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ime的植物对策思想和生态学研究理念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志民 赵晓英 范世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3-608,共6页
以Grime教授编写的《植物对策、植被过程和生态系统特性》(PlantStrategies,VegetationProcessesandEcosystemProperties;第二版)一书的主要内容为主,介绍了Grime植物对策思想的核心及其价值,阐述了Grime植物生态学研究理念。
关键词 CSR对策 功能类型 植被过程 生态系统特点 比较生态学
下载PDF
埋藏对65种半干旱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闫巧玲 刘志民 +1 位作者 李雪华 马君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7-782,共6页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植物生态类群(杂草、草原植物、草甸植物、沙生植物)而异.种子埋藏1年后,多年生植物萌发率没有明显提高,而1年生植物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对于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萌发率间相差10%以下的物种,可根据萌发格局将植物种分为3类:埋藏促进型(如差巴嘎蒿)、埋藏抑制型(如大籽蒿)和埋藏不变型(如鹤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休眠 持久种子库 生活型 生态类群 植被过程 埋藏
下载PDF
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秀梅 刘志民 +1 位作者 刘博 闫守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共6页
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χ2检验和AC关联系数对科尔沁沙地22个不同面积的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沙丘区,当丘间低... 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χ2检验和AC关联系数对科尔沁沙地22个不同面积的流动沙丘区和固定沙丘区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hm2时,|AC|≤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和|AC|≥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略大于流动沙丘区,当丘间低地面积>0.5hm2时,|AC|≤0.3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小于流动沙丘区,|AC|≥0.7的种对数占所有种对数的百分比显著大于流动沙丘区;当面积<0.5hm2时,沙丘固定未引起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当面积>0.5hm2时,沙丘固定导致丘间低地植物种间关系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甸植物 沙生植物 尺度 草原植物 植被过程
原文传递
13种护坡植物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宋晓梅 孙海龙 +1 位作者 肖稀 龙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在实验室人工基质条件下观测13种护坡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3种护坡植物种子萌发率变化范围为89.7%~ 22.3%,其中萌发率80%以上的1种,60% ~ 80%的3种,40% ~ 60%的6种,20%~ 40%的3种,没有萌发率低于20%的;1~3d开始萌... 在实验室人工基质条件下观测13种护坡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3种护坡植物种子萌发率变化范围为89.7%~ 22.3%,其中萌发率80%以上的1种,60% ~ 80%的3种,40% ~ 60%的6种,20%~ 40%的3种,没有萌发率低于20%的;1~3d开始萌发的有白刺花、白灰毛豆、多花木蓝、紫穗槐、刺槐、银合欢、二色胡枝子、柠条、中国沙棘共9种,4~7d的有车桑子、黄荆、荆条、沙地柏共4种;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柠条9d,最长的为二色胡枝子28 d,多数植物超过20d.达到50%萌发率时间为1~7 d的植物有8种,8~14d的5种;达到90%萌发率时间为1~10d的植物有3种,11 ~20d的7种,超过20 d的3种.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13种护坡植物可划分为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包括银合欢、柠条;过渡型,包括白刺花、多花木蓝、紫穗槐、刺槐、二色胡枝子;缓萌型,包括白灰毛豆、黄荆、荆条、中国沙棘;低萌型,包括车桑子、沙地柏.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决定了它们在护坡绿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角色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特性 萌发类型 护坡植物 植被过程
下载PDF
一个海陆气耦合模式中大气-植被的年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智海 王盘兴 +3 位作者 俞永强 丹利 徐永福 郑伟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9-522,共14页
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AVIM)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AGCM及20层的海洋环流模式(OGCM)耦合,建立了一个全... 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AVIM)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AGCM及20层的海洋环流模式(OGCM)耦合,建立了一个全球模式(GOALS-AVIM)并进行100年的模拟积分。后40年的结果分析表明,该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大气及陆地生态系统显著的年际变化。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生长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在东亚区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强弱的变化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别是NPP分别与850hPa的风场和500hPa的高度场表现出很强的时空一致性。在东亚地区,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导致NPP年际变化与降水、表面气温、短波辐射的年际变化的相关性不同,它们的年际变化与相关物理量场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很强的植物种类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耦合模式 动态植被过程 双向作用
下载PDF
我国沙区人工植被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和互馈机理研究评述 被引量:78
6
作者 李新荣 张志山 +1 位作者 黄磊 王新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7-410,共14页
土壤水分是沙区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沙区植被组成、格局和过程取决于水文过程,植被的演替又改变着水文过程.本文评述了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的演变为例,分析... 土壤水分是沙区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沙区植被组成、格局和过程取决于水文过程,植被的演替又改变着水文过程.本文评述了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的演变为例,分析了50余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而结合沙区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格局与过程 水分平衡 沙区水文过程 生物土壤结皮 人工植被稳定性
原文传递
红壤侵蚀地马尾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34
7
作者 吕茂奎 谢锦升 +6 位作者 周艳翔 曾宏达 江军 陈细香 胥超 陈坦 付林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选择红壤侵蚀区本底条件相似而恢复年限不同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结合时空代换法对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0~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随恢复年限极显著增加.植被恢复7~11年,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其分配比例也明显升高,而恢复至27年和30年后分配比例保持在较稳定水平,说明植被恢复初始过程主要以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而长期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呈相对稳定状态;0~10cm和10~20cm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与恢复年限分别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逐渐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植被恢复过程 碳转化速率常数 马尾松林
原文传递
