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 被引量:135
1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3 位作者 孔晓红 陈君长 赵俊杰 张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87-388,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者、20例椎动脉减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者、20例椎动脉减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ET含量(119.46±58.6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14.33ng/l);20例手术患者术后ET含量(50.84±21.67ng/l)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139.34±52.56ng/l),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值<0.001)。结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探讨ET抗体和特异ET受体阻滞剂将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椎动脉 放射免疫法
原文传递
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 被引量:115
2
作者 黄聪阳 苏稼夫 +3 位作者 周文强 庄垂加 阮传亮 武志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5-326,共2页
目的 :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 ,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 结果 :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 <0 0 1)。结论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椎动脉 针灸效应 血液动力学 夹脊穴
下载PDF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1
4
作者 陆建平 刘崎 +5 位作者 何新红 王飞 王莉 金爱国 曾浩 范明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3DCE 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 ;与DSA比较 ,明确 3DCE 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 3DCE MRA成像 ,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 2 0 6例...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3DCE 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 ;与DSA比较 ,明确 3DCE 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 3DCE MRA成像 ,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 2 0 6例病人同时行DSA检查 ,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 5个部位 ,由 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 3DCE MRA血管资料。结果  3 6 7%病例 (2 72 / 741)显示无异常。 63 2 9% (469/ 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 ,共计 82 7段 ,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 3 4 2 2 % (2 83段 ) ,动脉狭窄占 3 4 46% (2 85段 ) ,动脉闭塞占 3 3 8% (2 8段 ) ,动脉发育纤细占 14 87% (12 3段 ) ;动脉开口变异占 3 87% (3 2段 ) ,动脉扭曲占 3 63 % (3 0段 ) ,动脉瘤占 0 72 % (6段 ) ,动脉夹层占 1 2 1% (10段 ) ,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 1 45% (12段 ) ,术后复查占2 18% (18段 )。对 2 0 6例的 412段血管与DSA比较 ,3DCE 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 (2 56段与 2 83段 )和动脉狭窄 (2 58段与 2 85段 )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 412段血管整个样本 ,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颈部动脉病变 诊断 造影剂 椎动脉
原文传递
环枢关节错缝与上颈段解剖的关系 被引量:64
5
作者 周卫 蒋位庄 +1 位作者 章永东 李星 《中国骨伤》 CAS 1996年第1期5-6,共2页
通过对三具尸体上颈段的介剖观察和分析,认为:1)枢椎是上颈段运动的应力中心,环枢关节错缝以旋转和侧方移位为主;2)对第一至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卡压和刺激是颈性头痛的主要原因;3)椎动脉的环枢横突间段在头颈旋转时受到明显牵... 通过对三具尸体上颈段的介剖观察和分析,认为:1)枢椎是上颈段运动的应力中心,环枢关节错缝以旋转和侧方移位为主;2)对第一至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卡压和刺激是颈性头痛的主要原因;3)椎动脉的环枢横突间段在头颈旋转时受到明显牵拉和扭曲,是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枢关节 骨错缝 颈神经 椎动脉
下载PDF
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 被引量:46
6
作者 张清 孙树椿 佟大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30-32,共3页
探讨椎动脉周围结构基础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尸体 1 2具 ,借助显微镜 ,观察椎动脉 段周围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来自颈交感干的神经和颈神经在椎动脉 周围相吻合 ,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 :依据解... 探讨椎动脉周围结构基础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尸体 1 2具 ,借助显微镜 ,观察椎动脉 段周围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来自颈交感干的神经和颈神经在椎动脉 周围相吻合 ,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 :依据解剖位置关系 ,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交感神经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8
7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 ,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样组织相连 ,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 ,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供血不足 解剖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与颈性眩晕 被引量:60
8
作者 孙静宜 张琼珍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关键词 椎动脉 眩晕 手术
原文传递
椎动脉造影与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3 位作者 马巍 刘亚民 胡永吉 张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5,共4页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验和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探讨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刺激兔颈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对血压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51
10
作者 贺俊民 陈忠和 +5 位作者 韦贵康 叶军 翁泰来 卢献群 陆美芬 周倩娜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 了解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与颈椎性血压异常的关系 ,探讨颈椎性血压异常的发病机理。方法 以健康大耳白兔 5 0只 ,暴露双侧颈前及颈后交感神经节和椎动脉 ,直接给予牵拉、压迫、电刺激 ,并用电动记纹鼓记录刺激前、后股动脉的血... 目的 了解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与颈椎性血压异常的关系 ,探讨颈椎性血压异常的发病机理。方法 以健康大耳白兔 5 0只 ,暴露双侧颈前及颈后交感神经节和椎动脉 ,直接给予牵拉、压迫、电刺激 ,并用电动记纹鼓记录刺激前、后股动脉的血压变化。结果 压迫、牵拉刺激使兔的动脉血压变化较大 ,电刺激使动脉血压变化较小 ;颈前交感神经节被上述刺激后 ,血压呈上升趋势为主 ,同样的方法刺激颈后交感神经节后 ,血压呈下降趋势为主 ,以相同的刺激施于椎动脉后 ,血压呈微弱变化。结论 同样的刺激方法 ,施加于不同的部位 ,血压可呈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变化 ,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交感神经 椎动脉 血压测定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11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分析 被引量:48
