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AT模型的祁连山区最佳水源涵养植被模式研究——以石羊河上游杂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军德 李元红 +4 位作者 李赞堂 高菁 金彦兆 胡想全 黄津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875-5885,共11页
以西北干旱区祁连山系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域尺度和微地形尺度7种不同植被组合模式下水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尺度上,单一植被模式在水分收支各分支中能够明显加大流... 以西北干旱区祁连山系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域尺度和微地形尺度7种不同植被组合模式下水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尺度上,单一植被模式在水分收支各分支中能够明显加大流域总蒸散发量,减少流域出山径流量,增加流域的水分蓄变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带来时间变异;组合模式明显改善流域水分收支比例,适度减弱流域蒸散发量,增加流域出山径流,为水资源可持续供给提供恒量保证,减弱局地的水资源时间变异程度;微地形尺度上,各种景观类型的水文效应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基本一致,径流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蒸散发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高度分级中,植被组合模式的不同导致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水文效应差异显著,40°坡度是水文效应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一个拐点。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祁连山区最佳水源涵养效应的生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最佳水源涵养 植被模式 SWAT模型
下载PDF
一个植被模式的检验和它在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薛永康 曾凡荣 +1 位作者 AdamC.Schloser SamonJ.Allen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el观测资料如何帮助我们改进模式和对陆面过程的机制的认识,对观测误差的影响也作了讨论。在地气相互作用中,着重讨论了东亚地气作用的特征。在文中介绍的两个东亚地区的试验中,尽管地面的异常被假设在东亚的两个不同的地区,但都对夏季风传输途径上的降水有很大影响。最后用一个区域模式对陆面模式在预测试验中的应用作了简介。初步的结果显示,这将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气候预测 陆地 大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loss: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scale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见波 高光耀 +3 位作者 王帅 焦磊 伍星 傅伯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59-78,共20页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in three dimensions: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ver, surface litter layer and underground roots), plant diversity, ...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in three dimensions: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ver, surface litter layer and underground roots), plant diversity,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scale characteristic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factors with runoff and soil loss are described.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vegetation, erosion and scale is propos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vegetation dimension for various erosion processes changes across sca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osion features(i.e., splash, interrill, rill and gully), the main factor of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 in controll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changes from aboveground biomass to roots. Plant diversity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 and play a key role at small scales, while vegetation patterns also maintain a critical function across scales(i.e., patch, slope, catchment and basin/region). Several topics for future study are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such as to determine efficient vegetation architectur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consider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o identify the interactions involv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soil loss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 plant diversity vegetation pattern scale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辽西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宫正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5年第4期10-12,共3页
建立牧草、灌木、牧草+灌木3种植被恢复模式试验区,分析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地表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其中牧草+灌木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牧草、灌木2种模式;牧草、牧草+灌木2种模式地表径流... 建立牧草、灌木、牧草+灌木3种植被恢复模式试验区,分析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地表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其中牧草+灌木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牧草、灌木2种模式;牧草、牧草+灌木2种模式地表径流系数没有明显变化,最小为0.24;牧草+灌木模式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为207.9 t/(km2·a);3种植被恢复模式均具有改良土壤、减小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作用,牧草+灌木模式总体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水土保持 植被模式 径流系数:侵蚀模数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秀丽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杨朝俊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83-86,共4页