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_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范广洲 程国栋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初步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风盛行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气候以及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生理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CO2浓度将加强高原植被的光合...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初步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风盛行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气候以及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生理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CO2浓度将加强高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高原植被也可通过生理过程,产生净CO2吸收,降低大气CO2含量,起到调整温室效应的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当气温升高、大气CO2增加时,这种作用更加有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CO2浓度加倍,对高原地区气候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植被的存在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并可通过改变高原热源,进而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文中还归纳出了植被生理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简单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生理过程 大气 CO2浓度 气候变化 陆面模式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邹军 喻理飞 李媛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4-898,共5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四个植被恢复阶段作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然后在一年中四个季节的每一季节分别对四个阶段样地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四个植被恢复阶段作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然后在一年中四个季节的每一季节分别对四个阶段样地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用碘量滴定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通过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土壤酶在土壤中分布是根际土大于非根际土,垂直剖面上,A层总是大于B层。脲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一年中总体表现为春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具体的酶表现不尽相同。各层次酶活性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过程 季节变化 喀斯特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量变化 被引量:21
10
作者 罗永清 赵学勇 +4 位作者 丁杰萍 冯静 苏娜 周欣 岳祥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植物体生长、死亡及分解是沙地生态系统物质周转的重要环节。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及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9—2011年3个生长季各生境植被特征、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的测定,分析了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的变... 植物体生长、死亡及分解是沙地生态系统物质周转的重要环节。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及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9—2011年3个生长季各生境植被特征、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的测定,分析了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的变化趋势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地表植被存在显著的生境差异,植被盖度、生物量和密度等均表现为草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2)3类生境地上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单峰曲线的季节差异性,其中草地最大生物量分别出现在7月(2009年)和8月(2010、2011年),最大生物量为163.71~247.64g·m^(-2);固定沙丘最大生物量均在2009、2010、2011年7月达到最高,分别为96.13、96.02、102.74g·m^(-2),流动沙丘最高地上生物量为17.48~20.10g·m^(-2),分别出现在7月(2009年和2010年)和9月(2011年)。(3)2009、2010、2011年3类生境中的年最大凋落物量分别为21.0、267.6、370.1g·m^(-2),其中草地和固定沙丘中凋落叶和凋落枝等非立枯有较大比重,流动沙丘凋落物主要为立枯;同时各生境凋落物具有与地上生物量相反的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植被恢复过程 地上生物量 凋落物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林地土壤化学响应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洪涛 张劲峰 +4 位作者 田昆 郭华 陈华丽 刘忠杰 薛阳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65-70,共6页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及水解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K含量在演替顶极前期达最大含量,到演替顶极期有所下降;速效P含量在演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随其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林地上层土壤养分增加较之下层土壤增加率要大。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其群落的良性发展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 黄背栎林 植被演替过程 林地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喀斯特峡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崔晓晓 王纪杰 +5 位作者 罗惠宁 俞元春 梁关锋 周垂帆 王圳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略有增加,蔗糖酶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显著比表下层(10~20 cm)土壤酶活性大。土壤各种酶活性间显著相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当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峡谷区 植被恢复过程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3种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承标 刘运华 +3 位作者 秦武明 韦善华 黄丹 李保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3,共5页
水土流失是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2002—2006年,在广西南宁市郊丘陵地带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建立厚荚相思人工林和尾巨桉人工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3个径流小区,分别对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进行连续观测研究。... 水土流失是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指标。2002—2006年,在广西南宁市郊丘陵地带的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建立厚荚相思人工林和尾巨桉人工林以及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3个径流小区,分别对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进行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的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由小至大依次为厚荚相思林(39.60t/hm2)、尾巨桉林(45.03t/hm2)、灌草坡(64.30t/hm2);(2)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由小至大依次为厚荚相思林(0.26t/hm2)、尾巨桉林(0.29t/hm2)、灌草坡(0.32t/hm2);(3)年平均水土养分(N、P、K)流失量由小至大依次为厚荚相思林(0.036kg/hm2)、尾巨桉林(0.039kg/hm2)、灌草坡(0.054kg/hm2);(4)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在各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根据5a各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土流失量的大小,可划分为流失高峰期(造林当年)、流失减缓期(造林后2~3a)和流失稳定期(造林后4~5a)3个阶段;(5)水土流失量的季节变化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夏季(48.6%~72.5%)、春季(20.8%~48.2%)、秋季(2.5%~3.9%)、冬季(0.7%~2.8%),分别与同期降雨量的季节分配相吻合;(6)在广西营造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对于保持水土、减少养分流失、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 尾巨桉 人工林 灌草坡自然植被 植被恢复过程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影响——以纸坊沟流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思光 李世清 +2 位作者 王启勇 杨改河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续施肥对农田土壤剖面残留NO3--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累积基本不受植被恢复及植类型的影响,但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林地、草地和农田0~50cm土层平均累积的NO3--N分别为17 4kg/hm2,14 9kg/hm2和39 9kg/hm2;林地和草地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矿质氮总累积量比例远小于NH4+-N,而对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与NH4+-N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显著大于林地和草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农田连续施用氮肥会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累积,当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后,累积的这一部分NO3--N因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生物固定和损失等途径而下降,最终达到低而稳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过程 土壤剖面 矿质 氮累积 纸坊沟流域 试验区
