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牛晓君 《四川环境》 2005年第5期45-47,共3页
通过介绍人工湿地的主要植物体系,并对植物体系进行了环境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的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面源污染 人工湿地 植物体系
下载PDF
铜矿尾矿库土壤—海洲香薷(Elsholtzia harchowensi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龙健 黄昌勇 +1 位作者 滕应 姚槐应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对浙江哩铺铜矿尾矿库土壤—海洲香薷 (Elsholtziaharchowensi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海洲香薷植物中的元素含量表现为Cu >Zn >Pb >Cd ,Cu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其次为Zn。与对照土壤相比 ,矿区... 对浙江哩铺铜矿尾矿库土壤—海洲香薷 (Elsholtziaharchowensi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海洲香薷植物中的元素含量表现为Cu >Zn >Pb >Cd ,Cu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其次为Zn。与对照土壤相比 ,矿区土壤的微生物基础呼吸作用增强 ,但微生物生物量却显著降低 ,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Cmic/Corg、qCO2 值明显升高。Biolog结果显示 ,矿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显著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尾矿库 土壤 海洲香薷 Elsholtzia-harchowensis 植物体系 微生物特征 重金属
下载PDF
花坪自然保护区鹅掌楸样地调查初报
3
作者 刘宏 《广西林业》 2010年第3期40-41,共2页
2009年,花坪自然保护区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发现了大片野生鹅掌楸。这一发现,丰富了保护区珍稀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对研究保护区内植物体系的演替及森林小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好该珍稀物种,花坪保护区科研... 2009年,花坪自然保护区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发现了大片野生鹅掌楸。这一发现,丰富了保护区珍稀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对研究保护区内植物体系的演替及森林小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好该珍稀物种,花坪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年底前到鹅掌楸分布区设立了监测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坪自然保护区 鹅掌楸 调查初报 样地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珍稀植物资源 森林小气候 植物体系
下载PDF
动植物体系中锌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初步应用
4
作者 尚玉婷 《分析仪器》 CAS 2016年第B11期20-23,共4页
以2-羟基苯并噁唑为母体结构,在3’和5’端引入吸电子基团,合成苯并噁唑类锌离子荧光探针,其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并用光谱法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该探针对Zn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与Zn2+作用后,颜色由淡蓝色变... 以2-羟基苯并噁唑为母体结构,在3’和5’端引入吸电子基团,合成苯并噁唑类锌离子荧光探针,其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并用光谱法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该探针对Zn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与Zn2+作用后,颜色由淡蓝色变成亮蓝色,发射波长由471nm移至451nm处,荧光强度随着Zn2+加入不断增强,在1~10μM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荧光响应,最低检测线达78nM。此外,该探针应用于HepG2活细胞中,能跨过细胞膜实现对Zn2+的检测。应用于植物体系中,可实现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及对Zn2+的检测,具有应用到生物领域,从而实现快速检测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羟基苯并噁唑 锌离子荧光探针 植物体系 荧光成像
下载PDF
土壤-植物体系中硒与重金属镉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潘丽萍 刘永贤 +11 位作者 黄雁飞 农梦玲 兰秀 鹿士杨 陈锦平 赵于莹 梁潘霞 熊柳梅 江泽普 邢颖 廖青 黄太庆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5期480-485,共6页
硒是人体重要的功能元素之一,近年来通过食物补硒成为研究热潮,富硒食品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阐述了土壤中的硒与镉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硒与镉在植物体内的互作效应及其机理研究现状,以期为今... 硒是人体重要的功能元素之一,近年来通过食物补硒成为研究热潮,富硒食品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阐述了土壤中的硒与镉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硒与镉在植物体内的互作效应及其机理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更深入开展硒与镉交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农作物富硒阻隔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体系 互作作用
下载PDF
Interaction of Pb and Cd in Soil Water Plant System and Its Mechanism: II. Pb Cd Interaction in Rhizosphere *1 被引量:17
6
作者 CHENHUAIMAN LINQ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7-244,共8页