土壤入渗性能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以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实施的3种植被模式(模式Ⅱ苦竹+牛鞭草,模式Ⅲ撑绿杂交竹+牛鞭草,农耕地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渗透筒法对其土壤入渗性能进行定位研究。据实测数据初... 土壤入渗性能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以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实施的3种植被模式(模式Ⅱ苦竹+牛鞭草,模式Ⅲ撑绿杂交竹+牛鞭草,农耕地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渗透筒法对其土壤入渗性能进行定位研究。据实测数据初步得出模式Ⅱ、模式Ⅲ及对照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三种植被模式土壤入渗率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苦竹+牛鞭草(模式Ⅱ)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较大,农耕地居中,撑绿杂交竹+牛鞭草(模式Ⅲ)的改良作用直到目前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定位研究 土壤渗透性能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缓冲带植被模式对河岸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鸿龄 唐雪寒 王斅誉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通过10年辽河保护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实施,研究了河岸带不同植被模式对于河岸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稳定性、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土壤粒径组成为砂粒质量分数为58%~68%,粉粒质量分数为30%~40%。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2.0... 通过10年辽河保护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实施,研究了河岸带不同植被模式对于河岸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土壤稳定性、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土壤粒径组成为砂粒质量分数为58%~68%,粉粒质量分数为30%~40%。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2.0~28.1 g·kg^(-1),与植被种植前相比,灌草、乔草缓冲带河岸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相比于干筛法,湿筛后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粒径组成为0.25~0.50 mm,占比14%~25%,粒级直径>0.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明显下降,而粒级直径为0.25~0.50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明显增加。杞柳缓冲带和水蜡缓冲带土壤结构、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高于其他植被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河岸缓冲带 植被模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抗蚀性指标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及其预警信号——基于景观格局特征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璐 吕楠 程临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86-6498,共13页
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下,具有多稳态特征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从相对健康状态到退化状态的稳态转换,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是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研究的热点,也是管理实践中防... 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下,具有多稳态特征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可能会经历从相对健康状态到退化状态的稳态转换,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是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研究的热点,也是管理实践中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环节。以往预警信号研究聚焦于通用信号如自相关性、方差等统计学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对于具有特定机制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可能并不适用。基于干旱区景观格局特征所发展起来的空间指标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视角,对于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介绍了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现象及其转换机制;聚焦景观生态学的指标和方法,从空间视角总结基于干旱区景观格局特征的关键预警指标(植被覆盖度、植被斑块形态、植被斑块大小频率分布和水文连通性等),重点剖析这些关键指标的概念、量化方法、识别特征及其实践应用;最后针对指标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发掘潜在景观指标,加强干旱区生态系统变化的多种驱动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开展多时空尺度的实证研究,构建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预警信号的整体分析框架,以及加强指标阈值的量化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稳态转换 预警信号 景观格局 植被覆盖度 植被模式 水文连通性
下载PDF
桂南不同植被模式公益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庞世龙 黄小荣 +2 位作者 欧芷阳 彭玉华 侯远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3,121,共6页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以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次之,大叶栎纯林最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大叶栎纯林>马尾松×椆木混交林;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2)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了一定影响。综合比较,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显著,大叶栎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差。(3)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容重分别与植物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线性关系,它们是拟合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方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植被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状 桂南
下载PDF
