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非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弱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移植肾存活情况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丽 刘伟 李代红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术前非供者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弱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移植肾存活情况。方法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肾移植受者57例,依据肾移植术前HLA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LA抗体弱阳性组26例、... 目的观察术前非供者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弱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移植肾存活情况。方法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肾移植受者57例,依据肾移植术前HLA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LA抗体弱阳性组26例、HLA抗体阴性组31例。观察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以术后1周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率表示。对术后怀疑发生排斥反应的受者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和病理诊断,测算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随访满5年,观察并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结果移植术后1周,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DGF率为34.62%(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DGF率为9.68%(3/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6.92%(7/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45%(2/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73.08%(1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87.1%(27/31),两组相比,P>0.05。结论与HLA抗体阴性受者相比,术前非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弱阳性受者肾移植术后1周DGF率升高,但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5年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术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移植排斥反应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 被引量:26
2
作者 石炳毅 +1 位作者 陈莉萍 李宁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1-525,共5页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DGF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治疗、预后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肾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急性肾损伤(AKI)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血清肌酐(Scr)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评估方法及改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薛武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正逐渐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器官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肾术后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提高术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正逐渐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器官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肾术后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提高术前评估水平、改善供肾质量、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的两种常用评估方法——术前供肾活组织检查和机械灌注,及改善供肾质量的方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述评,介绍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肾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活组织检查 机械灌注 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机械灌注应用在肾移植中的效果评价(附36例报道) 被引量:13
4
作者 晏强 韦晓莲 +7 位作者 李飞 杨明 陈怀周 谢申平 郭骏军 刘平 史锋 眭维国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灌注法保存供肾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10月,解放军第181医院肾脏科采用机械灌注保存供肾共36例。采用LKT-100型Lifeport器官灌注运输器及其配套专用的相关软件进行机械灌注保存、运输、灌注供肾。分析患者术后一般... 目的探讨机械灌注法保存供肾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10月,解放军第181医院肾脏科采用机械灌注保存供肾共36例。采用LKT-100型Lifeport器官灌注运输器及其配套专用的相关软件进行机械灌注保存、运输、灌注供肾。分析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机械灌注过程中阻力系数和流速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关系。结果36例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肾丢失。其中30例(83%)未发生DGF,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6例出现DGF,经治疗术后3~18d逐渐恢复正常。36例供肾进行机械灌注1h,阻力系数≤0.3mmHg/(ml·min)28例,受者术后均未发生DGF;阻力系数〉0.3mmHg/(ml·min)8例,其中6例受者术后发生DGF。8例流速〉100ml/min,受者均未发生DGF;21例流速60~100ml/min,其中有1例受者发生DGF;7例流速〈60ml/min,其中5例发生DGF。结论机械灌注法保存供肾能改善供肾质量,降低移植受者的DGF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灌注 肾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阻力系数 流速
下载PDF
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术的早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大治 蒋文涛 +2 位作者 陈池义 于杨 仇佳丽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8-703,736,共7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供、受者各47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ANLTU)脂肪变性供肝分级,将接受相... 目的探讨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供、受者各47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ANLTU)脂肪变性供肝分级,将接受相应供肝的受者分为S0组(无脂肪变性,308例)、S1组(轻度脂肪变性,97例)、S2组(中度脂肪变性,52例)、S3组(重度脂肪变性,18例)4组。比较各组受者术后早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可能导致受者发生DGF的供者因素、受者因素、手术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S2组及S3组术后DGF的发生率高于S1组及S0组(均为P<0.05),S3组术后DGF发生率高于S2组(P<0.05);各组受者的术后早期病死率,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PNF)、术后出血、感染、胆道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供者供肝脂肪变性程度较严重、冷缺血时间长和受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高、存在肿瘤是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供者供肝中重度脂肪变性、冷缺血时间>8 h及受者MELD评分>30分是术后早期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易发生DGF,但不影响受者术后早期生存率。对于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的选用应结合供者冷缺血时间及受者术前MELD评分等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脂肪变性供肝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冷缺血 原发性无功能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下载PDF
传统尸体供肾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乔良伟 曲青山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DCD供肾组(DCD组,22例)和传...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DCD供肾组(DCD组,22例)和传统尸体供肾组(传统组,4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4、28 d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DCD组术后7、14 d的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为P<0.01);DCD组术后28 d的Scr水平亦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DCD组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感染、移植肾切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DCD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不如传统尸体供肾,且围手术期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肾移植 血尿素氮 血清肌酐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急性排斥反应
下载PDF
应用LifePort器官转运器改善肾移植效果的大宗临床研究(附573例报告) 被引量:9
7