The interaction of Pb Cd can be observed not only in the uptake process of elements by plants and i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but also in rhizosphere. The changes in extractable Cd and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 The interaction of Pb Cd can be observed not only in the uptake process of elements by plants and i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but also in rhizosphere. The changes in extractable Cd and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rice plants, root exudates from wheat and wheat plant and their complexing capacity with Pb and Cd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Pb and Cd treat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extractable Cd in the rhizosphere of rice in red soil was markedly increased by Pb Cd interaction. It increased by 56% in the treatment with Pb and Cd added against that in the treatment with only Cd added in soil.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both composition and amount of root exudate from wheat and rice were found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Pb and Cd might be complexed by root exudat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free Pb and Cd in the solution were increased markedly by adding root exudate from wheat and decreased by that from rice due to Pb Cd interac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b and Cd in roots were affected by Pb Cd interaction, which accelerated transport of Pb into internal tissue and retarded accumulation of Cd in external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INTERACTION PB red soil rhizosphere of rice and wheat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示踪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妙月 尹威 +3 位作者 王毅 杨文俊 汤叶涛 仇荣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5-1227,共13页
随着以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为代表的高精度质谱分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重金属稳定同位素成为了示踪土壤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地球化学循环的有效工具,在识别污染来源、解析关键过... 随着以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为代表的高精度质谱分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重金属稳定同位素成为了示踪土壤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地球化学循环的有效工具,在识别污染来源、解析关键过程、跟踪环境行为等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从同位素基本概念出发,系统介绍了利用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归趋、土壤-植物体系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金属纳米颗粒的环境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了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络合反应、生物作用等影响重金属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相关机制,最后针对当前应用和研究现状,提出了拓展稳定同位素示踪重金属环境行为的潜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及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稳定同位素 环境过程 土壤-植物体系 金属纳米颗粒 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闽江口湿地土壤--植物体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封磊 洪伟 +1 位作者 吴承祯 宋萍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对闽江口湿地5类典型群落土壤植物体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类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土壤亚层,沿土壤剖面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其它群落相比,秋茄群落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5类湿地植物各部份... 对闽江口湿地5类典型群落土壤植物体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类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土壤亚层,沿土壤剖面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其它群落相比,秋茄群落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5类湿地植物各部份的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根、枝及叶中的含量最高值分别为香蒲根系、秋茄枝干及香蒲叶片;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芦苇群落土壤有机碳仅与全氮含量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短叶茳芏群落土壤有机碳仅与全磷含量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其它群落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均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有机碳 土壤植物体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
9
