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二)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慶之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1年第1期328-344,共17页
<34>7.10首,2節,A律;内容重複。[梵]atha khalu bhiksavah sudharmo noma mahabrahma tarn mahontam brahmaganam gathabhyam adhyabhasata(150)(然後,比丘們,名字叫善法的大梵天用gatha對衆梵天説)。
关键词 梵汉 《法华经》 比丘
原文传递
《切韵》系韵书中歌戈韵与梵汉、汉藏对音比较
2
作者 陆招英 《莆田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4-56,共3页
比较梵汉、汉藏的一些对音材料,发现后汉三国歌戈韵母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切韵》把它们合为一韵无可非议。而唐五代西北方言,歌韵字与戈韵非唇音字主要元音虽然相同,但后者已比前者多了个[w] 合口介音。
关键词 《切韵》 歌戈韵 梵汉 汉藏 对音 中古 语音
下载PDF
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被引量:78
3
作者 施向东 《语言研究》 1983年第1期27-48,共22页
引言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来考察公元七世纪时汉语的一支影响极大的方言——中原方言的语音系统,对这一音系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且拿它来同历来被称为中古汉语语音的代表的切韵音系作一点比较。玄奘(公元600... 引言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来考察公元七世纪时汉语的一支影响极大的方言——中原方言的语音系统,对这一音系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且拿它来同历来被称为中古汉语语音的代表的切韵音系作一点比较。玄奘(公元600—664年)出生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形成自己的语音习惯的时代是在洛阳度过的。因此,他所操的方音当为中原方音。玄奘游五天竺十七年,在佛学和语言学上造诣极深。他一生翻译梵文经论七十五部,开创了译经史上的新时期,所以世称"新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方音 元音 切韵 语音系统 中原方言 例外字 中古汉语 开音节 梵语
下载PDF
周、隋长安方音初探 被引量:48
4
作者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1982年第2期18-33,共16页
一汉魏以降,历代翻译的佛经浩如烟海。汉译佛经中保存的梵汉对音,不仅材料十分丰富,而且译经师生活的地域和时间在各朝经录中都有确切记载,因此是研究汉语语音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之一。但是,梵汉对音这一宝贵语音资料到现在并没有得... 一汉魏以降,历代翻译的佛经浩如烟海。汉译佛经中保存的梵汉对音,不仅材料十分丰富,而且译经师生活的地域和时间在各朝经录中都有确切记载,因此是研究汉语语音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之一。但是,梵汉对音这一宝贵语音资料到现在并没有得到全面整理和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前人研究梵汉对音,多是运用一些零碎的材料证明一些个别问题。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探索和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即全面整理能反映某一个时代的某地方音的梵汉对音资料,研究这个时代的汉语这种方言的语音系统的面貌。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译经事业异常发达。隋升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登基,北齐沙门宝暹等十一人西游赍梵经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被认为是应运吉兆,即下诏立大兴善寺译场,并"勒旨付司,访人令翻"。一时高僧云集长安,盛况空前,总计隋"一朝两代三十七年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传法等合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其中主要译经师阇那崛多早年也曾在北朝宇文周长安译经,所以本文将北周时长安所出译经也一并收入,然后从中剔出能够反映长安方音的部分,整理分析其中保存的语音资料,以求对公元六、七世纪之交的长安方音进行探索。本文所用梵汉对音资料,采自北周及隋代阇那崛多、阇那耶舍、耶舍崛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对译 方音 长安 梵文 半元音 译经 经师 汉译佛经 音节
下载PDF
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广和 《语文研究》 1984年第3期45-50,共6页
本文对照梵文原本整理出不空的汉译梵咒材料,适当参证汉藏对音、日译汉音和现代关中方音材料,讨论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一声纽对音情况1.唇音帮组补(帮)pu 普(滂)phu 伴(並)bhan 弥(明)mi、bi 非组废(非)Vi 发(非)pha 奉(奉) van 尾(... 本文对照梵文原本整理出不空的汉译梵咒材料,适当参证汉藏对音、日译汉音和现代关中方音材料,讨论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一声纽对音情况1.唇音帮组补(帮)pu 普(滂)phu 伴(並)bhan 弥(明)mi、bi 非组废(非)Vi 发(非)pha 奉(奉) van 尾(微)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唐长安 全浊声母 浊塞音 鼻辅音 关中方音 唐代长安 汉字 鼻音 梵文
原文传递
回鹘文《玄奘传》中的汉字古音 被引量:43
6
作者 聂鸿音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2-70,共9页
从11世纪的回鹊文译本《玄奘传》的音译汉语词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北汉语音韵的概貌。这些音译词的最大价值在于清楚地反映了古汉语辅音韵尾的演化过程,即古阳声韵的演化始于-η的脱落,古入声韵的演化始于-t和-k的弱化,这和我们此前通... 从11世纪的回鹊文译本《玄奘传》的音译汉语词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北汉语音韵的概貌。这些音译词的最大价值在于清楚地反映了古汉语辅音韵尾的演化过程,即古阳声韵的演化始于-η的脱落,古入声韵的演化始于-t和-k的弱化,这和我们此前通过汉语现代方言得到的印象迥异。另外,汉语的见溪疑晓匣五个声母在回鹊文中依韵母的洪细分为q-、k-两类,这也可以引发我们对古汉语声母颚化现象的某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传》 回鹘文 汉语方言 西北方言 鼻韵尾 梵汉对音 阳声韵 中古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声母
