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州野生兽类调查初报
1
作者 丛建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1988年第S1期90-92,共3页
青州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但兽类资源尚未见到专门报告.为了查清青州地区的兽类资源,以便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我们于1982年至1986年对青州地区的兽类进行了初步调查.
关键词 调查初报 猫科 相对数量 菊头 兔形目 仓鼠科 人类活动 食肉目 黑线姬鼠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能抑制对大棕蝠听皮层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其才 JenP 吴飞健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了探讨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能抑制对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听皮层 (auditorycortex ,AC)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影响 ,采用多管微电极电泳方法 ,观察了8只大棕蝠AC神经元去GABA能抑制前后声刺激诱发的反应。结... 为了探讨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能抑制对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听皮层 (auditorycortex ,AC)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影响 ,采用多管微电极电泳方法 ,观察了8只大棕蝠AC神经元去GABA能抑制前后声刺激诱发的反应。结果显示 ,微电泳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 ,Bic)去GABA能抑制可改变声刺激诱发的反应模式 ;极大地增加神经元冲动发放率 ,缩短反应的潜伏期和降低反应的最小阈值 ;不同程度地改变强度 -发放率和强度-潜伏期函数。结果提示 :1、GABA能抑制对AC神经元声信号处理起重要作用 ;2、GABA能抑制可改变AC神经元兴奋性支配或输入的效应 ,并因此定型AC神经元的声反应性质 ,即发放模式、阈值、强度 -发放率和强度 -潜伏期函数 ;3、GABA能抑制为AC神经元的声诱发活动提供一种调制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能抑制 声反应特性 AC神经元 听皮层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对双声刺激的前掩蔽效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栾瑞红 吴飞健 +1 位作者 Philip H.S.Jen 孙心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530-1534,共5页
以回声定位蝙蝠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下丘神经元对双声刺激听反应的前掩蔽效应。结果表明,蝙蝠下丘神经元对双声刺激听反应存在明显的前掩蔽效应。并且随双声间隔时间的缩短,神经元对探测声强度的敏感性增强;掩蔽效应的强弱与双声的相对强... 以回声定位蝙蝠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下丘神经元对双声刺激听反应的前掩蔽效应。结果表明,蝙蝠下丘神经元对双声刺激听反应存在明显的前掩蔽效应。并且随双声间隔时间的缩短,神经元对探测声强度的敏感性增强;掩蔽效应的强弱与双声的相对强度和间隔时间有关,即前掩蔽效应随掩蔽声强度的降低而减弱,随探测声强度的减小和双声间隔时间的缩短而增强。推测下丘神经元对探测声的反应特性与其突触后电流的状态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双声刺激 前掩蔽效应 探测声 回声定位
原文传递
γ-氨基丁酸能抑制可锐化大棕蝠听皮层神经元频率调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其才 P.H.-S.JEN 吴飞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6-352,共7页
本实验使用了 9只成年健康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采用双声刺激和多管电极电泳导入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Bic)的方法 ,研究了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能抑制在锐化听皮层 (primaryauditorycortex ,AC ,即初级... 本实验使用了 9只成年健康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采用双声刺激和多管电极电泳导入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Bic)的方法 ,研究了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能抑制在锐化听皮层 (primaryauditorycortex ,AC ,即初级听皮层 )神经元频率调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正常AC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表现出单峰开放式、多峰开放式和单峰封闭式 3种类型 ;用双声刺激方法研究证实 ,至AC神经元的抑制性输入能被抑制性声刺激所激活 ,且这种神经抑制有自身的最佳频率 ,根据其对兴奋反应的影响程度和系统地改变抑制性声刺激的强度 ,可在兴奋性频率调谐曲线或兴奋区的高频边或 /和低频边测出抑制性频率调谐曲线或抑制区 ;当这种抑制性输入被抑制性声刺激激活后 ,能降低阈上 10dB声强引起的兴奋反应的发放率 ,抑制效率随抑制声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加强 ;电泳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后 ,可不同程度地去GABA能抑制 ,扩宽频率调谐曲线 ,使多峰调谐曲线变成单峰 ,封闭型变成开放型。表明GABA能抑制参与构成至AC神经元的抑制性输入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抑制有助于提高中枢听神经元的信号 /噪声比和频率分析能力 ,并锐化频率调谐。因此本结果提示 ,声音的各参量中所包含的信息从外周传入中枢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听皮层 神经元 频率调谐 GABA能抑制 AC神经元
下载PDF
大棕蝠听皮层神经元的双耳性及其方位角调谐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沈钧贤 陈其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用封闭声场与自由声场相结合研究大棕蝠听皮层神经元双耳性及其方位角调谐特征.证实大棕蝠听皮层双耳性神经元的方位角调谐特性呈多样性.多数EE(双侧兴奋性)神经元的最佳方位角(bestazimuth,BA)位于对侧 30~40°,有的在同侧20... 用封闭声场与自由声场相结合研究大棕蝠听皮层神经元双耳性及其方位角调谐特征.证实大棕蝠听皮层双耳性神经元的方位角调谐特性呈多样性.多数EE(双侧兴奋性)神经元的最佳方位角(bestazimuth,BA)位于对侧 30~40°,有的在同侧20~40°,优势方位角范围(preferred azimuth range,PAR;反应强度≥75%)介于8~40°,方位角能调制神经脉冲发放,调制深度平均达83.8%.EI(对侧兴奋性、同侧抑制性)神经元的方位角调谐特征比较简单,BA位于对侧20~40°,PAR较宽(介于30~55°).结果表明蝙幅听皮层双耳性神经元的方位角调谐特征有明显的行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皮层 神经元 双耳性 方位角调谐
