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 被引量:7
1
作者 沈晖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84-90,3,共8页
关键词 苏雪林先生 五四新文学 作品 女作家 五四后 新文学运动 二三十年代 沈从文 散文
原文传递
基督教文化的皈依 儒家文化的回归——评台湾作家苏雪林的小说《棘心》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剑龙 《嘉应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49-55,共7页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 2 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 ,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生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苦。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 2 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 ,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生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苦。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皈依 ,对儒家文化的“回归”。作家对女性人物刻画真实、细腻 ,语言优美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终爱 杜醒秋 婚烟 台湾文学 文学评论 苏雪林 小说 文化冲突 儒家文化
下载PDF
悖离·逃离·回归——苏雪林20年代作品论 被引量:3
3
作者 苏琼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以小说《棘心》为代表(包括散文集《绿天》和剧本《玫瑰与春》),女作家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
关键词 苏雪林 女性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旧社会中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内在的超越与困境——以《棘心》及《浮生九四——苏雪林回忆录》做主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雅文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91-96,3,共7页
关键词 苏雪林 女性知识分子 女性自传 主题分析 回忆录 女性自我 母亲 旧社会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苏雪林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宗法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关键词 苏雪林 散文集 文坛 五四 作品 畅销书 新版 特色
原文传递
苏雪林属于“闺秀派”吗?──苏雪林《棘心》重评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玲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6年第2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苏雪林 母亲 追求爱情 新女性 未婚夫 情与礼 写作动机 主人公 自传体小说
下载PDF
非常“另类”的苏雪林《日记卷》 被引量:3
7
作者 唐亦男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4期72-78,3,共8页
关键词 苏雪林 写日记 “另类” 屈赋 苏雪林先生 编辑小组 刻板文章 小品散文 自我与超我
原文传递
对一个被文学史回避的作家的研究——苏雪林研究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孝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2-96,共5页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以后30多年,对苏雪林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这里主要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雪林的研究,认为对其散文集《绿天》、长篇小说《棘心》以及文学批评的...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以后30多年,对苏雪林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这里主要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雪林的研究,认为对其散文集《绿天》、长篇小说《棘心》以及文学批评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苏雪林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绿天》 文学批评 研究述评
下载PDF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母女亲情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玲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3-89,共7页
渴望母爱与反叛父权的矛盾,虽然使得“五四”女作家难以整合出富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但并没有造成创作中母亲形象的失落,而是使得“五四”女作家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抒写“五四”女儿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上。“五四”女作家首先从女儿角... 渴望母爱与反叛父权的矛盾,虽然使得“五四”女作家难以整合出富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但并没有造成创作中母亲形象的失落,而是使得“五四”女作家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抒写“五四”女儿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上。“五四”女作家首先从女儿角度充分感受母爱的温暖,抒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且把母女之间诚挚的天然亲情升华为抵挡人生风雨的精神庇护所;其次,抒发了觉醒的“五四”女儿常常陷入反叛封建父权与维护母女亲情的矛盾痛苦。“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女作家 “五四”女性文学 母亲形象 冯沅君 苏雪林 石评梅 现代女性文学 父亲形象
下载PDF
挣扎与苦闷后的消极皈依——论苏雪林小说《棘心》主人公杜醒秋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前宁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期108-109,共2页