下载PDF
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宁 马志敏 +4 位作者 蓝家程 伍宇春 傅瓦利 袁红 娄露玲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9-549,共11页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同阶段之间表现为,草地〈灌丛〈乔木林〈灌乔林,人工樟树林介于乔木林与灌乔林之间。(2)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有机碳、氮净释放率介于58.5%~72.9%与21.2%~63.9%之间,有机碳在分解期间表现为净释放,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凋落叶分解与养分释放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凋落叶分解系数与0.25~1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氮之间关系密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分解速率及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有重要影响,轻组有机碳、氮优先向小粒径团聚体输入,小粒径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氮积累中有重要作用。凋落叶分解一方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层的养分保蓄与抗水土流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团聚体有机碳/氮 土壤有机碳/氮积累 植被恢复过程 石漠化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春季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邹军 崔迎春 +3 位作者 刘延惠 李媛媛 丁访军 喻理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197,201,共4页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春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不同小...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春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植被恢复过程逐渐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不同小生境中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恢复阶段特征不同,裸地和草本群落阶段石沟大于土面和石槽,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林阶段是石槽最大,石沟最小。各恢复阶段不同小生境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一天中峰值几乎在中午12:00,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小生境 植被恢复过程 喀斯特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CBERS/CCD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段含明 艾里西尔.库尔班 +3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王珊珊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利克木 买合木提.巴拉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71,共9页
自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后,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沿岸自然植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逐年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时间轨迹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的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选择2000-2005年各年的最佳CBERS/CCD图像,根据土壤调整植被指数... 自2000年实施生态输水以后,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沿岸自然植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逐年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时间轨迹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的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选择2000-2005年各年的最佳CBERS/CCD图像,根据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值,将各年土地覆被分为植被和非植被;基于分类结果逐像元构建土地覆被变化轨迹;并按照过程和趋势特征将变化轨迹划分为恒定非植被、恒定植被、转变为植被、转变为非植被和非稳定变化5种变化类型。通过分析植被面积变化与生态输水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趋势类型的数量、空间特征,并结合输水资料和地面调查结果,了解各种变化趋势的变化过程、植被结构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植被面积随生态输水的进行呈逐年增加趋势;输水过程中,7.94%的区域呈现转变为植被的趋势,主要是草本植物恢复和灌木丛的复苏所致;同时仅有2.66%的像元转变为非植被;由于生态脆弱性较高,尚有10.43%的像元表现为非稳定变化。变化轨迹所揭示的过程特征显示,由非植被向植被转变的变化主要出现在2003年最大规模输水以后;在河水漫溢区尤为明显。实践还表明,干旱区植被变化波动频繁,时间轨迹分析方法有利于揭示植被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而CBERS/CCD数据的免费使用,为利用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时间轨迹分析节约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过程 时间轨迹分析 塔里木河下游 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中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邹军 李媛媛 +1 位作者 张玉武 喻理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8-91,共4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贞丰县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植被恢复的4个阶段样地,按春、夏、秋、冬季分别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贞丰县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植被恢复的4个阶段样地,按春、夏、秋、冬季分别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容量法(用0.1N的标准KMnO4液滴定)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恢复而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根际土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A层大于B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不同的酶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过程 季节变化 喀斯特 贵州
下载PDF
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昆 莫兴国 +2 位作者 林忠辉 张喜英 舒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7-394,共8页
为了提高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预报能力,对VIP模型的一些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更新,包括基于相对生育期的根深动态、根系分布密度和比叶面积季节变化,使模型能从机理上更合理地描述作物同化物分配及土壤水分运动。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 为了提高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的预报能力,对VIP模型的一些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更新,包括基于相对生育期的根深动态、根系分布密度和比叶面积季节变化,使模型能从机理上更合理地描述作物同化物分配及土壤水分运动。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河北栾城冬小麦生长季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模拟,并与相应时期的试验资料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IP模型对土壤水分动态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效果更好,模型各状态变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都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界面过程(VIP)模型 土壤水分 叶面积指数 比叶面积 根深 根系分布
原文传递
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2 位作者 陈权亮 董一平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5-883,共9页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出地表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尤其在雨季最为明显,其他季节无太大变化;气候变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是植被净光合作用的变化,即春季增强,夏季减弱,秋季和冬季变化不大;"暖湿化"对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春季和夏季植被活动增强,尤其春季最为明显。植被物理特性参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陆面过程,进而导致高原热源发生变化,因此,为准确估计地表能量收支,对模式陆面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气候变化 植被生理过程 反馈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