原文传递
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朱旭 刘颖 +2 位作者 施利民 叶根先 冯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自建录音棚内录制大棕蝠江南亚种Eptesicus serotinus andersoni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 在自建录音棚内录制大棕蝠江南亚种Eptesicus serotinus andersoni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棕蝠江南亚种回声定位声波为短的、宽带的且能量大部分集中在第1谐波的调频型声波,伴有3~4个谐波。并且飞行、悬挂和手持状态的各声波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悬挂状态回声定位声波的声脉冲持续时间大于飞行和手持状态,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间隔最小,但回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回声定位声波的这些特征及差异体现了与其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亚种 回声定位声波 不同状态 调频声
下载PDF
抑制性频谱整合对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吴飞健 陈其才 Philip H.-S.JE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0-388,共9页
自由声场条件下 ,采用特定双声刺激方法研究了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非线性整合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调制作用。实验在 1 2只麻醉与镇定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上进行 ,双电极同步记录 2个配对神经元的声反应动作电位。主要结果如... 自由声场条件下 ,采用特定双声刺激方法研究了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非线性整合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调制作用。实验在 1 2只麻醉与镇定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上进行 ,双电极同步记录 2个配对神经元的声反应动作电位。主要结果如下 :1 )所获 1 1 0个 (5 5对 )配对神经元中 ,85 5 %表现为抑制性频谱整合作用 ,其余 1 4 5 %为易化性频谱整合 ;2 )阈上 1 0dB (SPL)放电率抑制百分比与神经元最佳频率 (BF)及记录深度呈负相关 ;3)抑制效率随声刺激强度升高而逐步下降 ;4 )当掩蔽声分别位于神经元兴奋性频率调谐曲线(FTC)内 (MSin) /外 (MSout)时 ,其抑制效率存在差异。前者的放电率抑制百分比及声反应动力学范围(DR)下降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后者 ;5 )抑制性频谱整合导致 3类DR改变 :6 1 6 %为下降、 1 0 9%增加、另有2 7 5 %变化小于 1 0 %。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如下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整合 下丘神经元 声强 敏感性 抑制效率
下载PDF
长白山区的兽类资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伯然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1990年第4期24-29,共6页
本文就长白山区兽类的种类组成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并根据历年来毛皮收购资料分析了资源在产量上的反映.同时,对某些珍稀动物及经济动物的数量情况也作了介绍.
关键词 种类组成 长白山区 大林姬鼠 动物群 食肉目 鼠亚科 菊头 菊头 数量情况
下载PDF
四川省蝙蝠科二新纪录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毅 李艳红 +2 位作者 鲁庆斌 王鸿加 李维余 《四川动物》 CSCD 1999年第2期88-89,共2页
四川省隶属青藏、华中和西南三大动物地理区划,所处位置特殊,地形复杂,种类丰富多样,翼手类动物的多样性也极为丰富。我们1998年在翼手类多样性调查中,采得标本15种421号。1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iTho... 四川省隶属青藏、华中和西南三大动物地理区划,所处位置特殊,地形复杂,种类丰富多样,翼手类动物的多样性也极为丰富。我们1998年在翼手类多样性调查中,采得标本15种421号。1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iThomas于1998年5月10日、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新纪录 大足鼠耳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正选择基因揭示大狐蝠和小棕蝠功能分化分子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燕妮 沈永义 张亚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1-227,共7页
小棕蝠(Myotis lucifugus)和大狐蝠(Pteropus vampyrus)在生理和行为上有诸多差异,应被诉诸于分子水平并加以系统探讨。该研究对包括小棕蝠和大狐蝠在内的7个哺乳动物全基因组同源编码序列进行了高质量比对,使用比对序列进行了分别以两... 小棕蝠(Myotis lucifugus)和大狐蝠(Pteropus vampyrus)在生理和行为上有诸多差异,应被诉诸于分子水平并加以系统探讨。该研究对包括小棕蝠和大狐蝠在内的7个哺乳动物全基因组同源编码序列进行了高质量比对,使用比对序列进行了分别以两个蝙蝠枝为前景枝的全基因组水平选择压力分析,并对两种蝙蝠中的正选择基因进行了富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棕蝠枝受到正选择的基因数高于大狐蝠枝;两种蝙蝠中独立受到正选择的基因富集于不同的功能类别;且正选择基因的富集差异与小棕蝠和大狐蝠在免疫、运动协调、能量代谢和感觉器官发育等关键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分化大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狐 正选择 适应性性进化 基因组
下载PDF