苏雪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一个苦闷、彷徨、独具个性的“五四”知识女性杜醒秋的形象。她最终屈服于包办婚姻并投入基督怀抱的归宿却彳口≠时多数受“五四”新文化洗礼、追求婚恋自由的知识女性迥然不同。探究杜醒秋矛盾、... 苏雪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一个苦闷、彷徨、独具个性的“五四”知识女性杜醒秋的形象。她最终屈服于包办婚姻并投入基督怀抱的归宿却彳口≠时多数受“五四”新文化洗礼、追求婚恋自由的知识女性迥然不同。探究杜醒秋矛盾、艰难的心灵挣扎,了解她的细腻、多面的心路历程,对于更深入地认识这部作品,进而加深对于苏雪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杜醒秋 基督教 路历程
下载PDF
在生成与融汇之中——1929-2009年《棘心》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思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7-131,共5页
80多年来《棘心》的传播与接受分为1929—1946年的初兴期与1980—2009的复兴期两个阶段。初兴期的传播与接受主要在上海的少数文人与国内天主教友和留学海外的神职界人士间传播,对文本的宗教观念及如诗如画的醉心于自然的艺术描写的认同... 80多年来《棘心》的传播与接受分为1929—1946年的初兴期与1980—2009的复兴期两个阶段。初兴期的传播与接受主要在上海的少数文人与国内天主教友和留学海外的神职界人士间传播,对文本的宗教观念及如诗如画的醉心于自然的艺术描写的认同,是文本得以在特定范围内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复兴期的传播与接受主要集中在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间,大众传媒当仁不让地成为传播与接受的先行者与重要的传播载体,谋求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与醒秋形象的典型性的展示成为接受者的主要视野,也成为有待完善的期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接受
下载PDF
苏雪林《棘心》之伤感主义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81-83,共3页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伤感主义” “不安全感”
下载PDF
说三道四论《棘心》——苏雪林《棘心》研究批评及新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敏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5-58,共4页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对其自传体小说《棘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并从心理学角度对《棘心》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探讨《棘心》中常被提及但未深入研...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对其自传体小说《棘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并从心理学角度对《棘心》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探讨《棘心》中常被提及但未深入研究过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苏雪林的写作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伤感主义” “不安全感”
下载PDF
苏雪林论(上)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宗法 《华文文学》 2000年第2期70-75,78,共7页
关键词 苏雪林 绿天 杜醒秋 文学评论 文艺评论 婚恋 文学作品 知识女性 小说
下载PDF
温柔的陷阱 紫色的灵魂——析《棘心》中杜醒秋的爱情悲剧
15
作者 缪启昆 《职大学报》 2002年第3期40-41,27,共3页
苏雪林长篇小说《棘心》的女主人公杜醒秋折射着作者自己的心态。杜醒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新潮女性,其爱情悲剧的祸首元凶是母女之间的情爱。正是这温柔的陷阱,造成了女主人公紫色(份痕累累)的心。
关键词 苏雪林 长篇小说 杜醒秋 爱情悲剧 母女情爱
下载PDF
苏雪林小说《棘心》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探究
16
作者 马玉红 秦磊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 《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指示了爱的生命的成长成熟核心在于从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转向舍己的人生价值观。小说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对当代中国家庭社会的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正面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女性 生命
下载PDF
从原型理论看《棘心》的宗教意识
17
作者 陈由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原型 母亲 圣母 受难者 救赎者
下载PDF
凯风
18
《少儿国学》 2017年第3期2-3,共2页
关键词 母氏 七子
原文传递
独辟蹊径 不同凡响——序《山外青山天外天》
19
作者 陆士清 《华文文学》 2007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王宗法教授是起步很早的开拓者之一.虽然他明察这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参与各项活动,也偶露锋芒,但处事低调,在浮躁的时代和可以赶时髦的领域里,保持着一个真正学者的沉稳心态,奉行着"板凳要坐...   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王宗法教授是起步很早的开拓者之一.虽然他明察这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参与各项活动,也偶露锋芒,但处事低调,在浮躁的时代和可以赶时髦的领域里,保持着一个真正学者的沉稳心态,奉行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做学问格言,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苏雪林 洛夫 综论 新移民文学 作家作品 《漂木》 主题意识 小说创作 文学创作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史 严歌苓 杜醒秋 艺术形象 《沉沦》 白先勇
下载PDF
苏雪林小说《棘心》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共同性
20
作者 杨春 周玉英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9-50,共2页
皖籍女作家苏雪林的小说《棘心》,体现了作者传统思想和新观念的平衡、唯美思想和浪漫理想的结合,并以缜密的手法进行了心理分析。同时小说也具有该时代文学创作的共同性特征:自叙传的手法、结构松散的形式以及主人公青春苦闷的主题。
关键词 个性特征 时代共同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