘤5例、锁骨下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合并同侧锁骨下动脉瘤1例。回顾性分析颅外段弓上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手术策略、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420 min,中位手术时间180.0(121.5,307.5)min。术中出血30~400 mL,中位出血量90(50,125)mL。颈动脉阻断时间10~20 min,中位阻断时间15.0(11.5,16.3)min。椎动脉阻断时间20~30 min,中位阻断时间25.0(15.0,22.5)min。围手术期均无心脏意外、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10例患者获随访3~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5.3,17.0)个月。1例锁骨下动脉瘤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人工血管闭塞。1例颈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远端颈内动脉狭窄。结论颅外段弓上动脉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需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上动脉瘤 动脉瘤 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瘤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萌 张鸿祺 +2 位作者 支兴龙 张鹏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4-187,共4页
自2004年2月至2006年6月作者采用枕动脉(OA)-小脑后下动脉(PICA)搭桥或双侧PICA吻合,完成PICA血流重建后再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手术方式共治疗代偿不良的累及PICA起始部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6例,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起始部 治疗 PICA 手术方式 总结报告 动脉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1
作者 潘奕仲 陆登峰 +6 位作者 王飞 任宇博 滕海滢 孙晓欧 陈周青 朱巍巍 王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5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5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和随访资料等。随访资料包括CT血管成像(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资料以及门诊及电话进行的临床预后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脑血管造影术,随后每1-2年进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在45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方案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治疗3例、单纯支架置入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密网孔支架置入术12例。2例VADA破裂患者(均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死亡率为4.4%。4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DSA随访结果显示,38例患者动脉瘤治愈(占90.5%),4例改善(9.5%);43例患者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43例(100%)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以上数据表明,VADA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但该结论还需在更大规模的队列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庆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5期1629-1633,共5页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临床收治过程中较为鲜见,传统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手术的方式多样,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更多,当然,介入手术也有其局限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特殊,毗邻脑干,一旦发生并发症,预后...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临床收治过程中较为鲜见,传统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手术的方式多样,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更多,当然,介入手术也有其局限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特殊,毗邻脑干,一旦发生并发症,预后往往不佳,本文依据国内外文献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动脉闭塞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庆荣 张鑫 +6 位作者 吴琪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动脉瘤介入治疗。19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闭塞出血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枚支架辅助栓塞对侧夹层动脉瘤;另1例两侧均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其余13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1例患者采取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3例在术后半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明确为再出血、1例死因不明。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术后有较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其余15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所有存活病例均临床随访6~36个月,未见明显新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术后6个月~3年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再次治疗后复查良好,1例继续随访,复发部位稳定。1例支架内狭窄、2例椎动脉闭塞。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辅助在预防动脉瘤复发中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磊 吴琪 +6 位作者 文立利 周晓明 何伟臻 张闰秋 邓金龙 陈姝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MR血管成像(MRA),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复发即随访时DSA显示动脉瘤对比剂充盈增加。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第2枚支架置入失败,其中25例(39.7%,25/63)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0例(31.7%,20/63)为次全栓塞,18例(28.6%,18/63)为部分栓塞。57例(90.5%,57/63)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6例(9.5%,6/63)患者3~6分,死亡3例(4.8%,3/63)。12例(19.0%,12/63)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年龄≥65岁(OR=6.533,95%CI:1.686~25.322,P=0.007)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68.3%,43/63)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7(5,36)个月,其中5例(11.6%,5/43)患者夹层动脉瘤复发,3例(7.0%,3/43)患者接受血管内再治疗。单支架治疗(OR=25.356,95%CI:1.444~445.365,P=0.027)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去3例在院死亡患者和1例失访患者,59例(93.7%)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40(18,66)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3例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患者在康复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远期结果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志 朱刚 +3 位作者 冯华 林江凯 缪洪平 潘杰香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人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鑫 刘敏 +1 位作者 徐锐 张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557-1561,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3月,血管内介入治疗17例患者共17个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个小脑下后动脉(PICA)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采用椎动脉闭...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3月,血管内介入治疗17例患者共17个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9个小脑下后动脉(PICA)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采用椎动脉闭塞技术(电解脱弹簧圈联合机械微弹簧圈栓塞)闭塞夹层段椎动脉。2个累及PICA及6个PICA远端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n=6)或双支架(n=2)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重建夹层段椎动脉。术后评估夹层动脉瘤即刻闭塞程度,进行长期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夹层动脉瘤均通过椎动脉闭塞或重建技术栓塞,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术中出血、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接受椎动脉闭塞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耳廓疼痛,1例患者出现复视,对症治疗1周内均缓解,1例患者出现患侧外展神经麻痹,2月后自行缓解。8例接受椎动脉重建技术患者术后病变即刻完全闭塞2例,次全闭塞6例,均无后循环缺血症状。所有患者随访6~36月,影像学及临床预后良好。结论 根据夹层动脉瘤与PICA关系,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带膜支架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4
17
作者 丁昊 贺民 +1 位作者 游潮 邓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 stula,CC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目的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 stula,CC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37~57岁;左侧3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头部CT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2 d~10年。CCF患者年龄35~51岁;左侧2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头痛,一侧眼球突出、胀痛,球结膜充血伴视力下降;1例有反复鼻腔大出血病史;出现症状前2 d~1个月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1周~2个月。结果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椎动脉保持通畅,附近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保持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及颅内再出血。CCF患者瘘口均完全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术后3 d患者眼球突出及球结膜充血表现均明显改善。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侧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血管内带膜支架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CCF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支架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原文传递
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耀波 谭少华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7期102-103,共2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带膜支架治疗的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5例患者带膜支架置放过程顺利,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消失,载瘤动...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带膜支架治疗的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5例患者带膜支架置放过程顺利,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未发生与带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术后半年均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正常通畅,随访1~3年,未见症状复发。结论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支架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磊 黄建煌 +4 位作者 黄迢华 林金加 陈建宁 宋建华 姚正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评估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颅内破裂VADAs患者(17个动脉瘤)... 目的评估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颅内破裂VADAs患者(17个动脉瘤),术后即刻行DSA检查评估VADAs的栓塞程度,随访结束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DSA检查判断动脉瘤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8例,部分栓塞3例;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出现颅神经麻痹症状。15例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1例;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其中8例VADAs完全愈合,2例稳定,1例复发。结论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VADA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双支架后释放技术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颈部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庆华 毛斌 +3 位作者 陈忠 杨宝钟 苑超 邓鸿儒 《临床外科杂志》 1996年第5期251-252,共2页
我院于1984年~1995年共收治23例颈部动脉瘤,其中22例为颈部动脉瘤,1例为椎动脉瘤。其中11例做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人工血管间置,2例动脉修补术,4例动脉端端吻合术,1例动脉瘤缩缝加人工血管包裹术,1例单纯动... 我院于1984年~1995年共收治23例颈部动脉瘤,其中22例为颈部动脉瘤,1例为椎动脉瘤。其中11例做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人工血管间置,2例动脉修补术,4例动脉端端吻合术,1例动脉瘤缩缝加人工血管包裹术,1例单纯动脉瘤缩缝,1例结扎椎动脉,2例未手术。本组无死亡。除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及面神经、喉上神经损伤外,无其它并发症。本文重点阐述颈动脉瘤、椎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无低温无转流技术重建颈动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椎动脉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