原文传递
西夏译经的梵汉对音与汉语西北方音 被引量:25
7
作者 孙伯君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9,共8页
黑水城出土的汉文佛经中的陀罗尼的对音秉承了唐代以来梵汉对音的传统,特别是为准确描摹梵语的实际音值所采用的那些注音辅助手段,颇能显现与中原汉译佛经的个中渊源,所不同的是夏译密咒所用汉字的字音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 黑水城出土的汉文佛经中的陀罗尼的对音秉承了唐代以来梵汉对音的传统,特别是为准确描摹梵语的实际音值所采用的那些注音辅助手段,颇能显现与中原汉译佛经的个中渊源,所不同的是夏译密咒所用汉字的字音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特别是《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中的陀罗尼,对帮助人们认识12世纪汉语西北方音的概貌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为建立在《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基础上的西夏字的拟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宋代西北方音 汉语方言 西夏语
下载PDF
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储泰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5-52,共8页
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储泰松一、梵汉对音研究小史运用传统的方法、材料研究汉语音韵学,到清儒那儿已臻极致。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拓宽研究视野、方法,挖掘新的材料。正因为这种时代要求,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发刊词提出“用... 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储泰松一、梵汉对音研究小史运用传统的方法、材料研究汉语音韵学,到清儒那儿已臻极致。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拓宽研究视野、方法,挖掘新的材料。正因为这种时代要求,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发刊词提出“用梵文原本来对照汉文译音的文字,很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中古音 语言研究 唐五代 鸠摩罗什 《史语所集刊》 西北方音 介音 上古汉语 云南汉语方言
下载PDF
慧琳译音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聂鸿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64-71,共8页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资料,总结归纳其中的梵汉对音规律,藉以考察当时密宗佛教梵语和汉语读音的概貌,并对巴利、龟兹等古代语言在佛经中的遗迹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 梵汉对音 汉语读音 古代语言 前人著述 词义 公元 龟兹 印度 疏勒
下载PDF
梵汉对音概说 被引量:14
10
作者 储泰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3,共10页
梵汉对音概说储泰松一、引言1.0对音(Transcription亦译Transliteration)是指用汉语音译外语名词术语或成段语料,或用外语音泽汉语名词术语或成段语料,借此考订各个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就材料可利... 梵汉对音概说储泰松一、引言1.0对音(Transcription亦译Transliteration)是指用汉语音译外语名词术语或成段语料,或用外语音泽汉语名词术语或成段语料,借此考订各个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就材料可利用的现状而言,对音主要是指汉译外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梵文 汉字 元音 音节 复辅音 译经 鸠摩罗什 入声字 汉语
下载PDF
西夏佛经翻译的用字特点与译经时代的判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伯君 《中华文史论丛》 2007年第2期307-326,共20页
西夏时期新译藏传密教经典在语言上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某些佛教术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二是密咒对音汉字反映的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这些特点无疑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佛教术语判定西夏文佛经原本的语言... 西夏时期新译藏传密教经典在语言上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某些佛教术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二是密咒对音汉字反映的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这些特点无疑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佛教术语判定西夏文佛经原本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陀罗尼对音用字规律把一些没有题款的、一般认为是宋元时期翻译的汉文佛经确定为西夏时期翻译的。本文主要通过西夏宝源译《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并结合《密咒圆因往生集》等有确切题款的经典,考察了夏译佛经密咒梵汉对音的用字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是西夏时期翻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西夏 藏学 佛教
下载PDF