作者 孙境蔚 赵洁妮 +1 位作者 张云峰 侯雅涵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福建省泉州市4个绿地公园的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Cr、Mn、Ni、Cu、Zn、Pb)的总量、赋存形态含量和植物样品(兰花草、龙船花、鬼针草、肾蕨)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特...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福建省泉州市4个绿地公园的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Cr、Mn、Ni、Cu、Zn、Pb)的总量、赋存形态含量和植物样品(兰花草、龙船花、鬼针草、肾蕨)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特征和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中Mn、Ni、Cu、Zn、Pb平均含量均大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Mn、Zn、Pb、Cr以有效态为主,生物可利用性高,Ni、Cu以残渣态为主,但不能忽略其他形态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结果表明,Zn、Pb和Mn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强;(3)不同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富集迁移能力,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能力并非呈现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形态 绿地公园 土壤-植物体系 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植物影响污水处理系统重金属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研究
10
作者 杨晶涵 余凯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165,共11页
重金属离子对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影响污水处理效能.如何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重金属耐受性是研究难点.本研究以植物耦合活性污泥系统的立体生物生态技术(处理规模25000 m^(3)·d^(-1),2015年后一直24 h稳定运行)... 重金属离子对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影响污水处理效能.如何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重金属耐受性是研究难点.本研究以植物耦合活性污泥系统的立体生物生态技术(处理规模25000 m^(3)·d^(-1),2015年后一直24 h稳定运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污水-植物体系中13种重金属离子(砷、镉、钴、铬、铜、铁、汞、锰、镍、铅、锑、锶和锌)、9种重金属抗性基因(MRGs)和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intI1和tnpA6)的分布特征,探究植物影响污水处理系统重金属耐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该厂进水和出水中总的重金属离子浓度分别为(347.4±9.0)和(148.4±1.9)μg·L^(-1),平均去除率为57.3%,降低了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胁迫压力.通过区分污水中颗粒态(PA)和浮游态(FL)微生物,发现FL态MRGs的种类和相对丰度要高于PA态.而4种植物根际中MRGs的检出数量和相对丰度均较污水低.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影响污水中MRGs丰度变化的因素排序为: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形态>可移动遗传元件>重金属离子.总之,引入植物可以改变污水处理系统中PA和FL态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通过根系分泌物以及与根际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等途径,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重金属耐受性.本研究可为污水处理系统通过生态方法应对重金属胁迫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重金属抗性基因 活性污泥-植物体系 根际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类固醇雌激素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其毒理效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兴财 张丰松 +5 位作者 李艳霞 姜晓满 张雪莲 胡柏杨 童心 徐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25-2535,共11页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al estrogens, SEs)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其进入生物体后可模拟细胞内源性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关于SEs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粪便、...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al estrogens, SEs)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其进入生物体后可模拟细胞内源性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关于SEs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粪便、土壤、水体等介质中的检出及环境行为,以及SEs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迁移和转化,其累积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相较而言,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累积报道较少,但是对于掌握农田系统中SEs迁移转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吸收累积和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概述了植物吸收代谢SEs的影响因素以及SEs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毒理效应。目前针对SEs的植物体吸收大多数仍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对于其在土壤-植物多相态体系中迁移转化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除室内模拟实验外,对实际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更具价值,特别是SEs土壤-土壤水-植物多相态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2)应结合SEs的来源,探究畜禽粪便、城市污泥及污水等不同源SEs对植物吸收、累积污染物的影响及污染风险;(3)加强对农作物体内SEs残留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SEs农作物检出及人体摄入的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雌激素 土壤-植物体系 迁移转化 生长发育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有机配体EDTA对黑麦草吸收利用稀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宁 王晓蓉 戴乐美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92-97,共6页