12
作者 郭京聚 贾宏敏 李立平 《颈腰痛杂志》 1999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痛机制。方法:本组病例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结果:经保守疗法,全部治愈。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头下斜肌可压迫椎动脉,因此,头下斜肌压痛。
关键词 椎动脉 头下斜肌 压痛 病理学 诊断
下载PDF
颈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流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义凯 张云昆 钟世镇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7年第5期7-9,共3页
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研究颈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并在活体上进行TCD检测验证。结果:头极度右旋时,实验标本的双侧椎动脉滴数均减少,以左侧明显(P<0.05)。临床TCD检测,双侧椎动脉血流均明显减少(P<0.... 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研究颈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并在活体上进行TCD检测验证。结果:头极度右旋时,实验标本的双侧椎动脉滴数均减少,以左侧明显(P<0.05)。临床TCD检测,双侧椎动脉血流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在椎动脉异常的患者,要慎用颈椎的旋转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旋转法 椎动脉
原文传递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马向阳 钟世镇 +4 位作者 刘景发 尹庆水 徐达传 丁自海 李忠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2 0具颈椎尸体标本 ,模拟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缘表面 ,经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 3mm水平线的交点作为进钉点 ,按内斜 10度、上斜 ...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2 0具颈椎尸体标本 ,模拟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缘表面 ,经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 3mm水平线的交点作为进钉点 ,按内斜 10度、上斜 5度钻孔 ,经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径 3.5 mm的皮质骨螺钉。测量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平面的距离、螺钉最大进钉深度、螺钉内斜角度和螺钉上斜角度等解剖指标 ,观察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和侧块骨皮质 ,以及椎动脉、硬膜、脊髓是否损伤等。 结果 共放置 4 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 ,测得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平均距离为( 2 .2 0± 0 .4 2 ) mm,螺钉最大进钉深度平均 ( 30 .5 1± 1.5 9) mm,螺钉内斜角度平均 ( 9.70± 0 .6 7)度 ,上斜角 ( 4 .6 0±0 .5 9)度。其中 1枚螺钉因上斜角度过大穿破椎弓根上缘 ,8枚因后弓高度过小而突破椎弓根下缘 ,5枚进钉过深突破寰椎侧块前缘皮质 ,但均未对脊髓和椎动脉造成损伤。 结论 经后路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后路 后弓 固定 椎动脉 侧块 皮质 脊髓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41
15
作者 茹选良 葛焕祥 +1 位作者 赵大正 杨泉森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 2 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显示椎动脉的形态 ,结构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 ,迂曲 ,狭窄 ,畸...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 2 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显示椎动脉的形态 ,结构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 ,迂曲 ,狭窄 ,畸形等改变。结果  2 2例患者 (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 ,一侧变细 4例 ;迂曲 ,无压迫 5例 ;受压、管腔狭窄 11例 ;闭塞 1例 ;畸形 1例。结论 螺旋 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 椎动脉 诊断
下载PDF
对椎动脉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被引量:43
16
作者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命名 分类 椎动脉 病因
下载PDF
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7
17
作者 吴树钦 林冬莉 +1 位作者 郑谅 谢更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 目的探讨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椎动脉血流速度、颈椎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70.00%,28/4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2组皮肤感觉减退、上肢麻木、颈肩背痛、肌肉压痛和紧张度评分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 颈腰同治 温针灸 椎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刺激椎神经对椎动脉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张清 佟大伟 孙树椿 《中国骨伤》 CAS 2001年第10期599-600,共2页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对椎动脉血流量影响。方法 以健康猫 3 2只 ,暴露颈交感神经及椎动脉 ,应用电刺激给予不同的刺激电压刺激颈交感神经 ,测定椎动脉血流量的改变情况 ,并记录刺激不同时间段血流量的改变。结果 电刺激强度增加 ,椎...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对椎动脉血流量影响。方法 以健康猫 3 2只 ,暴露颈交感神经及椎动脉 ,应用电刺激给予不同的刺激电压刺激颈交感神经 ,测定椎动脉血流量的改变情况 ,并记录刺激不同时间段血流量的改变。结果 电刺激强度增加 ,椎动脉血流量呈下降趋势 ,刺激时间延长血流量下降趋势明显 ,停止刺激血流量恢复。结论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对椎动脉有缩血管作用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交感神经系统 电刺激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9
作者 范大鹏 孙波 金哲峰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76-78,共3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复杂。临床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1926年Barre和Lieon首先提出时认为CSA是由...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复杂。临床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1926年Barre和Lieon首先提出时认为CSA是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致椎动脉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艾福志 尹庆水 +2 位作者 王智运 夏虹 吴增晖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新鲜的头颈部标本使用经口咽前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 目的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新鲜的头颈部标本使用经口咽前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等。结果(1)咽后壁分两层和两个间隙粘膜层、椎前筋膜层,咽后间隙和椎前间隙;(2)经此入路可显露从枕骨大孔前缘至C3椎体的范围;(3)寰椎和枢椎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寰椎(252±23)mm和枢椎(184±26)mm;(4)寰椎和枢椎可显露宽度分别为(394±22)mm和(390±21)mm,寰椎进钉点(侧块中点)间距(a)为(314±33)mm,寰椎进钉点连线与枢椎进钉点(枢椎前表面中部上关节面内缘连线与前唇下缘线之间的等距离线位于矢状中线两侧旁开3~4mm的位置)连线的垂直间距(b)为(187±27)mm,a/b比值为15~17。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可行,钢板的设计应以上述测量数据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寰枢 口咽 经口 钢板内固定 椎动脉 膜层 标本 关节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