下丘神经元声信号处理过程中的频谱整合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飞健 陈其才 JEN PHS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特定双声刺激、双电极同步记录方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的频谱整合作用.实验在6只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上进行,共获得22对频谱整合相关的配对神经元.结果显示:(1)81.8%(36/44)的配对神经元产生相互抑制性频谱整合,1... 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特定双声刺激、双电极同步记录方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的频谱整合作用.实验在6只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上进行,共获得22对频谱整合相关的配对神经元.结果显示:(1)81.8%(36/44)的配对神经元产生相互抑制性频谱整合,18.2%(8/44)为相互易化性频谱整合;(2)频谱整合的范围主要在20~30 kHz之间,其中约一半(45.5%,20/44)的配对神经元其最佳频率差小于2 kHz,但也可见最佳频率差大于10 kHz的配对神经元(13.6%,6/44)产生频谱整合;(3)下丘神经元的频率及强度选择性受频谱整合作用的调制.推测等频层内及等频层之间的下丘神经元在声信号处理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机制,以利于对复杂声信号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声信号 频谱整合 信号处理
下载PDF
在背景干扰条件下大棕蝠对静止及移动目标的探测(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Philip H-S.JEN Carl G. GOLD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8,共10页
采用“双选”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研究了训练后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在背景干扰的条件下探测半圆形目标的能力。半圆形目标系以静止、旋转、摆动或不同组合的旋转与摆动呈现于蝙蝠。在测试室 ,蝙蝠-目标间距从 3 0cm开始 ,依次递增... 采用“双选”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研究了训练后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在背景干扰的条件下探测半圆形目标的能力。半圆形目标系以静止、旋转、摆动或不同组合的旋转与摆动呈现于蝙蝠。在测试室 ,蝙蝠-目标间距从 3 0cm开始 ,依次递增 10cm直至 110cm为止。当蝙蝠 -目标间距小于 80cm时 ,目标回声的强度总是大于背景干扰声。由旋转目标反射的回声强度则依正弦波调制。结果发现 :蝙蝠对目标的正确探测率随蝙蝠 -目标间距的增加而降低 ;在每一特定间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目标 目标探测 移动目标
下载PDF
暗夜里的精灵——蝙蝠
13
作者 张劲硕 马杰 《科技潮》 2003年第12期50-51,共2页
每当夜幕降临,笔者常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手持一种名叫detector(探测仪)的接受声音的特殊装置,聆听着寂静的夜空里大自然的声音。每当探测仪传出“哒、哒、哒……,哒、哒、哒、哒……”的信号音时,我就知道那一定是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 每当夜幕降临,笔者常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手持一种名叫detector(探测仪)的接受声音的特殊装置,聆听着寂静的夜空里大自然的声音。每当探测仪传出“哒、哒、哒……,哒、哒、哒、哒……”的信号音时,我就知道那一定是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的超声波被仪器截获了。这种生活在我家周围的蝙蝠学名叫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俗称家蝠、夜蝙蝠、檐蝙蝠、盐老鼠。这种蝙蝠在我国分布特别广泛,从南到北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身体细小,体背黑褐色,腹面灰褐色。伏翼是与我们人类生活最接近的蝙蝠种类,尤其喜欢栖息在旧式房屋的屋檐下或古老房子的顶棚里,有时无意间你还可以在房屋的犄角旮旯处窥见它们。其实在北京还生活着普通伏翼的兄弟——萨氏伏翼(P. savii),但这种伏翼很难在城市里见到,只有在延庆县的松山自然保护区有过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种类 马铁菊头 体型 生活习性
下载PDF
与其他生物共享我们的地球
14
作者 林颐 《绿色视野》 2015年第8期68-68,共1页
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这部"现代环保先锋作品"之中,蕾切尔·卡森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小镇:"到底是什么使得镇子里的春天之声沉寂下来呢?"时隔半个世纪,美国科普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 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这部"现代环保先锋作品"之中,蕾切尔·卡森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小镇:"到底是什么使得镇子里的春天之声沉寂下来呢?"时隔半个世纪,美国科普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灭绝时代》同样引起热议。伊丽莎白问道:"那些蛙发生什么事情了?我们再也听不到蛙叫了。"依稀仿佛,两位作家隔着时空对话:假如春天不再鸟鸣啁啾,夏夜失去蛙声虫吟,我们的生活里,还能有些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伯特 《寂静的春天》 大灭绝 科普作家 环保先锋 卡森 鸟鸣 子里 美洲乳齿象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地区犬蝠和棕果蝠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唐占辉 盛连喜 +2 位作者 曹敏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犬蝠利用11科18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9科12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5%.在干旱季节(11~12月),棕果蝠避开与犬蝠在食物方面的竞争而去别的地方开拓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海南岛棕果蝠的活动节律与食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忠 蒙以航 +1 位作者 周锋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2005年2-11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 2005年2-11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动时间为春季(552.2±26.7min)明显较秋冬季节(634.7±16.7min)短(LSD,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棕果蝠的出巢时刻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与相对湿度无关。作者认为,棕果蝠夜间野外活动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对野外食物可利用量和人工种植水果成熟季节变化的响应。本次研究确定棕果蝠采食14科21种植物种类,并发现棕果蝠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红瓜(Coccinia grandis)、假烟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甘蔗与木棉树(Bombax ceiba)的花蜜等11种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食性 环境因子 海南岛
