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被引量:394
1
作者 孟婷婷 倪健 王国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所谓的“植物功能性状”)。该文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体系,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功能性状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地理空间变异... 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所谓的“植物功能性状”)。该文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体系,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功能性状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地理空间变异(包括地形地貌、生态梯度、海拔)、营养、干扰(包括火灾、放牧、生物入侵、土地利用)等环境因素,以及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个体和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并应用于全球变化、古植被恢复和古气候定量重建、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研究中,但大尺度、多生境因子下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仍有待于加强,同时需要改进性状的测量手段;我国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还需要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 植物功能性 植物功能型 环境 生态系统功能
下载PDF
最大熵原理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2
2
作者 邢丁亮 郝占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5-302,共8页
最大熵原理(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entropy)起源于信息论和统计力学,是基于有限的已知信息对未知分布进行无偏推断的一种数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功应用,但只是近几年才被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并且还存在很多争论。我们... 最大熵原理(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entropy)起源于信息论和统计力学,是基于有限的已知信息对未知分布进行无偏推断的一种数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功应用,但只是近几年才被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并且还存在很多争论。我们从基本概念和方法出发,用掷骰子的例子阐明了最大熵原理的概念,并提出运用最大熵原理解决问题需要遵从的步骤。最大熵原理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用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平均值作为约束条件来预测群落物种相对多度的模型;(2)基于气候、海拔、植被等环境因子构建物种地理分布的生态位模型;(3)对物种多度分布、种-面积关系等宏生态学格局的推断;(4)对物种相互作用的推断;(5)对食物网度分布的研究等等。最后我们综合分析了最大熵原理在生态学应用中所存在的争议,包括相应模型的有效性、可靠性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对最大熵原理预测能力及其局限性的检验结果,强调了生态学家应用最大熵原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先验分布的选择、约束条件的设置等等。在物种相互作用、宏生态学格局等方面对最大熵原理更广泛的讨论与应用可能会给生态学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方法 贝叶斯统计 植物性 物种地理分布 宏生态学 物种相互作用 度分布 中性理论
原文传递
草原与荒漠一年生植物性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6
3
作者 闫建成 梁存柱 +3 位作者 付晓玥 王炜 王立新 贾成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6,共9页
草原与荒漠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是高度顺应气候波动、特别是降水波动的特殊类群。本试验以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4种一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5,20,70和150mm 4个有效降水梯度,分析了4种一年生植物物候及其形态等性状对降水变化... 草原与荒漠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是高度顺应气候波动、特别是降水波动的特殊类群。本试验以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4种一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5,20,70和150mm 4个有效降水梯度,分析了4种一年生植物物候及其形态等性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原与荒漠一年生植物类群生长期通常在40~90(<100)d;随降水梯度的增加,一年生植物的生长期、植物高度、叶长、生物量等均增加,5mm有效降水能基本完成生活史,70mm有效降水资源分配达到最佳化,结实量最大;一年生猪毛菜类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物候期长短的变化比一年生小禾草类小,倾向于以调整生殖生长期的长短的方式,减少结实量为代价加速种子成熟的方式响应降水量不足;一年生小禾草类能根据降水量变化及时调整各物候期长短以适应生长和繁殖;相同降水条件下小禾草类植物的生长期相对较长;在适应方式上,猪毛菜类植物表现出更强的避旱能力,而小禾草类植物则表现出相对更强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生植物 植物性 模拟降水 物候 适应策略
下载PDF
植物性状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从器官到群落 被引量:55
4
作者 何念鹏 刘聪聪 +2 位作者 张佳慧 徐丽 于贵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787-6796,共10页
植物性状(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通常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生产力优化或环境适应等密切相关的属性。近几十年来,植物性状研究在性状-生产力、性状-养分、性状间相互... 植物性状(Plant trait)或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通常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生产力优化或环境适应等密切相关的属性。近几十年来,植物性状研究在性状-生产力、性状-养分、性状间相互关系、性状-群落结构维持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由于大多数性状调查都是以植物群落内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为对象,使其在探讨群落尺度的性状-功能关系、性状数据如何用于改进或优化模型、性状数据如何与遥感连接等问题时,存在空间尺度和量纲不匹配的极大挑战。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亟需发展新的、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Community trait)概念体系、数据源和计算方法等,推动植物性状数据与快速发展的宏观生态学新技术(遥感、模型和通量观测等)相结合,既拓展了植物性状研究范畴,又可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所定义的群落性状(如叶片氮含量、磷含量、比叶面积、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等),是在充分考虑群落内所有物种的性状实测数据,再结合比叶面积、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和群落结构数据等,推导而成的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受测试方法的影响,传统的直接算术平均法或相对生物量加权平均法所获得的群落水平的植物性状(如叶片氮含量g/kg或%),虽然可以有效地探讨群落结构维持机制,由于无法实现对群落性状在量纲上向单位土地面积转换,使它很难与模型和遥感数据相匹配。基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群落性状,可在空间尺度匹配(或量纲匹配)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水平测定的植物性状数据与生态模型和遥感观测相联系,更好地探讨区域尺度下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同时,它也可更好地建立群落水平的性状-功能的定量关系(非物种水平),为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 植物功能性 群落性 功能 群落结构 生产力