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蒸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61-66,共6页
根据宋元时期的几种等韵图的记载,一般认为中古以来即已发生的比较系统、比较重要而又比较普遍的异摄趋同有三对,即:江、宕二摄合流、梗、曾二撮合流与果、假二摄合流。前两类鼻尾异摄韵的合流,可以从方言中得到广泛证实。而果、假二摄... 根据宋元时期的几种等韵图的记载,一般认为中古以来即已发生的比较系统、比较重要而又比较普遍的异摄趋同有三对,即:江、宕二摄合流、梗、曾二撮合流与果、假二摄合流。前两类鼻尾异摄韵的合流,可以从方言中得到广泛证实。而果、假二摄的合流情况则不同,至今绝大多数方言果、假二摄字并未呈现合流状态。据此,人们不能不对果假二摄合流的可靠性和普遍性产生怀疑。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果摄包括的中古韵母有歌一开、歌一合(戈一)、歌三开、歌三合(戈三)四个;假摄包括的中古韵母有麻二开、麻二合、麻三开三个韵母。果摄的主要元音音韵学界一般定为后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性质 现代汉语方言 考略 梵汉对音 通押 韵图 韵字 切韵 合流方式 《广韵》
下载PDF
论隋唐长安音和洛阳音的声母系统——兼答刘广和同志 被引量:13
13
作者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1985年第2期38-48,共11页
近年来,连续发表了三篇利用梵汉对音讨论中古方音的文章:拙作《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以下简称"崛多音")、施向东同志的《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q... 近年来,连续发表了三篇利用梵汉对音讨论中古方音的文章:拙作《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以下简称"崛多音")、施向东同志的《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玄奘音")和刘广和同志的《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不空音"),为研究六至八世纪北方汉语声母系统及其发展提供了方便。对比这三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母系统 隋唐长安 梵汉对音 洛阳 浊塞音 对译 西北方音 不送气 汉语 语言研究
下载PDF
《韵诠》五十韵头考──《韵诠》研究之二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关键词 韵头 悉昙 王国维 梵文字母 元音 《一切经音义》 梵汉对音 汉语 阳声韵 韵书
下载PDF
梵汉对音和两晋南北朝语音 被引量:12
15
作者 施向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55,共6页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梵汉对音材料揭示了汉语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一系列特点:声母、介音、韵尾已经初步形成了《切韵》所反映的中古语音系统的格局,主元音除了数量逐渐增加以外,也显示了汉语元音音位系统的链式变化,与隋唐音衔接起来了。
关键词 梵汉对音 声母系统 介音 韵尾 元音 中古音
原文传递
玄应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浊声母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仁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1,共5页
玄应梵汉对音材料证明玄应音系舌音、唇音大体上已经分化,全浊声母有两个重要特征:不送气,带同部位的鼻音音色。
关键词 玄应音系 梵汉对音 舌音 唇音 全浊声母
下载PDF
周、隋长安方音再探 被引量:11
17
作者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198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一引论在《周、隋长安方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中,我曾利用北周及隋代闍那崛多、闍那耶舍、耶舍崛多、达摩笈多等四位天竺来华高僧翻译的四十二部、一百七十八卷汉文佛经中保存的梵汉对音资料,对公元六、七世纪之交(公元564—... 一引论在《周、隋长安方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中,我曾利用北周及隋代闍那崛多、闍那耶舍、耶舍崛多、达摩笈多等四位天竺来华高僧翻译的四十二部、一百七十八卷汉文佛经中保存的梵汉对音资料,对公元六、七世纪之交(公元564—604年)的长安方音进行了探索。由于篇幅所限,那篇文章只讨论了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本文则讨论声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平声字 方音 长安 四声 对译 长元音 去声字 声母系统 上声字
下载PDF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6,共8页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判断句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8,192,共10页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佛典 受事主语句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模式
原文传递
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剑桥 《语言研究》 198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钱大昕曾经有"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的论断,他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quo... 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钱大昕曾经有"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的论断,他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鉴于现代方言中的古音现象和汉魏时期的梵汉对音,"古无轻唇音"一说已成定论。尽管目前还有人持相反意见,提倡"古无重唇音",但他们是无法逾越现代方言和梵汉对音这两条天堑的,钱大昕的这一观点是确凿无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音声母 现代方言 上古音 梵汉对音 三系 轻唇音 汉魏时期 来源 钱大昕 舌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