下载PDF
棕果蝠取食对两种榕树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占辉 盛连喜 +2 位作者 马逊风 曹敏 张树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43-1349,共7页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c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c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c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c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果蝠取食行为显著影响了两种榕树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过程及最终萌发率(G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聚果榕种子经过棕果蝠消化道后GP显著降低,而对叶榕种子的GP显著提高。棕果蝠粪便中的聚果榕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时间(Tmin)均比对照种子延迟了2 d,但其粪便中的对叶榕种子GS比对照种子提前了1 d,Tmin提前了2 d;与之相似,前者种子萌发比果实中种子提前2 d达到萌发总量的50%(T50),但后者没有改变T50。不同种榕果果渣中的种子萌发行为也有重大差异:聚果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和T50均比对照种子延迟1 d,GS没发生改变;而对叶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比对照种子提前了3 d,GS提前1 d,T50没有改变。棕果蝠取食两种榕果后在飞行过程中排泄,进而有效的散布种子;而且通过消化明显改变了种子萌发行为,使种子萌发类型更为多样,增加了种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关键词:种子萌发;果蝠;棕果蝠;取食;聚果榕;对叶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取食 聚果榕 对叶榕 西双版纳
下载PDF
两种果蝠对光叶桑(Morus macroura)果实的取食及种子传播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占辉 盛连喜 +2 位作者 马逊风 曹敏 张树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95-1902,共8页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00~22:30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00~19:30和20:30~21: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curtipes)、铁力木(Mesuaferrea)和糖胶树(Alstoniascholaris)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桑 取食 种子传播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果蝠的摄食行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娜 张洪海 +5 位作者 张恩权 梁冰 付艳华 刘丙万 马建章 唐占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1,共7页
2005年8~11月,对北京动物园饲养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喂食,棕果蝠的摄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放置好水果约4min后,1~3只棕果蝠先在食物周围盘旋,然后返回栖息位置;再经约2min... 2005年8~11月,对北京动物园饲养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喂食,棕果蝠的摄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放置好水果约4min后,1~3只棕果蝠先在食物周围盘旋,然后返回栖息位置;再经约2min开始进食。当果篮中剩余少量水果时,部分棕果蝠到地面取食。上午喂食后,在地面取食的棕果蝠数目出现1个高峰;下午喂食后,地面取食出现4个高峰。下午取食时间显著长于上午(P<0·05)。棕果蝠进食完一块水果后,并不立即再次取食,而是存在一段时间间隔,期间雌雄棕果蝠的行为包括静止、理毛、张望、飞行、抢食、争斗、爬行、排泄、舔生殖区、舔顶棚等。雌雄的行为出现频次存在差异,其中雄性与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争斗、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雄性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张望、飞行、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哺乳期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行为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行为 摄食规律
下载PDF
棕果蝠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对近缘种的通用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邵伟伟 华攀玉 +1 位作者 周善义 陈金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5-388,共4页
棕果蝠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种群数量大,对龙眼、荔枝等水果种植业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棕果蝠在国内被大范围捕杀,造成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获得用于研究棕果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我们利用探针富集法构... 棕果蝠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种群数量大,对龙眼、荔枝等水果种植业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棕果蝠在国内被大范围捕杀,造成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获得用于研究棕果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我们利用探针富集法构建了棕果蝠部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筛选出棕果蝠的4个高度多态性位点;并结合前期本研究组已经发表的棕果蝠微卫星位点,共检测了10个棕果蝠特异的微卫星标记在其它4种果蝠(短耳犬蝠、犬蝠、大长舌果蝠、小长舌果蝠)内的通用性,为不同果蝠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近缘种 通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