下载PDF
植物表型可塑性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胡启鹏 郭志华 +1 位作者 李春燕 马履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5-142,共8页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的响应和消极的响应。可塑性不仅可以作为性状遗传,也可接受进化,但适应进化的前提条件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同时受可塑性代价和限制条件所局限,这些问题可通过先进...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的响应和消极的响应。可塑性不仅可以作为性状遗传,也可接受进化,但适应进化的前提条件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同时受可塑性代价和限制条件所局限,这些问题可通过先进的生物手段逐渐找到答案,并得到解决。其次,植物可塑性响应还受到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如光照(耐荫性)、营养、水分以及温度等,特别在全球大气变化的影响下,植物的可塑性响应能否反映这种变化值得去关注。同时,国内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大区域尺度上,更多的评价工作需要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可塑性 植物性 非生物因子
下载PDF
果树多倍体鉴定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常月梅 《山西林业科技》 2000年第1期1-5,9,共6页
系统阐述了鉴定果树多倍体的进展情况 :叶、芽、茎、果实等特征是鉴定多倍体的外部直观特征。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及其内叶绿粒数 ,花粉粒形态及大小、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分别是鉴定梢端三层分生组织的倍性标... 系统阐述了鉴定果树多倍体的进展情况 :叶、芽、茎、果实等特征是鉴定多倍体的外部直观特征。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及其内叶绿粒数 ,花粉粒形态及大小、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分别是鉴定梢端三层分生组织的倍性标志。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鉴定 果树 RAPD 植物性 梢端分生组织
下载PDF
刈割、施肥和浇水对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晓刚 朱志红 +3 位作者 周晓松 袁芙蓉 樊瑞俭 许曼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36-1147,共12页
通过在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期4年的刈割(留茬1cm、3cm及不刈割)、施肥(尿素7.5g·m–2·a–1+磷酸二铵1.8g·m–2·a–1、不施肥)和浇水(20.1kg·m–2·a–1、不浇水)控制实验,对该生态系统中... 通过在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期4年的刈割(留茬1cm、3cm及不刈割)、施肥(尿素7.5g·m–2·a–1+磷酸二铵1.8g·m–2·a–1、不施肥)和浇水(20.1kg·m–2·a–1、不浇水)控制实验,对该生态系统中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初级生产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和施肥显著影响植物性状和生产力,而浇水作用微弱。刈割对物种多样性无影响,但对不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施肥降低了物种多样性和以所有性状(除植株高度外)量化的功能多样性;浇水仅对物种丰富度有微弱影响。各功能多样性的平均值能更好地反映群落物种间的功能差异。功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或不相关,且二者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可表现为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说明三者间的关系是性状依赖的,并受生境资源状况和刈割扰动的影响。植物功能性状对群落初级生产力有更加直接的影响。在考虑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时,应更加注重对植物功能属性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放牧 生境资源 植物性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株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海拔梯度变异 被引量:41
8
作者 马维玲 石培礼 +3 位作者 李文华 何永涛 张宪洲 沈振西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3-543,共11页
通过亚高山带(3700m)、高山带(4300m)和亚冰雪带(5000m以上)3个海拔常见的双子叶草本、禾草和莎草3种功能型57种草本植物单株植物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模式来检验假设:随海拔升高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储存器官,以利... 通过亚高山带(3700m)、高山带(4300m)和亚冰雪带(5000m以上)3个海拔常见的双子叶草本、禾草和莎草3种功能型57种草本植物单株植物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模式来检验假设:随海拔升高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特别是地下储存器官,以利于萌发再生和抵御高寒环境胁迫.结果基本验证了这一假设,但不同器官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亚高山带植物分配给储存器官的生物量比例((7±2)%)显著低于高山带((23±6)%)和亚冰雪带((21±6)%),而分配给叶的生物量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化不大.从亚高山带到亚冰雪带,茎、花的生物量分别下降45%和41%,细根的生物量却升高86%和102%.随着海拔的升高,双子叶草本、禾草比叶面积、单株叶面积均减小,莎草则呈现相反趋势,3种功能型植物叶面积比、叶根比随海拔升高降低而细根生物量增加.高山植物生物量分配随海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上繁殖器官的降低和地下细根增加,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比较稳定,表明高山植物通过稳定光合器官的投入和增加细根的吸收表面积,以补偿高山低温和养分限制环境下的碳供给和养分吸收.与双子叶草本和禾草相比,莎草类植物在高海拔地区,叶、根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模式对其获取资源更加有利,细根生物量在高山带显著升高是对莎草菌根形成能力弱的一种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胁迫 生物量分配 地上/地下比值 植物性 细根
原文传递
植物水分调节对策:等水与非等水行为 被引量:34
9
作者 罗丹丹 王传宽 金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0-1032,共13页