作者 潘晓鸣 薛武军 +8 位作者 田普训 丁小明 项和立 冯新顺 燕航 侯军 田晓辉 李杨 丁晨光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0-435,477,共7页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将309例DCD供者的左右两侧肾脏随机分为LifePort(DCD-LP)组(309例)和DCD冷藏组(309例);132例ECD供者的双侧供肾全部采用LifePort保存并转运,设为ECD-LP组(264例)。分别观察3组受者术后总体情况、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肾移植术前零点穿刺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肾移植术后有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受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参数。结果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受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D冷藏组、DCD-LP组、ECD-LP组围手术期的人存活率均为100%,肾存活率分别为99.7%、100%、9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的DGF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的术后早期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采用LifePort灌注能明显减轻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发生DGF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发生DGF者,而供肾LifePort灌注流量则明显低于未发生DGF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和ECD供肾质量,降低术后DGF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可在离体肾脏维护及评估中对术后恢复情况作出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扩大标准供者(ECD) LifePort 器官保存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阻力指数 灌注流量
下载PDF
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高伟东 杨龙龙 尹清臣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又是引起边缘供肝IRI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及解决边缘供肝IRI的难题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活性氧簇(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贯穿IRI整个过程,本文就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IRI中的作用及以ROS为靶点的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供肝 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氧化应激反应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活性氧簇(ROS) 体外膜肺氧合(ECMO)
下载PDF
2022年中国肾移植研究年度盘点 被引量:7
9
作者 魏健超 何凯鸣 孙启全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2,共7页
肾移植作为成熟的器官移植手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优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目前肾移植术后依然面临排斥反应、感染、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肾纤维化等诸多挑战,严重影响肾移植的疗效。伴随转化医学、再生医学、生物材料... 肾移植作为成熟的器官移植手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优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目前肾移植术后依然面临排斥反应、感染、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肾纤维化等诸多挑战,严重影响肾移植的疗效。伴随转化医学、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我国研究团队不断努力,为解决各种肾移植临床相关问题发表了许多亮眼研究。本文就2022年度肾移植基础与临床相关的前沿以及移植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进行综述,关注中国团队2022年在移植领域取得的成果,以本土化的视角为解决为肾移植的重大临床问题提供思路,促进我国肾移植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排斥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感染 炎症反应 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纤维化
下载PDF
器官移植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伟旺 王晓 李传昶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2,共8页
肺炎克雷伯菌(KP)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感染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控制KP感染的有效药物,但随着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出现... 肺炎克雷伯菌(KP)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其感染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控制KP感染的有效药物,但随着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出现并逐年增长。器官移植受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抑制,是CRKP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耐药菌感染,往往难以控制,导致移植器官存活率降低,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器官移植中CRKP感染的现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重症监护室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噬菌体
下载PD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扩展标准供体肾移植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阮东丽 张更 +5 位作者 刘克普 李智斌 高龙 郑文峰 王会龙 袁建林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比较扩展标准供体(ECD)及标准供体(SCD)肾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的85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供体类型,将相应受体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4例)。比较两组受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 目的比较扩展标准供体(ECD)及标准供体(SCD)肾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的85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供体类型,将相应受体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4例)。比较两组受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清肌酐(Scr)水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ECD组和SCD组术后1个月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术后60、90 d的Scr水平分别为(189±97)、(175±69)μmol/L,明显高于SCD组的(142±49)、(135±41)μmol/L(P=0.005,0.002)。ECD组和SCD组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6%和15%,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23%和1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和6%,其他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和SCD组人存活率分别为97%和94%,ECD组和SCD组肾存活率分别为84%和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SCD相比,ECD肾移植亦可获得相当的早期临床效果。在目前供肾来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ECD的使用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标准供体(ECD) 标准供体(SCD)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肾移植 血清肌酐(Scr) 急性排斥反应(AR)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肺部感染
下载PDF
肾损伤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峰 浦金贤 +4 位作者 黄玉华 席启林 潘浩 赵晓俊 胡林昆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NGAL、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血清肌酐(Scr)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价值。方法收集159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42例)...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NGAL、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血清肌酐(Scr)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价值。方法收集159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42例)和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117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受者的血NGAL、尿NGAL、Cys-C及Scr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指标对DGF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159例肾移植受者中,42例发生DGF,发生率为26.4%。两组供者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GF组血NGAL在术后2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0.05);DGF组Cys-C、Scr、尿NGAL在术后3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0.001)。血NGAL、尿NGAL、Cys-C和Scr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Cys-C预测价值最高,截取值为4.73 mg/L,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12,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结论Cys-C早期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价值高于血NGAL、尿NGAL及S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肾小管坏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损伤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血清胱抑素C(Cys-C) 血清肌酐(Scr)
下载PDF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东瑞 王金泉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60-464,共5页
