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潘文杰 杨孝民 +5 位作者 张晓东 李自民 杨石磊 吴云涛 郝倩 宋照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9-866,共8页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Phyt OC)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碳组分,在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和减缓全球变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和其碳汇能力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Phyt OC)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碳组分,在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和减缓全球变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和其碳汇能力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调控机制,最后对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气候、地表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及植硅体自身化学组份等诸多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硅体的碳汇能力。中国草地、农田、森林、湿地和灌丛生态系统植硅体碳产生速率分别为(0.6±0.1)×106,(4.9±1.7)×106,(1.9±0.4)×106,(0.6±0.5)×106和(1.3±0.3)×106t CO2/a。含硅材料施加、高硅植物栽培和传统的提高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等措施均可显著提高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今后应进一步研究不同植物产生植硅体碳的机理,加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下部分植硅体碳汇能力的研究,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硅体碳汇量进行量化,并提出更加全面、经济、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植硅体碳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植硅体 生物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植硅体圈闭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许子娟 左昕昕 +5 位作者 范百龄 丁新泉 张晓东 李子川 闫翠香 宋照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9,共9页
植硅体是一种地球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圈闭一定量的有机碳。目前,植硅体圈闭碳(简称植硅体碳)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碳汇机制,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硅体碳同位素的研究对于... 植硅体是一种地球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圈闭一定量的有机碳。目前,植硅体圈闭碳(简称植硅体碳)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碳汇机制,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硅体碳同位素的研究对于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植硅体圈闭碳的地球化学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植硅体、植硅体圈闭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化学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稳定性、植硅体碳汇以及植硅体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当前植硅体及其圈闭碳在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未来继续开展植硅体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圈闭 地球化学稳定性 植硅体 古环境应用
原文传递
草地退化对植物硅分布和植硅体碳汇的影响:以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石磊 宋照亮 +4 位作者 郝倩 张晓东 杨孝民 夏少攀 杨伟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8,共10页
草地生态系统中,硅(Si)不仅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通过形成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的方式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的草地退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 草地生态系统中,硅(Si)不仅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通过形成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的方式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的草地退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30个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分析了8种常见植物(共71个样品)地上部分Si含量和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结果发现,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地上部分Si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羊草(Leymus chinensis)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植物地上部分Si平均含量分别为12.25±1.02 g/kg(轻度)、10.56±1.15 g/kg(中度)和8.06±0.93 g/kg(重度),而植硅体碳产生通量显著下降,分别为0.320±0.038 kg/(ha·a)、0.190±0.021 kg/(ha·a)和0.068±0.006 kg/(ha·a)(P<0.05)。研究表明,草地退化对不同种类植物的Si含量和产生通量的影响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植物的功能类型不同造成的。草地退化可以导致种群结构的变化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降低,从而影响草地植物地上部分Si的分布和植硅体的固碳能力。当退化严重时,初步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草地植物地上部分植硅体固碳速率将下降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农牧交错带 草地退化 植硅体
原文传递
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研究
4
作者 董彬 石佳妍 +4 位作者 杨天明 史舒琪 王泽宇 冯少娣 尉海东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45-50,共6页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硅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植硅体含量和秸秆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19.86~37.78 g/kg和1.38~1.70g/kg;小麦秸秆PhytOC储量、碳封存潜力、碳增汇潜力分别为8.30~12.18 kgC/hm^(2)、31.89~44.65 kgCO_(2)/hm^(2)、0.17~2.01 t CO_(2)/a,南部平原地区高于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养分是影响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的重要因素。据估算,1984~2020年,随着小麦单产量的提高,临沂市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明显升高(15.75~41.14 kg CO_(2)/hm^(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明显增加(7.05~14.43 t CO_(2)/a),36年临沂市总计固定411.52 t CO_(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汇效应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碳增汇的精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植硅体 封存 植硅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