水分是植物存活、生长和分布过程中的必需资源,阐明植物对干旱的应对和调节机制,是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命题。植物对不同气候与土壤水分条件的长期适应会形成由一整套相关联的性状组成的水分调节策略,其中等水和... 水分是植物存活、生长和分布过程中的必需资源,阐明植物对干旱的应对和调节机制,是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命题。植物对不同气候与土壤水分条件的长期适应会形成由一整套相关联的性状组成的水分调节策略,其中等水和非等水调节行为是两种典型的水分调节对策。区分并阐明植物的水分调节对策及其机制,不但在干旱地区植物育种、植被修复等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可为构建更精确的植被动态模型和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分布提供科学基础。该文首先阐述了等水和非等水调节行为的定义及3种定量分类方法:(1)基于气孔导度与叶水势的关系;(2)基于气孔导度与水汽压亏缺的关系;(3)基于黎明前叶水势与中午叶水势的关系。之后,从水力和碳经济性状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种水分调节对策植物的种间差异。综合分析植物水分调节机制发现,水力信号与化学信号的相互作用是植物水分调节行为的主控因素。最后提出3个亟待开展研究的问题:(1)针对不同地区开展植物水分关系相关性状的测定,寻求可靠且普适的植物水分调节对策分类方法。(2)探索植物水分调节对策与水力、形态、结构、功能等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改进植被动态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3)加深理解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水分调节过程,揭示植物对环境胁迫(尤其是干旱)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木质部栓塞 气候变化 气孔调节 水力失衡 植物性
原文传递
菟丝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29
10
作者 阎超 胡歌红 买尔旦.马合木提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5年第9期683-684,共2页
关键词 菟丝子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中药材 植物性
下载PDF
植物叶片形态的生态功能、地理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李耀琪 王志恒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4-1172,共19页
叶片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水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形态多变。叶片形态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反映植物的资源获取策略。该文以叶片大小、叶形、叶缘特征(有无叶齿)和叶型(单、复叶)等形态性状为例,总结了当前叶片形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 叶片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水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形态多变。叶片形态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反映植物的资源获取策略。该文以叶片大小、叶形、叶缘特征(有无叶齿)和叶型(单、复叶)等形态性状为例,总结了当前叶片形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叶形态性状的生态功能,综述叶片形态的地理分布,探讨叶片形态性状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局域尺度的特定类群,关注叶大小、叶缘具齿性以及叶型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成因,发现叶片的形态发育受基因调控,叶形态性状与其他性状相互权衡,其空间变异受气温和降水量共同驱动。以叶大小为代表的叶片形态性状影响水分和养分循环,能够反映气候变化下的群落响应,也可用于预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今后应结合新方法获得覆盖度高且区域无偏的数据,探索叶形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适应性进化,研究叶形态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尺度推绎。该文有助于从叶片的角度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性状为桥梁将个体适合度、群落动态与生态系统功能联系起来,能够加深对植物群落生态学和功能生物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 叶大小 叶形 叶型 功能 环境
原文传递
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26
12
作者 宋彦涛 王平 周道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53-2059,共7页
以性状为基础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在预测生态系统功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进行综述。依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组成,功能多样性指数分为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离散度指数。介绍了这3... 以性状为基础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在预测生态系统功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进行综述。依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组成,功能多样性指数分为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离散度指数。介绍了这3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更好、更准确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离散度 功能丰富度 功能均匀度 植物性 植物群落
原文传递
植物从个体到群落水平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银山 张世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植物对放牧响应的研究是放牧生态系统中深入探讨家畜-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重要部分。了解放牧干扰下物种特征、动态及群落物种组成可为放牧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 植物对放牧响应的研究是放牧生态系统中深入探讨家畜-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阐明放牧草地退化机理的重要部分。了解放牧干扰下物种特征、动态及群落物种组成可为放牧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放牧研究的现状,对放牧影响下植物的补偿及补偿机制、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及群落结构变化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对不同群落中超补偿发生的机制、植物对放牧反应模式的研究、放牧对植物个体和群落结构的持久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响应 补偿生长 植物性 形态可塑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草甸和沼泽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21
14
作者 吕亭亭 王平 +5 位作者 燕红 张稳 廖桂项 姜海波 邹畅林 盛连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5-416,共12页