研究有机配体EDTA对稀土在黑麦草植株中的富集和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浓度EDTA可促进稀土在植株中的富集 ,高浓度时抑制 .且稀土主要累积在黑麦草的根部 ,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影响较小。
关键词 有机配体 EDTA 吸收利用 稀土元素 黑麦草 积累 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体系 环境污染
下载PDF
铅-苯并[a]芘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体系的归宿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帅 王红旗 +1 位作者 王瑞斌 张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3-730,共8页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中、低浓度铅(Pb)和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归宿规律和相互影响,以考查Pb-B[a]p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采用4因素6水平均匀设计试验方案,w(Pb)范围为0~1 120 mg·kg^-1,w(B[a]p)...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中、低浓度铅(Pb)和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归宿规律和相互影响,以考查Pb-B[a]p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采用4因素6水平均匀设计试验方案,w(Pb)范围为0~1 120 mg·kg^-1,w(B[a]p)范围为0~6.4 mg·kg^-1.结果表明,在非根际环境中,Pb的不同结合态未受到B[a]p的影响,而土壤中B[a]p的自然降解过程也未受到Pb的影响;在黑麦草根际环境中,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以及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明显降低,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含量明显升高,这与黑麦草根际分泌物和植物根际的吸收作用有关;玉米和黑麦草地上部和根部Pb含量均与土壤中Pb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B[a]p含量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玉米和黑麦草根际环境中,B[a]p的降解速率比非根际土壤有明显提高,其中黑麦草的促降解作用强于玉米;Pb对玉米和黑麦草根际土壤中B[a]p的降解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根际环境对Pb的活化作用进而增加Pb对微生物有效性有关;Pb对植物根部吸附B[a]p的过程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在根际和非根际条件下B[a]p与Pb的共存均未影响Pb的归宿,在非根际环境中Pb也未影响B[a]p的归宿,但在根际环境中Pb抑制了B[a]p在土壤中的降解及植物根部对B[a]p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苯并[A]芘 归宿 土壤-植物体系 根际
下载PDF
污灌土壤-植物体系中污染物迁移积累的研究
14
作者 尤努斯江·吐拉洪 艾尼瓦尔·买买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5期17270-17272,共3页
研究了污灌时,挥发酚、氰化物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和山桃、榆树及苹果树等植物中的迁移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污水、植物和土壤样品中含有挥发酚、氰化物和α-666、γ-666、δ-666 3种有机氯农药。各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富集程度与污... 研究了污灌时,挥发酚、氰化物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和山桃、榆树及苹果树等植物中的迁移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污水、植物和土壤样品中含有挥发酚、氰化物和α-666、γ-666、δ-666 3种有机氯农药。各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富集程度与污水中的各污染物含量相一致。在土壤中,挥发酚有一定的积累,氰化物几乎没有积累。有机氯农药在土壤表层中积累最多。在植物中,挥发酚和氰化物有一定的积累,且山桃中的富集倍数最高。有机氯农药无论是清灌还是污灌,山桃中δ-666>γ-666>α-666,榆树和苹果树中则γ-666>δ-666>α-666。除了少数情况外,无论是清灌和污灌的土壤中,还是山桃、榆树、苹果树等树木中,有机氯残留量和挥发酚、氰化物残留量基本上显示显著性差异,表明污染物存在一定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灌 土壤-植物体系 污染物 迁移 积累
下载PDF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镉的评价及迁移研究
15
作者 孙境蔚 侯雅涵 +2 位作者 黄耀裔 张云峰 钱莲文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304-311,共8页
采集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剑斗镇、感德镇及湖头镇7个茶园的21个表层及垂直剖面土壤样品和28个茶树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茶树... 采集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剑斗镇、感德镇及湖头镇7个茶园的21个表层及垂直剖面土壤样品和28个茶树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茶树样品中镉的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采用相关分析法、生物富集系数法与转移系数法对土壤-茶树体系中镉的迁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剑斗镇和湖头镇采样点所有的垂直剖面土壤中镉含量均超过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S7采样点在0~20 cm深度土壤中镉的含量为2.37 mg/kg,为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45倍.地累积指数法显示S7采样点处0~20 cm土壤的地累积指数为4.870,已达到重度污染,S7与S6采样点20~40 cm深度土壤均呈现中度污染.富集系数法结果表明,根对土壤中镉的富集能力最强,且由相关分析法可知,根中镉的来源是表层土壤,该研究为铁观音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镉污染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体系 迁移 铁观音茶园
下载PDF
HPLC-HG-AFS研究土壤-植物体系中As的形态
16
作者 李艳香 黄锐敏 +2 位作者 朱振利 刘先国 胡圣虹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58-158,共1页