关键词 器官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功能延迟恢复 植物 急性肾功能不全 移植肾功能 活体供肾 常见并发症 术后早期 临床表现 血清肌酐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术单中心初步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晓 丁振山 +5 位作者 王建峰 赵颖 张天宇 曹传振 邓益森 周晓峰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KT组无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RAKT组手术时间长于OKT组(P=0.01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及出院时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T组1例受者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KT术后恢复与OKT相当,对于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而言,RAK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尝试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 开放肾移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亲属活体器官捐献 血清肌酐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供肾包裹 腹膜外化
下载PDF
DCD供肾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馨 孙泽家 +1 位作者 蔡继飞 王玮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细胞介素-18(IL-18)、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DGF的相关性,分析各生物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预测价值。结果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为11%(7/64)。DGF组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高于IGF组(P=0.009),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呈正相关(r=0.43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升高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为P<0.05),当联合检测NGAL和KIM-1时,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CI)0.850~1.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4(P<0.05)。结论DCD供肾SCS灌注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肾移植 静态冷保存(SCS)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 白细胞介素-18(IL-18) 肾损伤分子-1(KIM-1)
下载PD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免疫抑制剂选择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异群 朱玉娴 朱同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0-244,共5页
公民死亡器官捐献正在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虽然有研究表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肾移植的长期预后和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肾移植的长期预后相近,但相比DBD移... 公民死亡器官捐献正在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虽然有研究表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肾移植的长期预后和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肾移植的长期预后相近,但相比DBD移植,DCD来源肾移植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发生率增加。目前临床广泛应用诱导治疗应对DGF。维持治疗通常是给予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延迟给药或减量方案,同时加强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类药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DGF的状态下,MPA类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ration-time curve,AUC)受到抑制,因此,在合并DGF的DCD肾移植受者中,MPA类药物的剂量更难以把握,需要加强MPA类药物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肾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与巴利昔单抗在DCD肾移植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凯临 朱兰 +2 位作者 付程 林正斌 陈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巴利昔单抗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的来自62例DCD供者的124例肾...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巴利昔单抗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的来自62例DCD供者的124例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筛选出来自同一供者的2例受者配对分为ATG组(n=62)和巴利昔单抗组(n=62),比较分析两组间移植疗效。结果ATG组发生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DGF)11例(17.7%),显著低于巴利昔单抗组(21例,33.9%,P=0.040);且ATG组DGF的恢复时间较巴利昔单抗组显著缩短[(14.92±6.23)d比(20.26±7.89)d,P=0.048]。以供者〉50周岁或具有高血压病史或冷缺血时间〉24 h筛选出DGF高危受者,则两组高危患者中DGF发生率差异更加明显(ATG组:5/18,巴利昔单抗组:10/15,P=0.025)。两组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慢性移植物失功能和1年移植物存活率及1年移植受者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发生感染、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巴利昔单抗相比,ATG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DCD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和缩短DGF持续时间,尤其对降低高危受者的DGF发生率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巴利昔单抗
原文传递
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睿 丁利民 +1 位作者 杨华 李新长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227例)。总结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受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62例肾移植受者中,35例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13.4%。发生中位时间181(126,315)d,发生率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最高,6个月至2年逐渐降低,2年后有所回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史、急性排斥反应(AR)、捐献类型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TG治疗史、发生AR、发生DGF以及捐献类型为DBCD的受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无ATG治疗史、无发生AR、无发生DGF及其他捐献类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均为P<0.05)。结论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此类受者的术后监测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BKVAN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BK病毒 BK病毒尿症 BK病毒血症 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 急性排斥反应(AR)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董昆 苏瑞玲 +2 位作者 陈军泽 陈冠妙 董淳强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患者肾活组织检查显示多数肾小管管...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患者肾活组织检查显示多数肾小管管腔内可见盐类结晶沉积,偏振光阳性。经过别嘌醇、血液透析和抗结晶等治疗移植物功能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可能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或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 肾移植 2 8-二羟基腺嘌呤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植物功能障碍 基因检测 血液透析 别嘌醇
下载PDF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对肝移植患者供肝质量及术后EAD发生的评估价值
20
作者 杨山 褚夫娟 +3 位作者 张迪 吴晓冬 杨子祯 王建红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对肝移植患者供肝质量及术后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功能障碍(EAD)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我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58例,根据受者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对肝移植患者供肝质量及术后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功能障碍(EAD)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我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58例,根据受者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将其分为EAD组和非EAD组。收集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相应供肝常规超声检查及RTE测量结果、肝移植术前术后受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结果、术前MELD评分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比较有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因素的判断效能。结果EAD组受者的供肝肝纤维化指数(LF Index)、术前MELD评分显著性高于非EAD组(t=4.822、2.90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供者肝脏LF Index>1.645是受者肝移植术后EAD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供肝LF Index预测受者术后EAD发生的AUC为0.840,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73.2%,截断值为1.645。结论供肝肝移植术前LF Index高是受者肝移植术后发生EAD的危险因素,术前通过RTE测量供肝LF Index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及受者EAD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弹性成像技术 肝硬化 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LOGISTIC模型 危险因素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