功能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研究结果支持质量比假说和多样性假说,但对于这两种假说的适用条件尚有争议。通过对吉林省西部草甸和沼泽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2个物种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eaver指数)、7种植物性状的两类功能多样... 功能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研究结果支持质量比假说和多样性假说,但对于这两种假说的适用条件尚有争议。通过对吉林省西部草甸和沼泽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2个物种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eaver指数)、7种植物性状的两类功能多样性指标(群落权重均值和Rao二次熵),以及土壤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测量,研究了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比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更为密切;2)功能群落权重均值解释生产力变异的能力好于Rao二次熵,即优势物种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更大;3)水淹条件影响着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以群落权重均值为基础的质量比假说适于解释草甸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而以Rao二次熵为基础的多样性假说适于解释有强烈环境筛(水淹)的沼泽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质量比假说 群落权重均值 多样性假说 植物性 Rao二次熵
原文传递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韦彦余 赵民安 王晓军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3-771,共9页
概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机制及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并着重对无性系变异的筛选方法和用组 织培养中出现的变异进行植物性状改良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植物性 无性系变异 改良 植物体细胞 组织培养 筛选方法 应用
下载PDF
群落/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展望 被引量:21
16
作者 韩涛涛 唐玄 +3 位作者 任海 王俊 刘楠 郭勤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86-3295,共10页
功能多样性是指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性状值和范围,是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将植物个体尺度与群落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相关生态学问题联系起来。虽已发展出多种功能多样性定量化研究方法,但不同方法结... 功能多样性是指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性状值和范围,是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将植物个体尺度与群落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相关生态学问题联系起来。虽已发展出多种功能多样性定量化研究方法,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多研究间的比较研究。比较探讨各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有利于拓展功能多样性内涵,也有助于功能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回顾了当前10种功能多样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取合适功能多样性方法的关键在于,应考虑选取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哪些物种、哪些功能性状、选取的功能性状数目、以及如何对功能性状权重等。对比发现,功能分散性指数和Rao二次熵系数的研究方法在众多方法中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标准化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在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利用功能多样性指数预测群落/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当前仍多侧重于理论研究,野外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是功能生态学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植物性 生态系统过程 生态系统功能 功能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景雪 孙毅 +3 位作者 徐培林 仪治本 杜建中 孙丹琼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是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功能及表达规律的科学。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将助于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和对植物性状的定性改造和利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 功能基因组学 研究进展 表达规律 植物性
下载PDF
饲用苎麻种质资源植物学与品质性状鉴定 被引量:20
18
作者 康万利 揭雨成 +2 位作者 邢虎成 雷海飞 佘玮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78,共5页
对湖南农业大学苎麻(Boehmeria nivea)资源圃内120份饲用苎麻株高、叶尖、雌蕊色、叶形、叶色、叶缘锯齿、托叶等的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并在其中选定20份生物产量较高的苎麻品种进行营养品种测定,对植物学和品质性状进行归类和分析。结... 对湖南农业大学苎麻(Boehmeria nivea)资源圃内120份饲用苎麻株高、叶尖、雌蕊色、叶形、叶色、叶缘锯齿、托叶等的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并在其中选定20份生物产量较高的苎麻品种进行营养品种测定,对植物学和品质性状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苎麻资源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按不同性状分类为,株高4类、叶尖4类、雌蕊色6类、叶形3类、叶色4类、叶缘锯齿4类、托叶4类。苎麻叶片的粗蛋白含量普遍较高,绝大多数品种的叶粗蛋白含量在19%以上,最高的达到了23.69%,且大部分品种纤维素含量在20%左右,适宜做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苎麻 营养品质 植物性
下载PDF
Predicting plant traits and functional types response to grazing in an alpine shrub meadow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5
19