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害元素之一。砷在土壤中的累积不仅影响植物、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土壤中砷污染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砷在环境和生态中的效应并不取决于它的总量而是取决于它存在... 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害元素之一。砷在土壤中的累积不仅影响植物、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土壤中砷污染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砷在环境和生态中的效应并不取决于它的总量而是取决于它存在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体系 土壤 形态 有害元素 人类健康 污染问题 自然界 食物链
下载PDF
场景塑造:保护原生态自然山水
17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B05期23-23,共1页
用地范围内有着茂密的原生态植物体系.丰富多变的自然坡地起伏.因良好的水土保持所形成的清澈见底、常年不断的自然溪流.面对用地范围内优质的自然山水环境.如何维护和保持现有自然优势.是规划任务的出发点。
关键词 自然山水 生态 保护 场景 水土保持 植物体系 自然优势 山水环境
下载PDF
楸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孟永红 李燕玲 杜克久 《河北林果研究》 200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利用茎尖作为外植体建立了楸树植株再生体系,其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及植物激素配比为:MS+6-BA0 8mg L+IBA0 1mg L;不定根最适诱导培养基及植物激素配比为1 2MS+IBA0 5mg L。
关键词 楸树 茎尖 植物再生体系
下载PDF
推进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标 魏建和 +9 位作者 王文全 马小军 冯锦东 王秋玲 赵治国 缪剑华 贾晓光 钱奇妮 朱虹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9期721-726,共6页
创新性提出构建我国药用植物园体系,有机整合现有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和种质资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其分所为技术依托,以各自的药用植物园为体系的主体园,联盟全国其它不同气候区域的有代表性的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 创新性提出构建我国药用植物园体系,有机整合现有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和种质资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其分所为技术依托,以各自的药用植物园为体系的主体园,联盟全国其它不同气候区域的有代表性的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保存和研究的药用植物园,共同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文中概述了构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必要性和建设规划等,系统地扩大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范围,提出建设我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推动我国药用植物科研产业基地和行业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农"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体系 迁地保护 资源保护和利用
下载PDF
豌豆属(Pisum)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结构鉴别与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宗绪晓 Rebecca Ford +2 位作者 Robert R Redden 关建平 王述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6,共11页
【目的】评价豌豆属(Pisum L.)2个种5个亚种下,共8个资源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豌豆属下资源群体结构及其遗传关系远近,验证传统植物学分类的可靠程度,为充分发掘、利用豌豆野生种质提供必要信息。【方法】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 【目的】评价豌豆属(Pisum L.)2个种5个亚种下,共8个资源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豌豆属下资源群体结构及其遗传关系远近,验证传统植物学分类的可靠程度,为充分发掘、利用豌豆野生种质提供必要信息。【方法】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对来自世界5大洲62个国家的豌豆属94份栽培种质(P.sativum ssp.sativum var.sativum)及其1个近缘野生种(P.fulvum),3个野生亚种(P.sativum ssp.abyssinicum、P.sativum ssp.asiaticum、P.sativum ssp.transcaucasicum)和3个野生变种(P.sativum ssp.elatius var.elatius、P.sativum ssp.elatius var.pumilio、P.sativum ssp.sativumvar.arvense)的103份野生种质进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2.2d软件估算其遗传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绘制三维空间聚类图;利用Popgene V1.32估算种质群间的Nei78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采用MEGA3.1绘制种质群间聚类图;采用Popgene V1.32估算种质群的等位位点分布等参数,利用Fstat V2.9.3.2进行种质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共扩增出104条多态性带,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95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占65.56%;PSAD270,PSAC58,PSAA18,PSAC75,PSAA175和PSAB72等SSR引物最为有效。SSR等位变异在豌豆属植物学分类单位中分布均匀,但分类单位种质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在多数情况下差异显著。豌豆属野生种P.fulvum的遗传多样性远低于栽培种P.sativum;豌豆栽培种下,P.sativum ssp.sativum var.sativum和P.sativum ssp.asiaticum的遗传多样性最高,P.sativum ssp.elatius var.elatius和P.sativum ssp.transcaucasicum次之,P.sativum ssp.elatius var.pumilio、P.sativum ssp.sativum var.arvense和P.sativumssp.abyssinicum最低。PCA分析发现,豌豆属种质资源由4个差异明显的基因库构成。"fulvum"基因库主要由野生种Pisum fulvum资源构成,"abyssinicum"基因库主要由栽培种下的P.sativum ssp.abyssinicum亚种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属(Pisum L.) SSR 遗传多样性 植物学分类体系 基因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