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宫丽娟 刘丹 +1 位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θ)和蒸散生产潜力(W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R/W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变化 西辽河
下载PDF
基于SSPs路径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预测——以陕甘宁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宏 杨东 +2 位作者 蓝小玉 冯秀燕 杨彦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陕甘宁三省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对该地区农林牧业的生产布局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选取陕西、甘肃以及宁夏三省区BCC-CSM2-MR模式下S... 陕甘宁三省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对该地区农林牧业的生产布局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选取陕西、甘肃以及宁夏三省区BCC-CSM2-MR模式下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路径2025-2100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研究区未来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5-2100年甘肃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保持历史时期向“暖湿型”发展的气候特点,与基准期相比,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增量分别集中在10%~40%(SSP126)、10%~30%(SSP245)、10%~56.1%(SSP585)。陕西省在SSP126路径下陕北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在SSP245和SSP585路径下全省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增加趋势,且陕北地区增加趋势最强。陕西省在SSP126和SSP245路径下大部分地区相对基准期增加了5%~10%,在SSP585路径下增加了10%~20%。宁夏回族自治区在SSP126路径下气候向“暖干型”发展,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的是SSP245和SSP585路径下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显著增加。SSP585路径下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距平增加了10%~30%,SSP126和SSP245路径下距平增加了0%~20%。从驱动机制来看,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驱动类型有两种,分别是“降水驱动型”和“气温降水驱动型”。研究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均受降水驱动,且降水是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气候变化 陕甘宁三省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
3
作者 李涛辉 尹鹏飞 +4 位作者 吕爱锋 张文翔 尹继清 熊静 刘永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9,91,共9页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中山大学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组2013年开发的中国陆地表面土壤数据库的土壤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迈阿密模型(Miami)、桑斯威特纪念模型(Thomthwaite Memorial)分析1981—2021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40a,中国东部季风区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的时间演变,均分为2个阶段,气温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01年、第Ⅱ阶段为2002—2021年,降水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4年、第Ⅱ阶段为2014—2021年,蒸散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3年、第Ⅱ阶段为2013—2021年,2个阶段均呈现出生产潜力增加趋势,其中第Ⅱ阶段生产潜力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第Ⅰ阶段。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蒸散生产潜力均存在1个22 a的显著周期转变,敏感性分析显示气温和降水均对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在空间上,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都呈现出从华南地区往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且第Ⅱ阶段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显著高于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增速显著的区域多出现在高值区。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季风区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对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气温生产潜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季风区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