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植物磷含量的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李会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16-17,共2页
钼锑抗检测法和钒钼黄检测法2种比色法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比色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钼锑抗比色法适宜检测磷含量较低的样品,如小麦、玉米、花生秸秆及小麦、玉米籽粒;钒钼黄比色法适宜检测磷含量较高的样品,如花生籽粒。
关键词 植物含量 钼锑抗比色法 钒钼黄比色法 比较
下载PDF
氮添加对森林植物磷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婵莹 郑成洋 田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5-196,共12页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加剧了植物生长的磷限制,从而使得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磷含量变化备受关注。该文综述了氮添加对森林植物磷含量的影响,认为氮添加通过促进土壤磷酸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有...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加剧了植物生长的磷限制,从而使得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磷含量变化备受关注。该文综述了氮添加对森林植物磷含量的影响,认为氮添加通过促进土壤磷酸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利于植物的磷吸收并增加植物磷含量。同时,森林植物磷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还受物种、生活型以及施氮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森林植物磷含量对氮添加响应的差异性,该文进一步探讨氮富集背景下森林植物磷含量变化的可能机制:1)外源氮输入通过改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从而对植物磷的来源产生影响;2)通过影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菌根共生和根系形态结构等进而影响植物的磷吸收能力;3)通过影响植物的磷养分再分配、磷养分重吸收对植物磷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外源氮输入使植物磷含量发生改变,首要原因是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改变,其次是植物磷吸收能力和磷利用效率的改变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森林生态系统 植物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闪电河流域6种农作物磷元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蒋高明 韩荣庄 孙建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9-336,共8页
本文报道了闪电河流域15种植物磷含量特征及6种农作物含磷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闪电河流域植物平均含磷量为1.38±0.62mg·g ̄(-1),最高达2.25mg·g ̄(-1),最低只有0.88mg... 本文报道了闪电河流域15种植物磷含量特征及6种农作物含磷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闪电河流域植物平均含磷量为1.38±0.62mg·g ̄(-1),最高达2.25mg·g ̄(-1),最低只有0.88mg·g ̄(-1),与海河流域及锡林河流域植物磷含量基本一致。6种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磷含量变化规律表现为三种类型: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莜麦(Avenanuda)和油料作物类亚麻(Linumusitatissimum),果实成熟期>幼苗期>营养期(P<0.05);豆科作物豌豆(Pisumsetivum)和蚕豆(Viciafaba)幼苗期>营养期≥果实成熟期(P<0.001);块茎类作物马铃薯(Solanumluberosum)则表现为营养期>幼苗期>果实成熟期(P<0.001)。6种农作物不同器官部位中根、茎、叶表现为幼苗期>营养期>果实成熟期(马铃薯除外),而果实则为成熟后期>果实形成期。不同器官磷含量比率的变化可反应磷在根、茎、叶、果4个器官的迁移清况,研究认为植物磷在幼苗期及营养期,通过根→茎→叶迁移,而在果实成熟期则通过根→茎叶→果途径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植物含量 季节变化 闪电河流域
下载PDF
测定植物磷含量的两种处理方法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丽新 陈少珍 潘连富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1期13-14,共2页
比较干灰化法和湿灰化法测定植物磷含量的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用干灰化法测定植物磷含量不仅准确可靠 ,而且经济实用 。
关键词 植物含量 干灰化法 湿灰化法 样品处理
下载PDF
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磷含量及土壤无机磷分级特征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洢杋 杨峻晖 +6 位作者 刘家齐 陆慧飞 葛茜盈 王盈涵 林正艺 宋柏君 段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 【目的】比较漓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的磷含量及土壤磷含量和无机磷分级特征,为深入认识喀斯特森林磷循环过程,促进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桂林漓江流域选取典型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样地,采集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测定各组分磷含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总磷、速效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以及土壤p H、含水率、碳氮含量等理化性质,分析植物磷与土壤磷各组分的相关性,明确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磷养分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含量及碳氮比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P<0.05,下同);喀斯特森林植物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0.03%和0.04%)也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0.05%和0.11%);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为231.0 mg/kg,速效磷含量为2.2 mg/kg,均显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含量609.0 mg/kg,速效磷含量9.3 mg/kg);2种森林类型土壤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钙结合态磷(Ca-P)均存在显著差异,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Fe-P为主,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为主;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磷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和铝结合态磷(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Fe-P、O-P和Ca-P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凋落物磷含量与土壤总磷、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Fe-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漓江流域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及无机磷分级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植被对土壤磷素获取和吸收,从而影响植物叶片、根系和凋落物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森林 非喀斯特森林 植物含量 分级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