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潘德成 宋品玉 +4 位作者 吴祥云 齐鹏春 孟宪华 李宏伟 王海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6-1080,共5页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生态稳定性越好.在矿区生态重建中,人工林地模式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生态稳定性要好,多样性混植模式的生态稳定性好于单一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排序为: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火炬林-草>刺槐林-草>紫穗槐林-草>白榆林-草>天然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生态重建 植被模式 专家评价系统 评价模型 滞尘量 生态稳定性 最优类型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及植被模式对矿区复垦土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海峰 高璐媛 周永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43-146,共4页
采用土壤质量指数和法评价模型对准能矿区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适合准能露天煤矿土壤的复垦模式。结果表明:在复垦初期可以栽植草本植物,用来提高土壤养分;露天矿损坏土壤质量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而... 采用土壤质量指数和法评价模型对准能矿区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适合准能露天煤矿土壤的复垦模式。结果表明:在复垦初期可以栽植草本植物,用来提高土壤养分;露天矿损坏土壤质量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恢复,甚至部分植被配置模式样地的土壤质量可以超过未损害土壤质量。樟子松和杏树纯林样地土壤质量恢复较好,是准能矿区较优的植被复垦模式,"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样地土壤质量恢复较差,不建议在矿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复垦年限 植被模式 矿区复垦 土壤质量
下载PDF
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植被模式数据大气校正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明常 王亚楠 +3 位作者 陈圣波 路鹏 陶玉龙 徐连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9-614,共6页
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是进行定量遥感的前提,大气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定量分析、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选择长白山地区2008年8月30日的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多角度高光谱CHRIS数据植被模式的特点,利用滤波进行... 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是进行定量遥感的前提,大气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定量分析、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选择长白山地区2008年8月30日的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多角度高光谱CHRIS数据植被模式的特点,利用滤波进行条带噪声去除;根据MODTRAN模型原理进行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植被模式数据大气校正,并对校正结果与同时过境的MODIS数据大气校正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误差为0.001 6,为进一步定量反演植被参数、生物量等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多角度高光谱 CHRIS/Proba数据 植被模式 大气校正
下载PDF
不同植被模式下张宣铁尾矿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瑞鹏 史常青 +4 位作者 杨建英 史丽丽 魏广阔 刘韵 闫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76,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CRITIC-GRA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尾矿库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秀丽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杨朝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06-109,共4页
Soil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cropland as control,patternⅠArundinaria amara+Hemarthria compressa,PatternⅡBambusa ... Soil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cropland as control,patternⅠArundinaria amara+Hemarthria compressa,PatternⅡ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oldhami+Hemarthria compressa) as study objects and has a locating study on their soil permeability by means of infiltration canister.The primar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infiltration rate and time of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 can be expressed as V=Aln(t)+B.On this basis,the seasonal change of soil infiltration rate of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tternⅠ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improving soil permeability,the control plays a great role in improving soil permeability,and patternⅡ plays no obvious role in improv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土壤入渗性能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模式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健胜 梁亚红 +3 位作者 廖秉华 刘沛松 赵干卿 文桢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290-3293,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槐+苜蓿的年流失泥沙量最小;在地上生物总量方面,林草复合植被模式明显大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5种植被模式地上生物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速生杨+苜蓿、刺槐+苜蓿、栓皮栎+苜蓿、侧柏+苜蓿、苜蓿;速生杨+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均为最高,而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最低,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水土流失 生态效益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煤矿次生裸地植被演替规律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德成 齐鹏春 +3 位作者 吴祥云 祁崇祝 甘作勋 孟宪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08,共4页