作者 ZHU ZhiHong WANG XiaoAn +2 位作者 LI YingNian WANG Gang GUO 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837-851,共15页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sily measured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that consistently predict grazing response would be a major advance.The responses to grazing of individual traits and PFTs were analyzed along a graz...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sily measured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that consistently predict grazing response would be a major advance.The responses to grazing of individual traits and PFTs were analyzed along a grazing gradient in an alpine shrub meadow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Three response types were identified;grazing increaser (GI),grazing decreaser (GD),and neutral (NE) for both traits and PFTs.Seven traits were measured:plant height,economic group,cotyledon type,plant inclination,growth form,life cycle,and vegetative structure.The first five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razing.Ordinal regressions for grazing response of the seven traits showed that the best single predictors of response were growth form (including the attributes "Scattered","Bunched" or "Closely Bunched"),and plant inclination ("Rosette","Prostrate",or "Erect"),followed by economic group ("Shrub","Grass","Sedge","Legume","Forb",or "Harmful") and plant height ("Tall","Medium",or "Small").Within the four optimal traits,the summed dominance ratio (SDR) of small plants,forbs,rosette and bunched plants,invariably increased,while that of tall plants,shrubs,grasses,and erect plants decreased,when grazing pressure was enhanced.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identified eleven explanatory PFTs based on 195 defined PFTs,by combining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four optimal traits.Among explanatory PFTs,the most valuable in predicting the community response to grazing were Tall×Shrub×Erect×Scattered and Small×Forb×Rosette,as these have the closest connections with grazing disturbance and include fewer species.Species richness,diversity,and community evenness,did not differ among grazing treatments because turnover occurred in component species and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s along the grazing gradient.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 minimum set of PFTs resulting from optimal individual traits can provide consistent prediction of community responses to grazing in this region.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indicator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shrub meadow grazing response optimal trait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Freshwater Wetland of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4
20
作者 MAO Rong ZHANG Xinhou SONG Chang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674-681,共8页
To clarify the response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nitrogen(N) enrich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whole-plant traits(plant height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leaf morphological(specific leaf area(SLA) and leaf dry mass... To clarify the response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nitrogen(N) enrich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whole-plant traits(plant height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leaf morphological(specific leaf area(SLA) and leaf dry mass content(LDMC)) and chemical traits(leaf N concentration(LNC) and leaf phosphorus(P) concentration(LPC)) of Deyeuxia angustifolia and Glyceria spiculosa following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of N addition at four rates(0 g N/(m2·yr), 6 g N/(m2·yr), 12 g N/(m2·yr) and 24 g N/(m2·yr)) in a freshwater marsh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both D. angustifolia and G. spiculosa, N addi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plant height, leaf, stem and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but did not cause changes in SLA and LDMC. Moreover, increased N availability caused an increase in LNC, and did not affect LPC. Thus, N addition decreased leaf C∶N ratio, but caused an increase in leaf N∶P ratio, and did not affect leaf C∶P ratio.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mid-term, elevated N loading does not alter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but causes substantial changes in whole-plant traits and leaf chemical traits in temperate freshwater wetlands. These may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N enrichment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us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in freshwater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addition Deyeuxia angustifolia Glyceria spiculosa leaf chemical traits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whole-planttraits Sanjiang Pla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