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0年的天然植被和8年的人工植被进行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植物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不同.在天然植被演替进程中,蒺藜是先锋草种,... 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0年的天然植被和8年的人工植被进行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植物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不同.在天然植被演替进程中,蒺藜是先锋草种,而披碱草、芦苇、水稗草是重要的优势草种;人工刺槐林和白榆林下的狗尾草重要值最大;人工覆土模式的虎尾草重要值最大.以植被演替流程图为参考依据,适时选择对应排矸年限的优势物种建立植被群落,能明显加快矿区植被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次生裸地 排土场 植被模式 重要值 植被演替规律 生态重建 流程图
下载PDF
高沙土河坡新型护坡植被模式的研究
16
作者 孔扣明 罗列 +1 位作者 孙继明 芮根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3期88-88,79,共2页
关键词 高沙土河坡 新型护坡 植被模式
下载PDF
雅库茨克中部土壤受永久冻土影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特征
17
作者 A. P. Chevyehelov 李颖智(翻译) 佟元清(校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动态》 2009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在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开发西伯利亚针叶林地区的土壤,尤其是永冻土区的土壤。大多数情况下,土壤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不能局限在水平和垂直的区域性概念的框架内进行解释,我们甚至还要考虑当地土壤形成条件中的地表温度特征。这特性... 在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开发西伯利亚针叶林地区的土壤,尤其是永冻土区的土壤。大多数情况下,土壤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不能局限在水平和垂直的区域性概念的框架内进行解释,我们甚至还要考虑当地土壤形成条件中的地表温度特征。这特性在于特定的土壤形成条件、特有的土壤和植被模式;雅库茨克正是这样一个地区,雅库茨克中部地带土壤类型的形态特征同样具有该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成因特征 地理分布 永久冻土 西伯利亚 气候条件 温度特征 植被模式
下载PDF
不同植被模式对亚热带红壤含水量的影响
18
作者 陈志 王伟峰 代云川 《世界生态学》 2015年第3期85-92,共8页
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有重要影响,植被与土壤水分存在一定的反馈机制。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处理方法对亚热带红壤含水量的影响,本文通过PR2型剖面水分仪实测四类试验样地(全园裸露、狗牙根带状覆盖、狗牙根全园覆盖,柑橘净耕)不同天气下100... 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有重要影响,植被与土壤水分存在一定的反馈机制。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处理方法对亚热带红壤含水量的影响,本文通过PR2型剖面水分仪实测四类试验样地(全园裸露、狗牙根带状覆盖、狗牙根全园覆盖,柑橘净耕)不同天气下100~400 m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1) 不管是干旱还是降雨条件狗牙根带状覆盖下100 mm处土壤含水量最高;2) 在200 mm和300 mm深度全园裸露土壤含水量最高,但在强而急的降雨条件下300 mm处狗牙根带状覆盖土壤含水量最高;3) 在400 mm处各小区土壤含水量均高于100 mm,200 mm,300 mm处,其中仍以全园裸露含水量最高,说明土壤水分在浅层随土层深度而递增;4) 方差分析表明,狗牙根带状覆盖较其它小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狗牙根带状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该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红壤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 植被模式 含水量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3种典型群落空间点格局研究
19
作者 刘铁山 岳永杰 +2 位作者 李钢铁 乌云珠拉 吕俊林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6-21,共6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3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K点格局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群落榆树-小叶锦鸡儿、榆树-三裂绣线菊、榆树-小红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典型群落中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整体... 以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3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K点格局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群落榆树-小叶锦鸡儿、榆树-三裂绣线菊、榆树-小红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典型群落中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呈随机分布;群落Ⅰ和群落Ⅲ中,三裂绣线菊和小红柳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群落Ⅱ中小叶锦鸡儿呈随机分布。群落Ⅰ中榆树和三裂绣线菊不具有空间关联性,群落Ⅱ榆树和小叶锦鸡儿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和正相关,其他尺度上无关联,群落Ⅲ中榆树和小红柳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上无关联,而在其他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的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植被模式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 浑善达克
下载PDF
气候年际变率对全球植被平均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邵璞 曾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4-1505,共12页
采用改进后的通用陆面模式的动态植被模式(CLM-DGVM)研究当前气候条件下气候年际变率对全球潜在植被平均分布的影响。设计两组区域数值实验,一组使用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衍生的1960—1999年多年气象数据循环驱动,对照实验使用这40a的气... 采用改进后的通用陆面模式的动态植被模式(CLM-DGVM)研究当前气候条件下气候年际变率对全球潜在植被平均分布的影响。设计两组区域数值实验,一组使用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衍生的1960—1999年多年气象数据循环驱动,对照实验使用这40a的气候平均态或单年气象资料驱动(即没有气候年际变率),分别考察有无气候年际变化对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潜在植被分布平衡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1950—1999年上述数据及对应的气候平均态为驱动做两组全球实验。结果表明气候年际变率导致全球植被总覆盖度下降,其中树和灌木减少而草增加;全球平均覆盖度的变化按常绿树、草、灌木、落叶树顺序递减,而相对变化(即格点覆盖度差异的绝对值的全球平均值与气候平均态下植物覆盖度的比值)按灌木、草、落叶树、常绿树顺序递减。在温度、降水、风速、比湿、光照、气压等6种气候因子中降水年际变率对于植被平均分布影响最显著。受降水影响,当年降水小于1200mm时植被总覆盖度的差异随其变率增加而下降,其它时候影响不明显。年降水小于1500mm时树减少,幅度随其年际变率变大而增加。常绿树无论降水多寡均减少,而落叶树在年降水大于1500mm时随其变率变大而增加。草在年降水小于1500mm、变率为中等时差异最大,降水较大时其年际变化对草的影响不大。温度年际变率对落叶树分布影响不大而使常绿树减少,尤其是在寒带,其幅度大致随变率增加而变大。草主要在温度高于-10℃增加而灌木在温度低于0℃增加。植被总体覆盖度在温度高于0℃时受影响普遍降低,降低的区域对应于温度年际变率较大的区域。以上结果说明用气候模式或生物地理模式预测未来植物分布时要同时考虑气候平均态和气候变率两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植被模式 气候年际变率 植被分布 覆盖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